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吵架,只是心裡有些情緒“繩結”

“我不過是表達一下我觀察到的,你有必要那麼兇對我大聲嗎?”

“我只是好奇想要你多說明一下而已,你為什麼要不耐煩成這樣?”

“我是擔心你吃虧才叮嚀你,你幹嘛講得好像我在欺負你一樣?”…

這三句對白,你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在這些話之後就開始了與某人的爭吵?

我們下意識說的話做的事,得到的卻是對方超乎預期的激烈反應。於是我們覺得莫名其妙,也立刻用激烈反應模式回擊,爭吵也就在所難免。

為什麼人與人相處有時會出現這種反應落差呢?明明前一秒還好聲好氣的說話,後一秒卻是狂風暴雨。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個落差其實來自於我們心中的那串“繩結”

我不想吵架,只是心裡有些情緒“繩結”

“情緒繩結”般的連鎖效應

就像一段繩結一樣,每一個繩結都聯繫著下一個繩結。我們的情緒運作也是這樣。

當我們被一件事激起情緒,我們的情緒往往不是僅僅針對那一件事做反應。而是迅速連結過去相關的事件、當時的行為、當時的感受,引發一連串的情緒連鎖效應。

舉個栗子

就像情侶之間,看到一通陌生來電,另一方就會問:“這號碼怎麼沒看過,是誰,我認識嗎?”

如同繩結有大有小,我們的情緒繩結也有不同滋味。

過去讓我們自責的各種事件,由自責的棉繩牽連在一起,形成一串自責的憂鬱情緒繩結。當我們覺得自己對父母做錯事情而自責的時,很可能會不自覺地提起一段繩結,聯想到上個月工作出錯感到自責,前天也說錯話傷害另一半覺得抱歉,一整串加起來,覺得自己實在是個很糟糕的人。

我不想吵架,只是心裡有些情緒“繩結”

同樣的,除了自責與憂鬱,我們心中也可能有一段或憤怒或緊張焦慮的繩結。讓我們因為一句沒禮貌的話而有點生氣時,演變成超級憤怒;面對一次有點緊張的面試,嚴重焦慮到說不出話來。來看看阿明(化名)(是的,我們的阿明小公舉又出現了)的例子,或許會讓你感同身受:

求學時因身材瘦弱矮小,所以阿明一直很自卑。

畢業找工作以後,雖有個感情穩定的女友,但阿明非常容易因他人有意無意的言語變得情緒低落,甚至因此有時會不想出門、抗拒上班,曾嘗試服用精神科藥物卻也沒什麼幫助。

後來在諮詢中,阿明談到了他的內心那段“情緒繩結”:一直以來,阿明在工作,會對上司隨意的一句“這樣不行啊”,就讓自己心中引發一連串的複雜歷程。

上司一句可能一秒鐘都不到的話,進入阿明的耳朵,提起了阿明心中“我能力不好”的那段自卑的繩結,沿著自信不足的繩結,牽引起好多自尊被踐踏的往事和心情:“啊!我真笨,又出紕漏”、“我這麼努力還不被認同,我果然很糟糕吧”。

也聯想到自己就是身材那麼瘦小,才會一輩子總是受人欺負、被看不起,更想起十年前弟弟在自己眼前被人欺負,自己因為瘦弱不敢挺身而出的遺憾事件。

“我一直以來都知道自己聽到別人說我壞話的時候我心裡會不舒服,但原來是因為我在想這些啊……我是不是好像有點想太多了……”。

我不想吵架,只是心裡有些情緒“繩結”

斷開?還是繼續?


成長的進程中,總是在你我心中,留下這麼一段段情緒的繩結。以至於我們甚至沒覺察或不敢承認自己有這麼一段“繩結”!嘗試斷開這樣的牽連,要求自己在與人互動時跳脫情緒之外,對於我們都太過苛求;嘗試去看見、覺察自己的情緒歷程,確實能帶給你我不少成長。

未來溝通時如果有某些落差阻礙溝通,除了讓彼此的情緒一層一層交疊,也許可以試著停下來,想一想:

“他剛剛突然那麼激動,是不是我說的話引起了他心裡其他不舒服的事情?”

“我剛剛反應會那麼大,是不是我把他說的話做太多詮釋,也許不是他的本意?”

衝突,也許可以避免,我們需要一點停頓,需要一點體貼。

嘗試著去發現自己的“繩結”,在衝突發生前意識到它,適當的控制和感受,讓我們面對的事情與過去分離,更重要的是別讓過去的情緒影響到現在的我們!

這裡是愁啥,一款專業的線上心理諮詢app。如果你現在遇到了情緒的困擾,不妨來和愁啥的線上心理諮詢師談談。愁啥?來聊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