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鐘瞭解區塊鏈

一、區塊鏈是什麼?

區塊鏈(BlockChain),目前比較通用的定義是指通過去中心化和去信任的方式集中維護一個可靠數據庫技術,區塊鏈目的是用於驗證其信息真偽,它本質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記賬本,是一個應用於開放非安全環境的分佈式數據庫,採用密碼學來保障已有數據不被篡改,採用共識算法來對新增數據達成共識。通過P2P協議將全世界所有的節點計算機彼此連接起來,形成一張巨大的網絡,通過節點之間交易數據的同步來保證計算機節點的數據共享與一致。

互聯網的技術基礎是TCP/IP協議,實現信息的共享與實時更新,消滅了高成本、低效率的信息供應鏈。區塊鏈類似互聯網TCP/IP協議這樣的底層技術,如果說互聯網實現了信息的去中心化,那區塊鏈的核心是實現了信任的去中心化。

三分鐘瞭解區塊鏈

區塊鏈,第四次技術革命

三分鐘瞭解區塊鏈

學校老師要求家長為每個孩子推薦兩本課外讀物,一種方式家長各自留言老師或家委幫忙專人統計,一種方式就是大家接龍。每個家長寫上編號:孩子的名字+書籍信息,在上一個留言的後面累加一個號並補充自己孩子及書籍的信息,最後形成一個能夠記錄全部孩子及報名書籍的一大段文字,這就是最簡單的區塊鏈。很明顯這種方式,相比較一個老師專門集中式的統計家長留言效率會更高,工作量也更小。報名記錄分散在各個家長手機裡,大家都有存檔分佈式多點備份,去中心化沒有一個單一用戶能夠控制它,這就是典型的分佈式、多點備份、高冗餘的共享賬本。

二、區塊鏈一些概念和術語

區塊:區塊鏈用來存放記錄的文件,記錄創建期間發生的所有價值交換活動,包含並確認待處理的交易。區塊就類似我們傳統賬本的一頁紙,通過頁碼按時間先後順序將每頁紙(區塊)鏈接起來變成了一個完整的賬本。第一個區塊叫創世區塊,第二個區塊開始,每個區塊首先有前一區塊的Hash值,然後該區塊的數據有發起人的數字簽名保障數據的真實性及不可篡改性。

去中心化:沒有中心化的節點和管理機構,功能的維護依賴網絡中所有具有維護能力的節點完成,基於分佈式的數據存儲,各節點的地位是平等的,一個節點或幾個節點的故障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運作。

三分鐘瞭解區塊鏈

區塊鏈去中心化

挖礦:通過計算形成新的區塊,是交易的支持者利用其自身的算力為網絡做數學計算進行交易確認的過程,交易支持者在機器上不斷計算密碼學問題來保障交易的進行,做為對服務獎勵,礦工可得到他們所確認交易的手續費。

分叉:同一時間段內全網不止一個節點計算出隨機數,就會有多個節點在網絡廣播它們各自打包好的臨時區塊。若某一節點收到多個針對同一前續區塊的後續臨時區塊,就出出現分支情況。該僵局要到下一個工作量證明被打破,其中一條被證實為較長的一條,在另外分支鏈條工作的節點會轉化過來,開始再較長的鏈條上工作,其他分支將會被拋棄。最長的鏈條才被全網公認,短塊鏈是被淘汰的分叉區,價值交換活動將被重新加入到交易隊列池中。

51%攻擊:控制了全網超過51%的算力就有能力成功篡改和偽造區塊鏈數據。

Merkle哈希樹:一種哈希樹二叉樹,可以用來快速校驗大規模數據的完整性,是用來校驗交易真實性的技術手段。Merkle數的葉子節點Value值是其承載的數據哈希值,Merkle數非葉子節點的Value值是其下面所有葉子節點值進行組合,再進行哈希計算所得。

公有鏈:無官方組織及管理機構,無中心服務器,參與的節點按照系統規則自有接入網絡、不受控制,節點間基於共識機制開展工作。網絡節點可以任意接入,網絡讀寫權限不受限制,任何人可以參與共識過程,比特幣屬於典型的公有鏈;

私有鏈:建立在企業內部,系統的運作規則根據企業要求進行設定,操作權限限於少數節點,同時仍保留區塊鏈的真實性和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參與節點只有用戶自己,數據的訪問和使用有權限管理;

聯盟鏈:由多個機構聯合發起,介於公有鏈、私有鏈之間,兼具部分去中心化的特性;

三、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的技術特性,改變了中心化的信用模式,進而能夠幫助人們從個人信任、制定信任到機器信任。區塊鏈最重要是解決了中介信用問題,兩個互不認識並進而信任的實體要達成共識和協作是非常困難的,必須要依靠第三方。使用區塊鏈技術,可以實現在沒有任何中介機構參與的前提下,完成交易雙方的可信行為。

區塊鏈這樣的技術特性,未來一定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典型的應用場景,來改變和顛覆著我們的生活,目前探索比較多的行業和領域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三分鐘瞭解區塊鏈

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1、數字貨幣,區塊鏈無需中介參與、可信度高、過程高效,類似金融行業防止單點故障和系統性風險,需要層層審計來控制金融風險,會造成極高的運營成本。區塊鏈技術可以通過防篡改、高透明的方式使整個金融系統極大的降低成本。早在201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PBOC)就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積極探索區塊鏈技術和數字貨幣,探究區塊鏈未來服務於金融行業和數字貨幣領域的技術創新。

2、支付清算,成立於1973年的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是國際銀行同業間的國際合作組織,正在推進"跨國支付新標準"區塊鏈概念驗證(PoC)項目,已有22家全球銀行加入其中,試驗區塊鏈技術來嘗試降低跨境支付的交易成本。

3、數字票據:票據做為交易、支付、清算、信用等諸多金融屬性於一身的非標準金融資產,具有規模大、參與方多、業務場景複雜的特點,被認為是區塊鏈有望最先落地的應用場景。

4、權益證明:傳統證券交易,需要結算機構、銀行、證券、交易所等幾個環節共同參與才能完成證券的交易,成本高企效率低下,區塊鏈可以獨立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區塊鏈參與維護交易的每個網絡節點都擁有完整的數據記錄,利用區塊鏈分佈記賬和集體維護的特點,可以對權益的擁有者確認權利,非常適用與土地所有權、股權交易等場景。

四、區塊鏈的現狀和未來

區塊鏈是一門新興技術,近年來這個領域的投資和資產價值簡直是突飛猛進。但整體來看,區塊鏈行業雷聲大雨點小,資本熱捧、行業高呼、峰會不斷,沒有改變區塊鏈實際應用落地聊聊無幾的現狀。大部分區塊鏈的機構,仍處於概念炒作和技術測試驗證階段。包括ICO做為區塊鏈的一個應用場景,也是亂象橫生、泡沫四濺,在政府加強監管後最終一地雞毛。業界一致認為區塊鏈最有可能率先突破的金融領域,形勢也不容樂觀,金融領域專業人士認為,實施區塊鏈做為金融運營核心基礎實施會面臨不少風險,區塊鏈技術雖具有顛覆現有金融系統的潛力,但目前來看還不成熟。區塊鏈解決的所謂不信任問題,但其對象是侷限於區塊鏈上的數據,要與實體商業應用場景相結合,需要進一步推動實體與數據之間跨域映射關係的建立。

但從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信息規劃》,將區塊鏈列入國家信息化規劃,確定為戰略性前沿技術。將其定位於未來五年提供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服務的關鍵技術之一,這是官方對區塊鏈技術長遠潛力的認可,未來市場空間充滿著未知的機會。暫時的混沌亂象是所有技術從概念到成熟再到應用落地必須經歷的過程,大家要有耐心、有信心,區塊鏈整個行業一定有能夠洗盡鉛華,從浮躁中走出來的那一天,像互聯網一樣走進並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顛覆更多的應用場景,希望這一天不會讓大家等待太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