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的秦瓊,趁手的兵器真是雙鐗嗎?

刀墓手札

在隋唐類的小說和評書中,秦瓊都是主要人物之一,雙鐧和虎頭槍更是成了他標誌性的武器。然而事實上秦瓊的兵器應該是隋末唐初最盛行也最適合馬戰的槊。



當時幾乎所有的戰將在騎戰時都是使槊的,有的武藝平平的世家子弟也喜歡用上等的馬槊來彰顯身份。像秦瓊、尉遲恭、單雄信甚至李世民的四弟李元吉都是用槊的高手。


而評書和演義作為文學作品肯定會有虛構和杜撰的成分,隋唐類的小說在其中尤為嚴重,如果不是有的歷史人物名字相同,完全可以當做另外的故事看了。創作者這麼做無非也是為了吸引讀者,畢竟三國演義珠玉在前,你不做出點改變很難有所突破,要是所有將軍都用一樣的兵器,估計讀者也不會喜歡。

所以秦瓊的兵器是馬槊而不是雙鐧,不過他會不會在使用馬槊的同時也帶有雙鐧用於擊打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燭影斧聲

隋唐演義裡邊秦瓊擅使雙鐧,遠處用槍,近戰用鐧,曾經和另一勇將尉遲恭近戰,三鞭換兩鐧擊退尉遲恭。歷史上秦瓊趁手的兵器是不是真的是雙鐧?

《舊唐書·秦叔寶傳》記載:“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燿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

可見秦瓊經常使用的武器還是當時常見的馬槊,另一演義人物程咬金也是使用馬槊,不是大斧子,尉遲恭,單雄信也都是馬槊高手。

為何演義裡會說秦瓊擅使雙鐧,估計是演義成書於後世,宋代以後雙鐧比較流行,宋代和明代成為武將制式武器,隋唐故事演義過程中,就把當時比較熟悉的武器放到隋唐英雄身上用了。


酸爽通鑑

秦瓊的主武器是超大號的長槍,也就是槊。鐧其實只是他的副武器。《舊唐書》:“叔寶善用馬槊,拔賊壘則以寡敵眾,可謂勇。”秦瓊使用的長槍,直徑與長度都是超大碼。為了顯示自己的武力,秦瓊曾在兩軍陣前將長槍插在陣地上,王世充部下數十人騎馬出來分別拔槍,結果紋絲不動。秦叔寶隨後出馬,輕鬆拔出。秦瓊使用長槍的戰績是每次敵方有驍將銳卒出陣耀武揚威,李世民就派他搞定,秦瓊從不失手。李唐平定天下後,每逢國家重大慶典節日,李世民就讓手下把這支槍從兵器庫中取出陳列在大殿上,秦瓊堪稱李唐官方背書的天下第一槍。

《隋唐嘉話》“秦武衛勇力絕人,其所將槍逾越常制。初從太宗圍王充於洛陽,馳馬頓之城下而去,城中數十人,共拔不能動,叔寶復馳馬舉之以還。迄今國家每大陳設,必列於殿庭,以旌異之。”

《新唐書》“每敵有驍將銳士震耀出入以誇眾者,秦王輒命叔寶往取之,躍馬挺槍刺於萬眾中,莫不如志,以是頗自負。”

《舊唐書》“叔寶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太宗以是益重之,叔寶亦以此頗自矜尚。”


冷兵器研究所

不請自來,閒聊幾句。

在冷兵器時代,不要說武將,即使士兵,在上戰場時也是主兵器(長)、副兵器(短)俱全的,如果是特殊的兵種,比如斥候,還要裝備遠程武器,即弓弩,以滿足不同戰爭狀況下的作戰需要。

能夠在戰場上使用的,都是當時的主流武器,即那些通過無數實戰證明效果良好,在淘汰了無數品種後被選出來的精品類型。所以正規軍隊的武器是非常整齊劃一的,除了某些特殊的兵種,比如岳飛的背嵬軍,蒙古輕騎兵等,是不可能按照士兵的個人習慣裝備武器的,那樣既不利於武器的修理、補給,也不利於將領對於士兵的指揮、戰力的發揮。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武將們所使用的主流主武器,就是馬槊,即似槍非槍,刃長柄長的長柄武器,非常適合馬戰。

馬槊製作的工藝先進且繁雜,造價非常之高。

馬槊的槊頭長約二尺,精鐵(鑌鐵)反覆鍛造,打磨,鋒利異常。這種槊頭的材料需要反覆鍛造,耗時頗長,造價極高。

其柄不是金屬的,而是以韌性極佳的柘、桑、柞等木材製成,工藝極其複雜,其術語為“積竹木柲”。

其大致方法如下:將選好的木材在桐油中浸泡一年以上,待風乾後,觀其沒有裂紋,其材方堪用。木杆外面包以竹片,以上等生膠粘合。待其幹後,在外面纏上細麻繩,然後塗上生漆,待其幹後,再纏麻繩,再塗生漆,如此往復數次,直至其粗約合把,方才算成功。如此算來,單單一根槊柄,就需要三年時間。

這種槊柄韌性極佳,利刃加之,聲如金鐵。

這種製造方法,一直屬於軍事機秘,是密而不宣的。

所以這種武器,因其造價高、耗時長、工藝複雜而導致產量極低,不可能大規模裝備部隊,只能成為武將這種高端戰力的高端武器。

秦漢、隋唐時期,馬槊都是主流武器,而且只有高級武將才有資格裝備,所以呂布、關羽、張飛等三國時代的悍將,比如秦瓊、程咬金、尉遲恭、單雄信等隋唐的武將,皆使用馬槊。

至於武將的副武器,則根據武將的個人愛好而佩戴。比如秦瓊,極有可能使用鐧、鞭、錘之類的短武器,鈍兵器。要知道,在戰場上,敵人的裝備都是很好的,刀、劍等靠鋒利而形成殺傷的武器,很難達成破甲效果,因此作用不大。鈍兵器雖然也無法破開鐵甲,但卻能傷及敵人的骨骼和內臟,才會發揮作用。

這種短武器一般是步戰時使用。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在激烈的戰鬥中,武將的戰馬極有可能折損,武將失馬,那長達丈八的馬槊就不能再使用了,所以副武器在這種情況下就能起到應急之用。

如果在平時,或這些大將當年在江湖上混的時候,是不可能裝備馬槊這樣的武器的。馬槊屬於重武器,是禁兵,嚴禁民間私自制造、擁有和使用。所以他們在江湖上混時使用的多為短兵器,而且因為對手不會裝備戰場上敵人所必須裝備的鎧甲,所以腰刀、寶劍、竹節鞭、鐧等等,都能發揮作用,形成有效殺傷。

至於三國演義、說唐、水滸等袍帶小說中,武將們的武器五花八門,說穿了,是為了好看。否則,上來一對PK的,使馬槊,下一對還使用馬槊,多單調啊。

戰爭是非常嚴肅的,非常危險的,作戰的雙方都會力爭做到,將任何能夠掌控的細節都掌控在手,而武器,則是可以掌控的,沒任何人敢於忽略,是重中之重,嚴肅到不能再嚴肅。

所以有句老話,兵器越怪,死得越快,是非常有道理的。

至於呂布的方天畫戟,這種武器是有的,車戰時代很有用,但隨著戰車的過時,這種武器也過時了,其存在的價值,一般是儀仗所用,至於關羽所用的關刀,一般是平時用來練習力氣所用的,跟石鎖什麼的差不多。拿那傢伙上戰場,就是找死。


姑妄言

雖然尉遲恭、秦瓊、程咬金在《舊唐書》和《新唐書》的記載中,都是“善使馬槊”,但是秦瓊和尉遲恭善使馬槊或者長矛,並不影響他們在馬鞍上掛雙鐧或鐵鞭,因為那也是戰鬥需要。有版本的小說和電視劇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所以有時候秦瓊的形象是手執長槍、腰懸雙鐧。

在隋唐時期,盔甲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巔峰,期間出現的“明光鎧(隋朝就有,唐朝普及)”,簡直可以說是“刀槍不入”,比如史書上真實記載的“尉遲敬德救秦王”,用馬槊正中單雄信前胸,但是卻沒有戳進去,只是把單雄信給杵到馬下去了,而且單雄信爬起來還能跑,說明連內傷都沒受。但是如果單雄信捱了尉遲恭一鐵鞭或者秦瓊一鐧,那麼單雄信的下場就不妙了。

隋唐時期的破甲兵器主要有鐧、鞭、鐵錐槍、骨朵等重兵器,其中的鞭也不像現在“練武的”手裡那種耍起來嘩啦啦響的鐵鏈子,而是像一根帶著環形凸起的大鐵條,幾乎是所有武將必須掛在馬鞍上的備用兵器。鞭、鐧、錘、鐵錘搶、骨朵,以及後來明軍的狼牙棒、放完槍的“三眼銃”都是打砸武器,靠的是硬度和重量來增強殺傷力。

所以武將除了手中長槍之外,都會在馬鞍上掛鞭、鐧、骨朵等打擊武器,遇到重甲敵人,掄起來呼呼作響,能把對方砸得暈頭轉向骨斷筋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