漢能李河君的傳奇故事

位於北京的奧森公園是全國首個全面採用生態節能建築技術的大型城市公園。2011年,同樣有著生態及節能的理念,並以“用清潔能源改變世界”為口號的漢能控股集團,將北京總部搬到了這裡。這一年,漢能創始人李河君的第一個傳奇、漢能歷時8年打造的金安橋水電站正式發電,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這一年,李河君的第二個傳奇——薄膜太陽能也已經開始起步。

找到終身事業 成就水電傳奇

李河君與漢能的故事,要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在當年的中國,保健品是炙手可熱的行業,電視裡鋪天蓋地的廣告訴說著這個暴利行業的繁榮,就連巨人集團的史玉柱都放棄了賴以起家的電腦產業,進軍保健品和藥品行業。

然而,李河君卻沒有選擇這個容易賺錢行業,而是選擇進軍水電行業。1994年9月29日,漢能的前身華睿集團成立,併成功收購東江上的一座小水電站,開啟了進軍水電的步伐。4年後,李河君又揣著幾千萬資金回到家鄉廣東省河源市,決定投資建設木京水電站。

當時,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影響,國內用電需求疲軟,每度電的售價僅為0.2元,而建造水電站的投資成本卻高達每度電0.7元,很對人都對投資建設木京水電站表示反對。但李河君卻堅持認為,經濟早晚會發展,國家對於電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大,而各級政府對水電的大力度支持也意味著未來水電站的爭奪會很激烈,現在無疑是一個“抄底”的好時機。後來的事實證明,李河君的預判沒是對的。

2002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開始發生電荒。全國有12個省拉閘限電,到2004年上半年這一數字就漲了一倍。就在此時,已經積累了不少建設小水電站經驗的漢能,悄悄地拿下了金沙江中游六座大型水電站。但因為國營企業後來參與爭奪,漢能最終只保留下一個水電站的開發權。

歷經8年時間,扛過了截胡、洪水、斷貸等等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李河君帶著漢能人在海拔2000米的金沙江,一鍬土一鍬土地將金安橋水電站建了起來,造就了一個水電傳奇。期間,李河君也找到了為之奉獻一生的終身事業——清潔能源。

逆流而上 打造薄膜太陽能傳奇

李河君常常跟別人講,“看看漢能的過去,就知道漢能的未來”。金安橋水電站就是漢能的“過去”之一,而薄膜太陽能也是漢能的另一個“過去”,也是漢能的未來。

早在2006年金安橋水電站截流之後,李河君就注意到了處在上升期的光伏產業。但隨著競爭的加劇,中國的光伏企業暴露出技術缺失、勞動密集的缺陷,行業利潤了迅速下滑。這些李河君都看在眼裡:技術,才是硬道理。因此,李河君在2009年投身光伏時,放棄了有技術天花板的晶硅,專注投入尚不成熟的薄膜太陽能。

從2012年至2014年,李河君及漢能團隊在考察了幾百家企業後,大手筆收購了4家領先的海外薄膜太陽能技術公司,並通過技術整合在創新,漢能掌握了全球領先的裝備產線製造技術及研發能力,造就又一大傳奇。

漢能並沒有因此而停下對技術的研發力度。2018年初,漢能又打破了三項光電轉換效率世界紀錄:單結砷化鎵(GaAs)薄膜太陽能量產組件光電轉化效率達到25.1%,玻璃基大面積銅銦鎵硒(CIGS)薄膜組件轉化率達到18.7%,依靠濺射法制造的柔性銅銦鎵硒薄膜組件轉化率達到17.88%,均為目前全球最高水平。

此外,漢能在產品和市場方面也喜報頻傳。2017年,漢能推出了全球轉換率最高、可大批量生產應用的曲面薄膜太陽能發電瓦“漢瓦”。類似技術“變現”的產品還有很多,包括便攜式薄膜太陽能發電紙、發電包等等,還有與摩拜單車、奧迪、北汽新能源等企業共同開展的跨界應用。

李河君始終相信,太陽能等新能源終將取代傳統能源,而薄膜化、柔性化是世界太陽能發展的整體趨勢。基於這樣的思考,漢能也調整了漢能的戰略定位:引領中國在能源革命中獲得更大的話語權,讓中國站在世界舞臺的頂端。同時,李河君期待,在移動能源時代來臨時,漢能可以成為蘋果、谷歌這樣全球最偉大的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