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生死問題?

每日來吃雞

死有命,富貴在天,每個人自生下來開始,就註定必將有一天要死去。

生死病死是自然規律,無法強求,更不會長生不老。

生命最重要的是享受其中的過程,而不是汲汲於最終的結果。

世間上最美好的莫過於擁有著生命!當活著的時候:

可以欣賞春華秋實,體悟歲月之代替。

可以觀看百花璀璨,嗅聞馨香之沁人。

可以瀏覽千山萬水,享受人生之樂趣。

可以仰望浩瀚星空,感嘆宇宙之無窮。

當還活著時候,必將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

人生匆匆百年短,終日忙忙不得閒。

生當志氣風雲間,死亦無愧笑長眠。

每個人都會踏出那最後一步,當其時,一抔黃土,腐朽枯骨,終將隨風飄散,再無痕跡。

然而,有血脈之延續,有兒女之祭祀,有屬於自己的故事在流傳,卻也了無遺憾。

茫茫天地,深邃宇宙,亙古流轉之星月,無窮無盡。

而人生須臾,恰如花開一度,以此短又何能慕羨彼無窮?

花有花的美麗,她綻放出色彩繽紛,搖曳出絢爛多姿,讓人迷戀,使人沉醉。

即如千百年後,人世變幻不休,其又有何求?

因為曾經綻放,曾經擁有!

如此,便足矣!


李靈脩

以前,一直覺的死亡離自己很遙遠。只是在內心,偶爾閃過一下,自己也會死去。4歲時,看到了七十一歲的奶奶,在炕上病了,剛剛吃了一塊罐頭,四十五年前吃罐頭是很奢侈的事呀!可是奶奶頭一歪就過世了,年頭久了,我已忘記了許多細節!可是三月五日,親眼見親愛的媽媽在我面前,撒手西去了,我的心都碎了!

黃泉慈母一路走好!未來的日子,我也會追隨媽媽而去的。媽媽生活不能自理近四年了,還得了老年痴呆八年了,讓人心痛萬分。媽媽的耳朵長的很大,耳朵大的人一般腎都好,如果媽媽沒有骨折,真的會長命百歲的。現在,老父親還健在,希望他老人家活一百歲吧!

家有父母,永遠是小孩子。父母不在了,就沒有了靈魂了。也沒有了過年過節,兄弟姐妹團聚一堂的心情。媽在,家在。父母在,兒女有來處。父母不在了,兒女只有去處。媽媽不在了,哥哥說戶口本又少了一個人,神情非常悽慘,讓人潸然淚下!是啊,我們每個人都會擁抱死神的。


前幾天,臺灣大才子李敖因病過世了,享年八十三歲,和我老孃相差十幾天,老孃活了九十一歲,只不過老孃的過世只在我們四個兒女心中掀起了驚濤巨浪,兒女們痛苦萬狀,其它人早已淡定過日子了,全國十六億人口,又有多少人知道我的老孃過世了?即使老孃一輩子古道熱腸,宅心仁厚!可李敖則不一樣了,海峽兩岸,許多人都知道了,各種媒體一直播放李敖其人其事,,真讓他猜對了,一介名士,著書立說,名滿天下!

過去有句名言,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靜美。這是印度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泰戈爾說的。死亡不可怕,活的艱難很害怕。夏花尋常百姓都不會那麼熱烈,過好日子,上養父母,下育兒女,儘自已的本分,讓自己不白活一世就行了。至於死的靜美,像秋天的葉子,這也不容易做到。生老病死,老天說算,只要老天請了,個人的力量不能勝天。只是個人不加塞搶先好了,人世間有許多委屈和不平,只要活著,就好好忍受吧!花謝了又再開,人去了永遠不再來。人只有一輩子,生命珍貴,唯有萬分珍惜!



金色陽光溫暖

終將死去是生物學上的必然現象。必須正確面對。用智慧的眼光看待老去和死去,用般若光輝照亮“死”時的路,那時,開滿了彼岸花,長滿了參天大樹,風景絕美。這,也是“死亡”的一種態度或者境界。


人,都會慢慢老去。然後,平靜地等待死神的來臨。躲,是躲不掉的。怕或者不怕,它都會如約而至。呵呵。對待別人的離去和對待自己的離去,是截然不同的。生死路上,靠自己,靠善惡,靠修行,靠慧根,哪怕是上帝抑或佛,也不一定靠得住。因為,那路,不止一條。

老了,走不動了,生理機能慢慢退化,會感覺到一天不如一天。這是基本的自然規律,笑著迎接就是。人老了,有苦了,病也多了,稍微不注意,呵呵,病就來了。甚至,死神也來了。誰也沒辦法。無論生前偉大抑或平庸平凡,都得走。至於能不能再來,看造化了。還是有很多人可以再來一次甚至很多次,有的已經什麼都記不得了,極少數還是會記得。這,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太遙遠了,而且,生死兩家人,不必相認了。



沒有信仰的,死,就是隨業力和善惡牽引了,無意識的流轉於天地宇宙的各個層次各個道。也有能自主生死的,自主去一些好的地方,這樣的人還是極少,需要很高的修行。這樣的“死”其實不可怕,不是死,而是活,自主地活著。繼續修行,繼續奉獻…直到永遠


人生無常,認識無常是修行所必須的。包括認識自我,認識宇宙天地,認識來時的路,去時的路,彼岸花開的路…如果此處就是彼岸,那麼,人間地獄天堂極樂佛土都可以成為彼岸…

廣闊而美麗的宇宙歡迎你們!


大俠來也

這世上,沒幾個人能真的把生死看透,其實也沒必要看透,你看透能怎樣?不看透又能怎樣?

每一個人,早晚會有那麼一天,當那一天來臨,太陽還在,月亮還在,風還會刮,雨還會下,花兒照樣吐芳,草兒照樣萌發,只是你要走了,再也看不到這一切了!

這世上有許多的無奈,而這是所有無奈中最無奈的一個無奈。無奈人生苦短,無奈青春難駐,無奈歲月無情,無奈時光如刀,時光每時每刻都在一刀一刀的颳著你的靈魂和血肉,最後就真的把你刮沒了。

沒了就是沒了。你不願意又能怎麼樣?你不甘心又能怎麼樣?當一切都陷入無邊的黑暗,那個曾經和你息息相關的世界就和你真的再也沒有任何聯繫了。


一扇大門在你的身後轟然關閉,而你的眼前卻沒有歸路!你曾經是那樣的怕鬼,可此刻此時,也許你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也能變成一個鬼了。

你曾經把地獄詛咒過千百遍,可在大限來臨時,你會發現,竟然連地獄都是沒有的。

沒有天堂,也沒有地獄,只有人間!你失去了人間,便失去了一切。你就算金銀如山,就算美女如雲,就算江山如畫,可一旦那口氣沒有了,便都就沒有了。

你的人生再喜感,最後都只能是一個無法更改的悲劇。你做再多的夢都沒用,喝再多的酒都沒用,清醒是一刀,糊塗還是一刀!

只有此生,沒有來世!

只有這一生,才是你的。唯有珍惜!


蛙眼看天下

如何看待自己終將會死去?

正確、淡定面對自己終將會死去。

人的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是新陳代謝,老的死了,又有小的出生長大。生死是最公平的,是任何人都不能選擇的,不管你是達官貴人或平民百姓,最終都躲不過死亡這一關的,人死亡是一件正常的事。

我的母親不識文化,辛苦了一輩子,等我們弟兄姐妹都長大,能對她感恩過好日子時,她卻身體患幾種疾病,藥不離身,好的不敢吃,就連吃飯都只能少吃多餐,但她還是很談定,而且想到的都是兒女,特別對么兒放心不下,因為他離了婚、又處在農村,叮囑我們一定要管管他,而對死亡沒有絲毫的畏懼,活到73歲時因病去世。

我父親相應要好些,70歲時患腦梗塞,我們送醫及時,只是留下了個語言輕微障礙後遺症,他也對死亡很談定,總說人反正都要死,不可怕,在84歲時因病去世。

所以,我的父親、母親對死亡都看得很淡,沒有懼怕,而我自己也和所有人一樣,總有一天終會死去,我會正確面對,不怕死亡,不會感到恐懼和遺憾,這是自然規律,就跟睡覺一樣,只是沒有醒來而已,能安然離去是順應自然規律。


快樂關羊

生死問題,是人來到這世上要走的過程。有道是:從天堂到地獄,我路過人間。

當一個生命從哇哇落地開始,便是大自然賦予的神奇產物。到奄奄一息結束,就是生命的盡頭,亦是歸宿,這也是大自然的循環倫理。

今天不談生,說說死,一個沉重的,而又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在我們活奔亂跳的時候,誰都沒有想過死亡這字眼,跟自己有多少瓜葛,離自己是多麼遙遠。別說你不怕死,誰都怕死,它意味著將永遠的終結,或許會以另一種形式存在,但“死亡”是物種與生俱來的畏懼。

生命的力量是大自然最強大的,同樣的也是大自然裡最脆弱的。特別是人類,是世界上最強大的物種,但面對死亡確實及其脆弱渺小。一個人結束生命也許只是一瞬間,而我們人生在世,在追求生活的同時,盡最大努力讓自己的盡頭來得更晚一點。死容易,但是“活著”更難,苟且不是人的生活方式,而是該如何更大程度上過得更有意義。

我們沒有面臨生死問題之時,好像可以肆無忌憚以各種方式揮霍生命。無盡的熬夜,超負荷工作,吸菸,酗酒,吸毒,自殘,最怕的就是虛度年華,碌碌無為當比慢性自殺。


誰能正視死亡?當一個人已經想好結束自己時,其實他已經放下了生死,放下了對死亡的恐懼。真正藐視死亡,目空死亡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當死亡降臨時,你的第一反應會是什麼?驚恐,藐視,妥協,痛哭,歇斯底里?誰也說不清,因為沒到那一刻自己也無法體會那種感受。

我目睹過親人從身邊離去,看過“等待”死亡的時候,他們是那樣的祥和,安靜!我看到舅舅最後一眼,是他還在奄奄一息,已經全然沒了知覺。我知道那是死神降臨了,只是最後的掙扎,眼睛沒了神色。

我人生中最黑暗的日子,我的母親離去。她也深知自己大限將至,我們也有心裡準備,但是沒想到如此的突然。

那段日子,由於肝癌的病痛把她弱小的軀體折磨得瘦骨嶙峋。整夜整夜的呻吟,翻來覆去,這就是等待“死亡”的日子。記得最後一天,老媽說想吃葡萄,特意去買了點,一點點剝皮給她吃。因為肝癌的原因,整個肚子都是積水嚴重,已經不敢怎麼進食。要睡覺前給她吃了最後一粒鎮痛藥,期間一支喃喃自語,給她家裡最愛的小貓,她居然把貓往嘴裡塞。又說某某怎麼站這裡呢?我們說沒呀,又說誰誰在和她說話搞得人心惶惶。

半夜突然語無倫次,喂她東西一個勁外吐,開始呻吟起來。我抓緊她的手,跪在床前,嘴裡說媽媽怎麼了,聽得到我說話嗎,她沒回答我,而是大口大口喘息聲。瘦小的手在我緊握的手裡,慢慢冰涼。


我曾設想過千萬種“離別”的場景,我可能歇斯底里,嚎啕大哭,或者驚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但是這一次我居然如此的冷靜,沒流下一滴淚水,甚至懷疑我是不是有些太冷血了,居然不會哭了。慢慢的慢慢的,看著她冷卻的體溫,我給她放了最合適的姿勢。也一個勁兒的揉搓母親的手,希望這樣可以給她一點溫暖,無濟於事,已經無法阻止了,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讓她張嘴,抹下眼睛…

我也第一次真正如此近距離面對死亡。最後僵硬時刻,他們大人把母親抬下了床,就近找個席子,給她蓋好。凌晨時刻,好多人雖然鬧鬧嚷嚷,但看出他們倦怠連連。討論如何做好善後,因為太突然以致一口棺木都沒有準備好。

母親是外地人,父親也是外地人,這時討論的是應該按照哪邊的葬俗善後?在本地該按本地的,按父親那邊的,還是母親這邊的習俗?按照葬俗,葬禮不得亂辦,一個錯誤殃及全村人。這時候一向冷靜的父親突然急哭了,哭自己不知如何是好。最後決定讓父親老家人來,但是最快也只能上午時間到。而剩下的就是立馬準備棺材,酒肉待客的東西。


我選擇去買棺材,進城裡,去棺材鋪剛好沒了,最後別人家公務員那準備給老父親用的,不得土葬,就便宜買了口上好的梨花棺,需要用八大個人才能抬得動。有人說這是母親冥冥中已經準備好了,運氣太好!

沒有難過是因為為母親欣喜,終於“擺脫”了病痛折磨,終於不用痛不欲生,生不如死的日子。如釋重負之感後,接下來是該學會長大,經歷這麼多確實感覺長大了不少,父親手忙腳亂的情況下,善後之事只能自己來,每一筆開支,每一個環節,人員分配,效率進度都得自己調理。



死亡很可怕,但真到那一天,你以為懼怕的死亡,其實也是一瞬之間。珍惜生命,珍惜身邊每一個關愛自己,自己關愛的人!

我是曉芳侃生活 喜歡我的關注我,也給文章評論點贊,謝謝支持!

曉芳侃生活ksy

這個問題如果從人文的角度去思考或許會比效容易回答一些,因為它涉及到一些人之為人的根本性問題,那就讓我們從出生談起吧。與其它的生物不同,人是一個在活著的時候就有死亡意識的存在物。海德歌爾哲學的悲劇性就在於此嘛,人的生其實是奔向死亡的生,″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啊。"你從哪裡來?你將向哪裡去?″,從這一點而言,人活著本身就是個問題,而其它動物不存這個問題,因為它不知道有死。為什麼要從人文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呢?因為這涉及到人的許多本質問題。我們知道,人是一個需要後天通過一個文的方式雕刻而成的存在者,這裡的文是個動詞,與紋相通,人文人文,文而化之、以文成人嘛。這麼說也是有生物學依據的,按照清華大學教授吳國盛先生分析,從人類進化的角度看,它有一個矛盾的地方,人類的直立行走要求人類女性的盆骨不能太大,否則會妨礙她的直立行走。另外孕育嬰兒的需要又要求女性的盆骨必須大。這種矛盾的進化趨勢最後形成了一個重要的進化結果,那就是所有的人類嬰兒都是早產兒,而且是無助的早產兒,人類成體的直立行走功能、語言表達功能等等,一個嬰兒統統不具備。因為從生物學角度講,成年人的大腦含量約一千六百毫升左右,胎兒腦量越大,他在母體中的孕期就越長,按這個線性關係計算,人的嬰兒要在母體中孕育二十一個月,這麼大的嬰兒根本生不出來,生出來的都是早產兒、半成品。這就需要後天的教化把他紋成人,文以化之就是這樣的意思,文化是人最本質的特徵之一。做為一個半成品,文而化之在人的後天生活中起了重要作用。做為一個在活著的時候就有死亡意識的存在者,人活著是很不容易的,要經歷很多痛苦和磨難。既然早晚都是一個死,人活著本身就是一個問題。文化就起到了這樣一個作用,不光要通過後天的教化把他塑造成一個人,還要告訴他為什麼要這樣活著,為什麼要活成這樣的人,要為他如此這般活著提供一個理由,提供一個有價值、有意義的支撐。與其它動物相比,人多了一個活著有意義的問題,人活著等於活著加有意義。所以要從人文的角度理解人的死亡問題,是因為人文之間是一個相輔相成結構,任何文化都是這樣。文體現了人的理性光輝,我們要活成這樣的人。文則是實現這種理性光輝的途徑和方式,儒家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不正是這樣教化大家的嗎?這也是我們正確理解和體悟自已終將死去而心有所安、無所遺憾的終極目標。不能成為聖人,可以追求成為"大丈夫″啊,不能成為"大丈夫",也可以成為君子呀,什麼是君子?君子就是不能有所為,可以有所不為,不踐踏人生底線總可以吧?"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為自已活著的時候樹立一個恰當的目標並努力如此這般活著,死的時候才會體悟“存吾順事,歿吾寧也”的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微風一八

人生下來就是向著死亡走去,只不過有的人有的路途長有的人走的路途短,路途的長短不能衡量一個的價值,重要的是路上要活的精彩。

面對死亡我們不用畏懼,因為每個人都將死去。死亡是每個人都饒不開的話題,面對死亡我們束手無策,面對死亡我們力不從心,面對死亡我們只有被動接受,面對死亡我們無可奈何。雖然我們有著許多的不願和不甘,但是死亡到來時,我們只能眼睜睜的看著。死亡是每個人最終的歸宿。

面對死亡我們不用畏懼,但是我們可以活的更精彩。每個人都知道死亡終將到來,只是有的人早有的人晚而已,在早晚之間我們可以做出更多的選擇,活出生命的質量,活出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力量,不枉我們來世走一遭。我們看遍是世間醜惡美善,看遍了世間的疾病痛苦,也看遍了世間的一切風花雪月。經歷了該經歷的一切,做過了許多錯的對的事情,無論如何,當你閉眼離開時一切都煙消雲散了,那都成為了歷史,那成長別人的一個記憶。

我們應該笑對死亡,因為恐懼也不能避免死亡的到來,那我們為什麼不笑對死亡呢?死亡是每個人的結局,結果雖然很痛苦,但是我們還是要笑對死亡。哭也是死,笑也是死,那就去笑著死,對家人對朋友都是一個很好的結果,都說他是笑著走的,人生的路上很精彩,人生的路上很無奈,人生的路上充滿了意外,這才是人生的一路。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人未死,心先死。



烏鴉2998

用自卑的力量來“向死而生”!

看到這個標題,我突然想起幾年前,自己在筆譯一段英文名著時,所看到的內容了。這是美國二戰名著“戰爭與回憶”裡的一個場景:在納粹的集中營裡,一位著名的猶太作家、教授,面對著禮堂裡,上千位即將在第二天被送進毒氣室的猶太人發表演講:他沒有利用自己淵博的歷史知識去分析歐洲的反猶歷史、希特勒的崛起、納粹的殘暴、德國人殺人時的高效,總之,一切的前因後果都沒有提及。出人意料地,他從宗教的角度指出:上帝造物主是主宰一切的、是萬能強大的、也是不容置疑的,從山川河流的分佈,到地震海嘯的爆發,沒有一件事是由卑微的人類所能控制、或者所能預知的,命中註定,上帝叫你何時生,你就何時生;叫你何時死,你就得何時死。相比之下,我們人類的有些想法是非常可笑的,比如說:我努力工作,就理應獲得財富;我品行端正,就理應被人尊敬;我與人為善,就不應該被人冤枉;我遵守法令,就不應該被人隨意處死......。總之,教授演講的核心論點是:正是因為人類的卑微和渺小,所以,就應該承受大自然的災難和社會動盪的迫害,突如其來的災難和莫名其妙的冤屈,這本身就是我們人類生活的一部分,對此,我們應該感到自卑,自卑是每一個人理所應當的宿命。

無疑,教授這樣的演講,對於第二天即將被送進毒氣室猶太人來說,是有精神上的安慰作用的,能幫助他們從容赴死。即使是對於我們生活在現代的人們,也是有指導意義的,因為每一個人從生下來的第一天開始,就命裡註定在某一天會離開的,從理論上來講,我們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某種意義上的“向死而生”。面對這斗轉星移、日月輪轉的浩瀚宇宙、面對大自然的瞬息萬變、隨時可能降臨的山呼海嘯、地動山搖,面對著世界上這麼多地區的動盪不安、戰火紛飛,人類的力量是多麼的渺小啊!難道我們不應該感到自卑嗎?

儘管自卑是我們每一個人的宿命。但是自卑,同時也是我們人類的一種精神力量,有了這種可貴的力量,我們才能在遇到突如其來的變故時,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保持著一種從容淡定的勇氣。


臨時客

如何看待自己終將死去?

死亡是世人總也不能繞道而走就能避開!

若說這世上有什麼絕對公平的的事,也只剩下死亡這件事了。

題主描述:你死了,長眠於地下,然後人類繼續發展,你將不會再出現。一千年、一萬年、十萬年,那時候的人類是個什麼樣子?



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不會想那麼複雜、遙遠的事情。生老病死如同春夏秋冬,循環往復,是再正常不過的,但除非生無可戀。

大部分人,包括我,是如此熱愛生活,留戀生命!還有不捨

對子女的不捨,對小輩的萬般不放心,對親人沒有完成的承諾……



冬雪飛舞,春花望露,樹葉落了又綠了,生命也終將逝去。

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好好活著,努力向上地活著,讓每一個太陽昇起的明天充滿希望,盡最大力量,少留遺憾而已。

懵懂地報到,平靜地離開。

願我們擁有天真的童年,無邪的少年,光華的青春,飽滿的壯年,愜意的暮年!

2018.3.2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