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聖人常無心”的一點理解

我對“聖人常無心”的一點理解

語出《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這段經文大意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沒有自己固定不變的心志,而以百姓的心志為心志。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這樣就可以人人向善。誠信的人我以誠相待,不誠信的人我也以誠相待,這樣可以人人守信。有道的聖人要收斂自己的意欲,讓天下的人的意欲得以純樸。百姓都專注於自己的視聽,有道的人使百姓回到像嬰兒般的純樸。

聖人常無心,這是老子治理天下的觀點,對當今社會是不適宜的,但在人際關係中,這一觀點值得借用。

一是不評價。每個人的價值觀是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角度和處理問題的方法也是不同的,因此,我們要多觀望,少評價。這樣就會減少不必要的衝突。

二是不投射。投射是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理論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心理防禦機制之一。大意是,你將自己的情感、衝動或者意願歸結到另外一個人身上,從而扭曲了你看待這個人的態度。這樣的事在社會中是常見的。投射是心志不成熟的表現之一。

三是多包容。接納不同的意見,包容不同的想法,才能全方位地考慮問題和處理問題。我們不是聖賢,誰也難免一犯錯的時候,包容別人是美德。再說,你堅持的東西也不見的是對的。有句話說的好,認同別人等於肯定自己。

四是懷慈悲。每個人活著都不易,沒必須事事爭個你高我低。慈悲為懷,生靈生息。

五是知敬畏。沒有什麼是簡單的,自然法則、社會規則、規章制度,都要心存敬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