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明明想要靠近,卻又總是推開?”

為什麼我“明明想要靠近,卻又總是推開?”

回想一下你的感情經歷中,有沒有這樣很矛盾的情形:

1.明明想靠近一個人,卻總是把對方推開?

2.因為擔心對方“看到真正的我之後就不會喜歡我了”,所以保持距離?

3.當對方疏遠你的時候,你覺得寂寞,但當對方太靠近你的時候,你又覺得難受、 不自在?

4.希望對方能夠無時無刻的注意你,但又害怕對方表現得和你太過親近?

上面這樣的描述,在心理學上我們稱之為“矛盾依戀”(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這類情況讓我們經常在感情或者人際中過得非常辛苦,同時也讓對方感到痛苦。

心理學家Fritz Riemann 與Christoph Thomann 指出,每個人都有下面四個特徵,不同的情境下,我們可能會切換到不同的一面,不恰當的一面讓我們作出不恰當的行為,直接導致我們“明明想接近,卻總是再推開”!

NO 1.

好孩子*(強迫型/持續傾向):

這一面——表現出比較保守、比較保守、比較聽話、守規矩。

就像一群孩子聚在一起玩,他們都被告知有一個房間是無論如何都不能進去的,A孩子想要進入“被禁入”的房間,B孩子就會跳出來說“不可以進去哪裡!”那個B 孩子,就是表現出“好孩子”的面向。

“好孩子”的我們,會因為對方的一些要求、規則,而願意做出妥協或犧牲,選擇當個好孩子。

持續傾向的人害怕失去秩序、害怕改變、忌諱混亂。

NO 2. 壞孩子(歇斯底里/變換傾向):

這一面——表現出比較冒險、願意改變、依循享樂原則的樣子。

就像是前面那個例子當中,想要去禁忌的房間探險的A孩子。變換傾向的人不喜歡一成不變,認為很多的規定都是過於保守。

變換傾向的一面,容易動搖,並且讓人琢磨不定,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會如此。

為什麼我“明明想要靠近,卻又總是推開?”

NO 3. 封閉的孩子(分裂型/距離傾向):

這一面——表現出矛盾和分裂,而且始終抗拒接近。

這一面的我們擔心自己過於靠近對方,從而失去自己。所以在關係當中傾向和對方保持距離,親暱對他們來說相當恐怖。同時我們依據本能表現出自己的樣子。

距離傾向的一面,距離是底線,一切“越線”行為都是威脅。即便意識允許越線,潛意識也在抵抗。

NO 4. 焦慮不安的孩子(壓抑型/親近傾向):

這一面——害怕失去親密感、失去與對方的接觸,充滿不安。

這一面的我們,總在擔心失去和背叛。一點點小小的矛盾或者不順心,就會讓我們念念不忘,甚至“添油加醋”的把問題嚴重化。所以這樣的我們總是希望能常受到對方的關注。

親近傾向的一面,親密的關係是一切的基礎。即便知道親近會使自己受傷,也依然“飛蛾撲火”。

看完了上面這四種類別,你覺得自己是哪一種?心理諮詢師認為——其實每個人身上都具有這四種特質!同時,這四種自我,並沒有好壞之分。所以有些時候你表現出來的是比較保守的一面,有些時候你會比較願意冒險,有些時候你想要靠近別人,另外一些時候你希望有自己的空間。

舉例來說,在工作上面,我傾向於願意嘗試與冒險,可在投資上面,我卻比較保守;在朋友面前我會表現出親近,但在伴侶面前,我比較保持距離。

為什麼我“明明想要靠近,卻又總是推開?”

這裡我們先停一會兒,你可以畫一張座標圖(如上圖),試著找找看自己目前的位置在哪裡?ABCD?什麼時候又會跑到別的地方?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倘若你已經發現自己這樣反反覆覆,該怎麼辦呢?諮詢師有三個小小的建議,大家可以參考看看:

接納自己,矛盾是生命的過程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跟沒講一樣。不過關鍵在於“允許”這兩個字。“允許”自己有時候可以這樣有時候可以那樣、“允許”自己某些時候表現出某一種個性,另外些時候表現出另外一種個性,這其實也是一種自在 。

怕的是,你在保守的時候希望能夠冒險一點,在依賴時候責怪自己為什麼不獨立。如果生命是一個湖泊,我們就像是在這個湖泊上面航行,湖泊的每一個角落都是我們的一部分,所以當船開到某個地方的時候,就好好享受這個地方的自己。

為什麼我“明明想要靠近,卻又總是推開?”

找回你內在的陽光小孩

如果你總是被自己困住,總是在親近和獨立當中擺盪和矛盾,每天都很煩很抑鬱,那麼或許是時候把那個自由的、快樂的、陽光的小孩找回來了。

你可以閉上眼睛想一想,小時候的自己,什麼時候最為快樂?

在自行車上,乘著風在路面上“飛翔”、和兄弟姐妹們一起手舞足蹈的扭屁股、還是在媽媽懷裡面,聽她說故事的時候?試著回想那個童年快樂的自己,你可以把這個畫面寫下來、或者是畫下來,重新回味當時的心情。

好好的安撫自己

對我們來說,那些總是想要靠近別人,卻又推開別人的人。某種程度上面是不能夠面對內心“彷徨不安”的自己——因為我對自己沒有自信,所以需要靠一個人來灌溉我的自信;但我又很擔心對方靠近我之後,會發現我其實是一個沒有自信的人 ——所以解決問題的鑰匙不在於究竟要和對方靠近或者是疏遠,而是當你可以好好的安撫自己,或許你就能夠在矛盾裡面找到一個安身立命的地方。

認識到這一點,會讓我們對自己,某個時刻的自己有更好都認識。那麼我們就會發現,或許我們從頭到尾追求的都不是要“靠近”或者是要“疏遠”。而是一種“隨其自然”卻有“滿懷期待”的狀態。讓對方看到一個真實的自己,也讓自己接納這個真實的自己。我們就能夠在自己的生命中自由自在!

這裡是愁啥,一款專業的線上心理諮詢app。我們都曾對自己不滿,而這又是我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很矛盾不是嗎?如果這困擾著你,你可以來愁啥來和專業的諮詢師談談。讓諮詢師陪你一起面對自己,接納自己。愁啥?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