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走着,为何就偏离了初心

  为什么很多时候,路走着走着就忘了自己出发的原因?为什么我们很难一直保持最开始那颗单纯质朴的心?通常,都是因为在去往目标的路上有太多干扰的想法,有些观念会让我们离初心越来越远。其中,有些歪曲的认知就像“执念”,我们对其深信不疑,却被其误导,作出非理性决策,最终偏离了初衷。

  
  凡事要完美,梦想无法落地
  人类有一种思维习惯,喜欢简单粗暴地把事情一分为二,要么是好的,要么就是不好的。带着这种全或无的观念,人就很难接纳不完美。于是生活被分成了两部分,“眼前的苟且”和“诗和远方”。
  然而梦想如果永远停留在远方,那只是梦而已。梦想要落地,同样会有苟且与将就。一个梦想成为影帝的演员最初只能跑龙套,一个想当拳王的年轻人最初只能靠送外卖维持生活。如果他们认为眼前的生活是对梦想的玷污,不屑于尝试,他们可能就永远失去了实现梦想的机会。
  所以,放下对尽善尽美的执念,接纳世界的多样和道路的曲折,尝试用多维度、多等级的方法去评估自己的成绩,全面看待问题,才不至于因为小小困难或者感觉无聊而放弃初衷。
  
  瞻前顾后,不敢踏出第一步
  有位全职妈妈,为了孩子脱产三年,虽然她一直很希望回到工作岗位上,但一想到孩子没了她的陪伴就可能学坏、缺乏照顾,甚至导致性格缺陷,就非常担心,不敢做出任何改变。


  灾难化的想象会让人丧失生活的勇气,越来越不敢跳出自己原有的圈子,渐渐迷失在生活的各种琐碎当中。放下杞人忧天的执念,我们要强迫自己做出一些新的尝试,用时间去验证自己想象中的那些灾难后果是否真的发生,让客观现实引导自己一步一步走出焦虑困境,而不至于在追梦的路上因恐惧而“瘫痪”。
  
  盯着过去,宁可一错再错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去吃自助餐,为了吃回本,不惜吃得撑到难受,却忘了最开始不过是为了开开心心地吃顿饭而已;花50块钱去看一场电影,看到一半发现电影非常无聊,但一想到花了钱,就宁愿忍受,生生把愉悦时光过成了无聊时光。
  以往发生的,但与当前决策无关的费用,我们称为“沉没成本”。由于大脑对“失去”比“收获”更敏感,所以我们总是会盯着过去付出的,而忘了再去创造新的价值,这其实会让我们失去更多。
  放下“我已经投入那么多”的执念,理性思考当下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获益,不要在泥潭里纠缠不清,否则你会因为固执而浪费大量精力,难以实现初衷。
  
  先入为主,不愿意变通
  小明要写一篇文章,题目是《我学会了……》。老师给了一篇范文,内容是讲一个孩子学会了做饭。于是小明打算写一篇《我学会了做蛋糕》。没想到买材料的路上,小明捡到一只被遗弃的小猫。为了帮助小猫,小明东奔西跑忙了一天。结果蛋糕没学成,他完成不了文章。其实,小明的目的是写一篇“学会了什么”的文章,他完全可以写《我学会了帮助小动物》。但是他的思路已经被老师的范文限制,结果他的行为导向也被固化。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锚定效应,人的认知会受到第一印象的支配,思维受限制。放下先入为主的执念,条条大路通罗马,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不断反问自己,适当参考他人的意见,才能找到更多通向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