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元朝收服了南宋、高麗之後,只有日本還沒有臣服。

至元二年(1265年)八月,忽必烈派兵部侍郎黑的、禮部侍郎殷弘作為正副使臣,出使日本,並讓高麗派人引路。高麗皇帝王禃派遣了樞密院副使宋君斐與禮部侍郎金贊,作為黑的等人的嚮導。蒙古人是馬上之王、水中旱鴨子,根本不敢過海。至元四年(1267年)正月,黑的等人到達韓國巨濟島時,看到海面波浪濤天,嚇得就回去了。忽必烈聞訊大怒。八月,忽必烈又派黑的等人去高麗,要求王禃派人送他們去日本。王禃沒辦法,只好讓起居舍人潘阜帶著元朝詔書去了日本。

這時正是日本龜山天皇文應年間。日本的大權在幕府手中,由於幕府大將軍惟康親王年幼,由北條時宗掌權,北條時宗也只有十八、九歲。潘阜到日本後,邊關守將根本不讓進。好不容易將詔書遞給朝廷,北條時宗認為詔書無禮,不如不回答,將潘阜留在太宰府五個月不聞不問,待遇又薄,於是潘阜就回來了,告訴了忽必烈。

忽必烈讓高麗打造戰船一千艘,要求船要能載大米三四千石,要準備揍日本了。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忽必烈又讓黑的、趙良弼等幾批人再去日本送詔書,都是無功而返。

至元十一年(1274年)三月,忽必烈以鳳州經略使忽敦為元帥、高麗軍民總管洪茶邱為右副元帥、鳳州屯田經略使劉復亨為左副元帥,率領屯軍、女真軍並水軍共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又命高麗發兵一千六百人協助。八月份,忽敦、洪茶邱、劉復亨等抵達高麗。高麗派都督使金方慶率八千人協助,與忽敦等由韓國合浦出發進攻日本對馬島。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日本派允宗助國率領八千騎兵來禦敵,他派翻譯到船上問原因。忽敦不答,上岸就開幹,日本人頓時懵逼了:這是什麼打法?怎麼不按套路來?原來日本人信奉武士道精神,打仗都像彪哥一樣,要按套路來打。日本人打仗,先是遠距離用弓箭對射,雙方不許射對方大將的馬,只能射馬上的人。等箭射完了之後,武士們才進行決鬥,但決鬥也不是群毆混戰,而是捉對兒廝殺。就是找跟自己身份對等的人廝殺,上校打上校,小兵打小兵,身份不對等的廝殺那叫壞了規矩。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武士縱馬出戰,先是向對方高喊:“我祖宗是某某,幹過什麼大事,官拜什麼;我爸爸是某某,幹過什麼大事,官拜什麼;我是某某,幹過什麼大事,官拜什麼。”這一通家庭背景背出來,對方必須得耐心聽著,因為一會兒自己也得這樣背給對方聽。如果一方把另一方打下了馬,勝利者會割掉對方的腦袋,割之前有修養的武士會說一句“得罪了”,才能下刀子。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蒙古蠻子可不給你講這麼多規矩,上場就開幹,而且是群毆,進行迂迴包抄,還邊打邊放箭,打得你惱羞成怒而又毫無辦法。日本人從來就沒有見過多兵種協同作戰。當時元軍用的兵器也比日軍先進得多。元軍的弓箭射程能達到二百二十米,而日軍的弓箭射程只有一百米。元軍還使用了名叫“震天雷”的火器,就是早期的手榴彈,點燃扔出去後才爆炸。那時,日本人很矮,成年男子身高也就一米五左右。日本的馬,生長在海島上,沒有草原馳騁,也就跟中國的毛驢差不多。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日本馬,跟體型壯碩的蒙古人、高大強健的蒙古馬比起來,完全處於劣勢。而且可恨的是,元軍還在箭頭上塗了毒藥,射中後肌膚潰爛,不易癒合。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日本人與蒙古人一交戰,就被打得找不著北。允宗助國戰死。忽敦等轉攻壹岐島,登岸後立上紅色的旗幟。日本將領平經高敗走,據城自守。第二天,城就被蒙古人攻破,平經高戰死。忽敦等連破三島,然後開始屠城,日本女人被抓住後,就把其手掌心刺穿,再用繩子一個一個地穿起來,綁到船邊上。

日本國大震,趕緊徵集了藩屬兵十萬零二千餘人馳援。忽敦等與日本人戰於福岡的博多灣,將領就站在高處鳴鼓,指揮兵士按鼓聲進退,如果看見有敵人陷入陣中了,就迅速圍殲。然後又發鐵炮攻擊,殲敵無數。日本人敗走。忽敦追進今津。在赤坂打敗了日本將領菊池康成,在百道原打敗了少貳沉惠。有個叫覺惠子景資的將領善於射箭,射中了左逼元帥劉復亨,劉復亨墜馬。忽敦排陣於松林之中,日本大坂賴康來戰,又敗走。到了太陽落山,各路人馬依次登船。打了一天,日本人大敗。

蒙古人第一次進攻日本,多兵種協同作戰把日本武士打得找不著北

金言慶對忽敦、洪茶邱說:“我軍雖少,已經進入敵人境內,人人都能獨立戰鬥,天亮時乾脆把船燒了,學淮陰侯韓信背水一戰,請再與他們決戰。”這貨大概忘了他怎麼回去了。忽敦說:“弱小的軍隊與敵人硬拼,只能成為強大軍隊的俘虜,驅趕疲憊之師進入敵境,並非完美之計,不如班師。”劉復亨傷勢很重,於是率領所部先回。當夜遇上臺風大雨,官軍戰船被崖石碰壞很多,忽敦等率軍乘夜離去。

當時,有個日本武士叫竹崎季長,參加了這次戰鬥。後來他讓人把自己的戰鬥經歷用連環畫的形式畫了下來,這就是《蒙古來襲繪卷》。

這一戰史稱“文應之役”,又稱“文永之役”。蒙古打贏了,輸在了颱風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