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传媒大眼导读

近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布了《2018年4月全国电视剧月报备案通报》其中就有关于《凰权·弈天下》更改剧名为《天盛长歌》的说明,集数也由原来的50集拉长为70集。消息一出,再次引发全网热议。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网友纷纷留言:“其实《凰权》这个名字,已经很能体现古装IP剧的内容了,霸气而不失庄重。可能剧方为了加深印象又加了‘弈天下’,格局仿佛大了,立意更深了,但总觉得有刻意引入所谓家国情怀以博人眼球之嫌。”如今再度更名《天盛长歌》,不禁让人一头雾水,甚至有猜测说是为了应对过于严苛的审查才不得已再度更名。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近几年,电视剧更名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早在2015年8月,《巴清传》在广电总局备案时还叫《大秦女首富》,然后就改成了《赢天下》;《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内地版的原著名为《庶女·明兰传》;《丽姬传》播出前临时更名《秦时丽人明月心》;《那年花开月正圆》原来还有个正剧风十足的名字——《大义秦商》;连《凰权》也未能幸免,新改的名字《天盛长歌》与《贞观长歌》有种姐妹篇的即视感,难怪网友会发出“都看不出来是IP剧了”的揶揄。

古装剧集体更名究竟原因何在?下一部有此一劫的又将是谁?

陈坤的加盟,让《凰权》由女主剧变成了男主剧

《凰权》最初的定位,是一部主打女性视角的权谋剧。原著小说中的女主凤知微,腹黑但不风尘。从这点来说,女主倪妮的气质妩媚而不失优雅,美艳之余还多了一份难得的少女感,完全能hold住角色。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男主选定陈坤,网友们还是比较满意的。只是陈坤的咖位与影响力演二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因其名气明显大过倪妮,所以这种配置本身已经足以让该剧转换故事视角,由之前设定的大女主戏,不得不调整为男女主双强甚至是大男主戏份。随着《凰权》加上了男主宁弈的名字,自然也就变成了《凰权·弈天下》。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至于为何又改成了《天盛长歌》,据内部消息称:“权”类字词被限定为不可随意使用的词汇,加之陈坤饰演的是天盛王朝的皇子,倪妮饰演的凤知微是前朝遗孤,女扮男装来到天盛皇朝出仕为官,所以《天盛长歌》听起来更为中性化,既弱化了男女主戏份的权重博弈,也显得该剧气势更为磅礴。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让原著粉倍感纠结的是,该剧除了临时更名外,还有集数上的明显变更。一下子从50集被改为70集,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剧集注水的问题。但纵观近几年的古装剧,动辄百集体量,《扶摇》60集,《巴清传》72集,《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78集,《如懿传》 99集……古装戏里一个事件就要演3到5集,一场宫斗就要说上几天,集数变长也早已被观众逐渐接受。甚至有网友善意的调侃道,只要片方不搞“增加回忆”或“前集回顾”等注水套路,剧迷们还是可以接受不失底线的注水现象的。

古装剧扎堆改名背后,是对辨识度、卡司匹配等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

古装剧改名,提高辨识度是片方首要考虑的因素。景甜主演的《大唐荣耀》改编自小说《大唐后妃传》,即使《大唐荣耀》中“荣耀”二字似乎与故事的悲剧基调并不相符,但片方还是坚持使用了这个名字,观众似乎也很买账。

同样的情况,还出现在《巴清传》身上。早在公布剧名时,就有网友吐槽“不够有辨识度”。但出于对“限古令”的忌惮,剧方最终还是放弃了“赢天下”这个过于霸气的剧名,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对该剧的发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遗憾的是,尽管先后两次改名,《赢天下》还是没能摆脱水逆的怪圈,何时与观众见面直到今天依旧不得而知。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与《凰权》改名原因相同,《帝王业》更名为《帝凰业》也是出于对卡司匹配问题的考虑。从“王”到“凰”,无非是因为这是章子怡从电影咖转向到电视端的“处女作”,所以原本的大男主戏必须变成大女主戏;汤唯出演的古装剧《大明皇妃·孙若微传》同样也是因为这一缘故。小说原名为《六朝纪事》,可更名后明显突出了汤唯的大女主地位;还有《扶摇皇后》在确定由杨幂出演后,也随之更名为《扶摇》。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去IP

庸俗化,是造成众多剧集更名的又一主要因素。唐嫣主演的《锦绣未央》,原名是《庶女有毒》,听起来太土;《楚乔传》原名《11处特工皇妃》,很容易让观众听起来一头雾水;而《芸汐传》的原名为《天才小毒妃》,听起来更是格调很low的感觉;还有《杨凌传》如果直接叫成《回到明朝当王爷》,恐怕连关注度都会一落千丈……出于上述种种考虑,片方才将这些作品改成了如今更能贴近主流价值观的名字。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跟风改名没必要,滥用古典诗词更是会雷到观众

时至今日,剧名已经逐渐成为了一部作品的“门面”。只不过随着“纪传体”剧名的扎堆出现,观众难免产生审美疲劳之感,往往是看了剧名就大致了解了剧情内容。单一乏味的名字也固化了电视剧的固有印象,折射出国产影视剧创作缺乏新意的尴尬现状。于是乎,为了加以差异化区分,剧方纷纷摒弃纪传体剧名模板,另辟蹊径走起了古风剧名的路子,只不过效果褒贬不一。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赵丽颖主演的古装剧,一开始就设定了两个名字:《庶女·明兰传》与《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片方在权衡利弊后,最终还是选择了年轻人更为喜欢的古风名。后者本身就与古典诗词有关,读起来也算朗朗上口;同理,考虑到市场以及年轻观众的口味,听起来就很土气的《大义秦商》最终定名为《那年花开月正圆》。陕西女富商的故事披上了诗情画意的面纱,显然是因为

片方也在有意识的运用更有质感、更具分量的名字来为作品增加朦胧美,尝试以这种反差感的制造,去刺激和增强观众看剧的欲望。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实际上,引用或化用古典诗词做名字,以前多见于网络小说。《孤芳不自赏》、《寂寞空庭春欲晚》、《何以笙箫默》、《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些网络小说被影视化的过程中,为吸引原著粉而沿用原名,原本是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也有剧名的更改存在故作风雅、跟风创作之嫌,乱用诗词的同时还误导观众。如《海棠经雨胭脂透》直接出自诗词,代表生意盎然,而剧中却以江南胭脂制造为背景,讲述了男主与顾海棠纠葛曲折的爱情故事;《香蜜沉沉烬如霜》完全与剧情贴不上边;《人间至味是清欢》剧名用了带有惆怅意味的诗句,但剧情却十足的轻松愉快……

为了与古典诗句拉上关系,有的剧集甚至还会把剧名拆分到主角的名字上,“丁人间”、“翟至味”等奇特名字也随之应运而生。要不是主角们一个个都长得男帅女靓,真让人忍不住想要吐槽。以对诗词的误用来冒充“格调”,有时真的只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从本质上来说,剧名就像是一篇文章的标题,不仅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还承担着“抓人眼球”、引发关注的传播功能。如果剧名本身就不知所云,在有效传播和吸引观众注意力等方面就可能存在拖后腿的问题了。要知道,真正的好名字都是以减少传播障碍作为首要原则的,而不应该采取这种“花式秀文采”的错误做法。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在IP扎堆、大女主戏井喷,套路化剧名扎堆出现的情况下,如何能将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作品质量上,才是片方更应该去关注的重点问题。这道理一目了然,就像你只会因为一本书的内容而不是名字掏腰包一样。

跟风还是无奈,古装剧扎堆改名原来还有这些套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