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有進的2017:經濟金融數據點評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銀行中心 曾剛 欒稀


2017年的經濟金融數據體現了貫穿全年的經濟金融政策的積極成果。2017年全年GDP增速達6,9%,實現了七年以來的首次提速;價格溫和上升,12月CPI同比和PPI同比分別為1.8%和4.9%。同期M2增速降至8.2%,銀行業總資產只增長8.7%,同業資產負債收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政策金融成效明顯。

一、金融去槓桿,“影子銀行”得到有效抑制

隨著金融強監管防風險的積極開展、貨幣政策和宏觀審慎管理雙支柱的建立,2017年12月末,M2餘額167.68萬億元,同比增長降至8.2%(增速同比下降3.1個百分點),銀行業總資產只增長8.7%(增速同比下降7.1個百分點),貸款餘額增速跌至12.7%(增速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對非金融公司新增貸款累計同比10%(去年同期為-12%)。

穩中有進的2017:經濟金融數據點評

M2、銀行資產、貸款增速

在對實體經濟的貸款多增的情況下,廣義貨幣和銀行業總資產增速均大幅下滑,其主要原因:

在金融強監管、去槓桿的背景下,銀行的信用派生和資產擴張得到規範,“影子銀行”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同業資產負債自2010年以來首次收縮,特別是同業理財,較年初累計淨減少3.4萬億元。銀行理財因增速大幅下降而少增5萬多億元,理財中的委外投資較年初減少5888億元,銀行通過“特殊目的載體”投資少增約10萬億元。表外業務逐漸迴歸表內,總規模增速由去年的50%以上回落至19%,交叉金融產品的野蠻生長趨於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增企業貸款和企業貸款餘額增速上升的同時,企業存款餘額同比增速自2017年以來持續下滑,這體現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行為更加規範化健康化。一方面,之前部分同業通道類資產最終也是投向實體經濟的,在MPA考核和銀監會“三三四十”專項治理下,廣義信貸增速下滑;另一方面,部分低效的信貸需求被淘汰,之前很多通道類授信資產投向了兩高一剩、房地產等行業,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及房地產調控的影響下,去產能、去槓桿、地產融資收緊使得廣義信貸需求下降。

穩中有進的2017:經濟金融數據點評

企業貸款、企業存款增速

M2和銀行資產增速的下滑也與央行穩健的貨幣政策有關。2017年以來,人民銀行貨幣政策持續穩健,基礎貨幣投放力度有所減弱。截至2017年9月底,基礎貨幣餘額增速為5.15%,較2016年底下降5.05個百分點。截至2017年12月,外匯佔款持續負增,幅度收窄;二季度以來政府存款同比回升;在財政存款上升、資金利率上升的背景下,央行公開市場淨投放較2016年大幅下滑,2016年公開市場操作淨投放45190億元,而2017年全年淨投放額僅9992億元,貨幣當局對存款性金融機構債權增速持續下滑。

穩中有進的2017:經濟金融數據點評

基礎貨幣投放

二、信貸投放結構性側重引導投資結構優化

信貸結構進一步優化。2017年全年境內新增貸款13.98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增1.2萬億元。其中,房地產貸款增速有所下降(2017年三季度22%,較2016年下降5個百分點),地產開放貸款增速依然為負(2017年三季度,-12.8%),投向工業、服務業、基礎設施的中長期貸款餘額增速持續上升;用於小微企業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貸款、涉農貸款和基礎設施行業貸款同比分別增長15.1%、42.3%、9.6%和15.7%,有力支持了國家重大戰略的實施,切實增強了對國民經濟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服務。

穩中有進的2017:經濟金融數據點評

信貸結構優化

在信貸結構優化的帶動下,2017年投資結構優化,高技術附加值、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等相關投資保持增長。其中,基礎設施投資(不含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140005億元,比上年增長19%,比上年加快1.6個百分點;製造業投資193616億元,比上年增長4.8%,增速提高0.7個百分點;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投資比上年分別增長17.0%和8.6%,分別加快2.8和4.2個百分點;高耗能製造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8%。從投資到位資金和新開工上看,2017年偏緊的貨幣金融環境對實體經濟並沒有造成負面影響,固定資產投資到位資金629815億元,比上年增長4.8%。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 519093億元,增長6.2%。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企業利潤大幅改善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積極進展。去產能方面,鋼鐵、煤炭年度去產能任務完成,全國工業產能利用率為77.0%,創5年新高,其中,中央企業已累計完成超過1200多戶“處僵治困”任務,約400戶實現市場出清。去庫存方面,商品房庫存水平持續下降,12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上年末減少10616萬平方米。去槓桿方面,工業企業槓桿率不斷降低,11月末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5.8%,比上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其中,中央企業資產負債率在2017年末降至66,3%,同比下降0.4個百分點。降成本方面,企業成本繼續下降,1-11月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5.26元,比上年同期減少0.28元。補短板方面,短板領域投資加快,全年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水利管理業、農業投資分別比上年增長23.9%、16.4%和16.4%,分別快於全部投資16.7、9.2和9.2個百分點。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動下,企業利潤大幅改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改善了工業品的供求關係,工業品價格持續溫和上升,帶動利潤改善。2017年1-11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8750億元,同比增長21.9%,比上年同期加快1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6.36%,比上年同期提高0.54個百分點。其中,2017年全年中央企業實現利潤14230.8億元,同比增長15.2%,經濟效益的增量和增速均為近五年來最好水平。

四、產業升級

經濟結構繼續優化。2017年第三產業增加值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51.6%,服務業生產指數比上年增長8.2%,增速比上年加快0.1個百分點。1-11月份,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3.9%,比上年同期加快2.5個百分點;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營業利潤增長30.4%,加快28.2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8.0%、15.0%和15.1%。12月,服務業新訂單指數為50.9%,服務業業務活動預期指數為60.3%,超過兩個季度在景氣區間。

中高端製造業增速較快。從工業的三大門類看,採礦業增加值下降1.5%,製造業增長7.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增長8.1%。其中,以下行業增速較快:專用設備製造業增長10.7%,汽車製造業增長9.6%,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9.1%,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9.9%,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2.4%。高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3.4%和11.3%,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6.8和4.7個百分點。新產業新產品蓬勃發展,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0%,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4個百分點;工業機器人產量比上年增長68.1%,新能源汽車增長51.1%。

五、消費升級:從線下到線上,從物質到精神

近兩年,消費增速總體保持平穩。2017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增速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

網上消費快速增長,非實物消費佔網購的比重上升。2017年全國網上零售額71751億元,比上年增長32.2%,增速比上年加快6.0個百分點。一方面,網上消費正逐步成為實物消費的主要渠道之一,2017年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54806億元,增長28.0%,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5.0%,比上年提高2.4個百分點;另一方面,網上消費也出現了從實物向服務的升級,2017年非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16945億元,增長48.1%,佔網上消費的比重上升至24%,較去年年底上升6個百分點。

從愛吃到愛美,從物質消費向精神消費升級。從限額以上消費品來看,糧油、食品、飲料和菸草類消費增速持續下降,日用品消費增速持續下降,但服裝鞋帽針紡織品類消費在今年以來增速持續回升,較年初上升近3個百分點,化妝品類商品增速較快(13.5%),通訊器材、體育娛樂用品分別增長11.7%、15.6%,傢俱類消費維持在13%左右的高增速水平,汽車消費年內回升(2017年累計同比5.6%,較年初上升6.6個百分點)。

2018年展望

希望:全球經濟復甦動能未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技術進步提高潛在增長率;經濟結構調整,消費升級與產業升級

挑戰:高槓杆制約政策調控空間;監管政策密集出臺,應注意監管協調,避免因為處置風險引發次生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