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如何看待「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的說法?

陶浩海

該如何看待“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的說法?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大多數人都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可以說是農民養活了中國13億人民。但是近年來隨著農民工的大量進城,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甚至產生出“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的疑問,那麼對於這種疑問我們該怎麼看待呢?



1國家農業生產支持力度不斷加大,糧食安全問題有充分的保障。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最基本保障,沒有糧食安全就不會有國家安全。因而糧食安全問題一定會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進而制定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鼓勵農民種田,例如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實行的糧食直接補貼、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農作物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業專項資金、農業保險政策、金融支農等政策就是最好的例子,通過大力支持農業生產,激發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得農民願意樂意種糧從而保障糧食安全,就不會出現城市人無糧可食的問題。


2 農業生產發展方式不斷增多,農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糧食安全生產毋庸置疑。

隨著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斷推進,農業的經營方式,生產形式和經營主體日益多樣化,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現代化,科技化水平不斷在提高,農業的生產效率和和生產質量也在不斷提高。雖然隨著城鄉一體化的進程的不斷加快,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越來越少,但這絲毫不會影響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多種形式的農業經營主體生產出的農副產品依然能夠滿足人民對美好食品的需求,因而根本就沒必要擔心因為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少了而擔心無糧可食。


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一切安全的前提和條件,隨著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高,即使農民不種田沒必要擔心誰養活城市人,你覺得呢?


農業補貼

這個農民不種田,誰養城市人的說法,我個人認為是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說實話,農民不種田的話,可能人們的吃穿都會成為一個難題,只有農民種植了農田才會有人們的吃穿,就比如是水稻,有了水稻種植 才會有我們現在的大米的各種加工品的出現,有了小麥才會有各種小麥的種植及加工品,比如是麵粉,餅乾麵包,等等都是這樣的,還有我們的穿衣或者是防護工具,就屬於棉花試問如果沒有農民種植棉花我想,人們的穿著都是無法解決的,所以這個說法還是有點正確的,不過不是養不活城裡人,而是所有的人都是這樣的,沒有基層的工作者就不會有更好的生活,就像是現實生活中的很多公司都是由各個職位的人組成的小到清潔工人,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能是隻有領導,如果是隻有領導沒有小兵這個公司也是無法成立的,這就是和之前你問的如果農村人不種地,就無法養活成立人事一樣的,所以我們是要保護好和愛護我們的 基層工作者,有了他們才會有我們的幸福生活的產生,所以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勞動成果。


農醫生

憑啥城市人要我們農村人種田養活他們呢?難道他們高人一等的麼?農民才是他們的祖宗!憑啥要我們來養活他們?我們種不種田是我們只有的選擇。

農民會不種地?

吐槽歸吐槽,還得迴歸正題哈,在當今的社會中,即使是農民不種地,城市人也不會餓死好嗎。畢竟現在的農業這麼發達,種田的不一定是農村,他們極有可能是農場主,就像承包制一樣,承包起來一大片一大片地來種植,加上現在的科學管理,科學用藥來說,糧食產能還是可以供應的上的啦!

說起來農民不種田,那在我們現價段還是不可能實現的啦,畢竟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全國上下大部分人是農民,8億農民中至少還有一半以上的農民在耕田種地,所以說農民不種田的話,至少在我國幾十年內是不可額能出現的。

在地理位置上來說,能夠實現機械化種植的地方只有那些地勢比較平的地方,在農村裡面,大多數都是山丘梯田的農田,怎麼可能實現大規模機械化種植呢,所以中國的農民來說,現在甚至是未來的幾十年還是需要種田的。

城市人是否要依靠農民養活呢?

其實這個問題呢,不存在什麼關係,誰養活誰?似乎關係不大,畢竟每個職位都有人做,每個人都是使用自己的資源來獲取生活需求等等。

在如今開放的中國來說,很多東西都可以進口,包括糧食等等,不一定是我們自己種植的東西才能夠吃得到,有錢人可以通過進口糧食等等不一定要從農民的手中獲取糧食啦。

儘管這個說法有著一定的道理,但是不能能夠看為中直接的關係,畢竟農民不種地也是不現實的,。

農民不種地,城市裡面的人也未必能夠見到他們會被餓死。


農村新視覺

咋一看貌似還真有理。我曾經也覺得這種說法無懈可擊,現在卻覺得說出這話的,只能說明這肯定是個沒文化的普通農民。要是沒有這麼多農業人口無法安置,中國早就可以全國普及機械化農業了。工業的發展使“農民”在“農業”中的重要性越來越下降,今天的

“農民”僅僅只是“農業”的其中一環而已

現如今是科技的時代,農業也是很依賴科技的。比如水利、化肥、農藥、農機、優良種子的研發和培育,優良品種的研發和培育等諸如此類的。都足以說明“科技”在糧食生產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而“農民”在糧食生產中起到的作用卻越來越小。在工業時代,如果農民還在認為“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那麼農民就把自己的重要性誇大了。

覺得沒有農民城裡人會餓死的話,只出現在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那時候工人的孩子和農民的孩子在一起上學。經常爭論的話題如下:“沒有我爸媽種田,你們飯都沒得吃!”“沒有我爸媽織布,你們衣服都沒得穿!”關於誰更重要的問題,天天都有人爭論,站了隊伍之後的爭論更加激烈。

在我看來,說出這句話的人更多的是一種抱怨和無奈。中國的農民,絕大部分是靠種地來養家餬口,而只有一部分人把種地當做他們的事業,來發家致富的。他們被種種原因被困在農村與土地捆綁在一起。不代表他們不渴望離開農村離開大山和黃土地,不得不承認,在農村人的眼中,種地是他們所認為最低等的工作,教育孩子都會說,你不好好讀書,以後你就跟黃土作伴吧。所以他們羨慕城市生活的人可以不種地生活還能過得很精彩。

#愛農業,愛探討,謝謝大家關注新農大視野共話三農#


新農大視野

農民就是種地收穫糧食的,城裡人就是製造人們生活發展所需要的用品的,分工不同,都是在各自的崗位上出力流汗為社會發展做貢獻!所以我認為“農民不種地,誰養活城市人”在理論上是有道理的。可是近年來的糧食價格下跌,收穫的糧食賣了還不夠成本,即使豐收了果實由於銷路不通白白的爛在地裡,這樣的情景屢見不鮮,農民欲哭無淚,可農民也得生存,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能在農村種地默默地等死,就紛紛出外打工,來改善拮据的生活局面!


農民種地的人少了,肯定城市裡的人會缺少糧食的來源,只有把糧食的價格提高了,農民感覺到種地比打工強,他們肯定會紛紛回到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畢竟農村是他們的根啊!


李哥阿峰

【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這個說法,作為一個農村人的我來說,我認為有道理的一面,也有缺乏依據的一面,下面我來說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

一:【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說法有道理

首先我國人口大國,單單農業人口的就佔據了一大半,不僅僅是人口大國,也是一個農業大國,我國的耕地面積佔據了全世界耕地面積的7%,南方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北方主要是種植小麥為主,水稻是南方人每天不可缺少的食物,不管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每天都在使用大米熬粥煮飯,農村人基本上是自給自足的,但是城裡人就要依靠從農村選購大米了。再者就是北方的小麥也是一樣,小麥可以製作成麵粉、麵包等等,這些也是他們每天比不可少的食物,當然他們也是不例外的,必須要從農民手中選購才能獲得原材料。不單單是這些,就連青菜大部分也是從農民手中選購得來的,由此可知,“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二:【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說法不一定有道理

我記得我們小時候耕田都是用水牛來犁地的,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發展,現在在農村很少能看到水牛耕田的場景了,普遍都已經是機器化了。現在也是推廣土地承包制,基本上都是機器化了,所以也有很多農村人不在耕田種田了,都是把土地承包出去,在這種情況下,至少目前來說看不出因為一部分農民不種田了,而受到了影響。

以上是我個人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鄉野小妹

【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農人田園想說,其實,這個說法毫無意義,根本不具有討論價值,我之所以還要回答,一是為了那頭條的獎勵(哈哈,說實話了!其實還是想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二是為了給有這種想法的不管是城裡人還是農村人提個醒,地總會有人種的,不要怕沒人種地,沒糧食吃,社會有它的一套辦法,通過市場和需求的轉變來配置資源,特別是現在科學和信息、網絡這麼發達,這種擔心是多餘的!

上面是農人田園的觀點,下面從幾個方面來分析下。

1.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人口有8億人,雖然當前農村外出務工人很多,可據統計也最多不到3億人,即使我們把短期外出打工和在家業餘務工都算在沒,也最多有一半人從事非農工作,還有4億人要靠農業生產來勞動和生活,可能這部分人當前趨於老齡化,可我們也不能排除越來越多的有思想、有知識、有魄力的年輕人選擇從事農業,雖然人少,但是他們才是我們農業發展未來的希望。

2.隨著農業技術的不斷提高和創新,農業機械越來越先進和智能化,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和效率不斷提高,從事工業生產的人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人的數量需求會越來越少,大量農民將會轉移到非農產業中去,這是社會發展的趨勢,也是農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大量農民不種地的情況已經出現,可是我們國家的糧食依然連年增產就是很好的例證!所以說,一部分農民不種地並不會影響城裡人生活,即使這部分農民也進城做了城裡人也一樣不會因為沒人種地而出現糧荒問題,因為科技的進步已經可以承載農業人口的大量轉移。

3.農人田園經常身處農業和農村之中,接觸到非常多的農業從業者,有人因為農業生產或者農產品價格過低影響收入,甚至造成虧損,會生氣的說:不種地了,看你們城裡人吃啥!其實,這一方面是氣話,另一方面,即使真的有很多人因為農產品過於便宜而選擇不再種植,導致短期內農產品總量的降低,農產品價格會很快引起上漲,因為它的需求彈性太小,市場會通過價格的升高刺激生產的擴大。即使脫離國家的糧食戰略儲備不談,僅僅糧食加工和流通企業自己的年度預算和備儲就能夠及時刺激農業生產的及時應對。


農人田園

近些年來,房價瘋漲,有些地方的房價甚至已經成為了天價,但是依然不妨礙一些有錢的城裡人買了幾套房子。反觀農村地區,隨著土地確權工作的深入,農村地區開始全部推行一戶一宅政策,像一些一戶多宅、建築面積超標的宅基地房屋都要面臨整改。

看到這裡,很多農民朋友肯定有些生氣了,為什麼農村和城市區別待遇呢?其實,農民朋友們也應該知道,近年國家一直對農村都是有多種補貼政策的,各種幫扶的計劃也是層出不窮。但是為什麼對宅基地房屋是這樣要求呢?總結起來,一共有以下這三點原因。

1、房屋使用年限

農民可能不瞭解,城市的住房最長也只有70年,也就是說,70年後,房子可能就不是你的了。那麼農村的房子呢?農民朋友擁有宅基地的使用權,宅基地房屋是沒有使用年限,也是可以繼承的,所以農民朋友可以長期以往地住下去。

2、土地的所有權不同

農村的土地大家都瞭解,農村土地屬於集體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民有對土地的使用權。而城市的土地所有權則歸國家所有。也就是說,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城市的人買的只是房屋暫時的使用權。

3、房屋的性質不同

城市的人買房屋,一般要經過開發商,開發商報建後並進行銷售,這個時候,房子已經成為了商品,所以,城裡的房子是可以自由買賣和流通的。但是現在國家對房市也進行了調控政策,全國多省市都有限購政策。而農村的宅基地房子則是歸自己所有,雖然也可以進行買賣的行為,但是也只能在本村進行。

看了這三點,農民朋友是不是對一戶一宅的政策有了更深層次的瞭解呢?其實很多農村的房屋建設都不規範,也有一戶多宅,亂修亂建等問題,尤其是有些地區的房屋建設並不達標,這樣的屋子住起來也會不太安全,一戶一宅也是為了保護農村的耕地,如果不限制房屋建設的話,很可能會出現耕地被佔用的情況,農村地區昔日的青山綠水就可能變成房屋林立,相信這也是農民朋友們也是不願意看到的。現在農村的房子也提上了整頓的日程,希望可以早日看到農村的新氣象。


村樸

首先:農民不種田,誰養活城市人。這句話有點道理但不完全正確。

從遠古有人類以來,人們為了活命,都是以刀耕火種自食其力來維持生命的,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逐漸進化,有善於種田的,就繼續幹他們的老本行:種田。有善於做工的就改行做了工匠。這裡有一點是必須承認的:善於做工的腦袋一般是比較好使的,但畢竟還是少數。而真正主宰世界的還是種田的:農民。你想想看呵,農民每年都種田,最起碼能填飽自己的肚子,而工匠只能靠手藝去打造一些農民急需用的耕著工具和身著的衣飾去換取食物,換句話說如果農民不需要,工匠也只有捱餓的份。

以上扯的都是很早很早的遠古時代,隨著時代的進步,發展到今天,農民因為離不開土地而便於耕種只能選擇居住在農村,工人為了集中生產,所以選擇集中居住,所以也就行成了現在的大都市。工人與農民原本就是很親密的兄弟關係只是居住的地方不同。二者是相互利用各取所要各取所需的利益關係。

那麼假如現在兄弟鬧彆扭,斷絕兄弟關係,哥哥突然不給弟弟任何食物,而弟弟又沒有儲存任何食物,這個可想而之,弟弟是堅持不了幾天的,而不把任何食物給弟弟的哥哥處境肯定會稍微好一點,工業產物不能用,這是弟弟給哥哥的回報,雖然生活當中極不方便,但每天吃的是不愁的不致於餓死。所以說:農民不種田,城市人可能會餓死,農民也要打回到遠古時代,而重新洗牌。頁川木木隨便侃侃,不要見笑。


頁川木木1

謝謝,農民不種田,誰來養活城市人,話糙理不糙,但這隻說對了一半,應該這麼說,農民不種田,誰來養活城市人,如果沒有城市的發展,農民也無法生存。

第一,看到這個題目,想到一篇文章,那就是美國人布朗寫的《二十一世紀,誰來養活中國》,二十多年過去了,布朗先生的危言聳聽沒有成真,中國越來越強大,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發展,人民安居樂業,這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國家的發展和富強,必然是工業農業一同發展,農業是基礎,工業是前提,商業是關鍵,糧食問題解決了,城市經濟發展起來,城市發展了會反哺農業,也就是說,農民種田養活城市人,城市發展了,讓農民將地種的更好,收入提高,最終共同富裕。

第二,農民應該種地,而且將地種好,城裡人也要努力發展城市經濟,各安其職,其實,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佔一半以上,中國農民吃苦耐勞,心地善良,寬容待人,無私奉獻,正因為這些民族特性,成就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源遠流長,新時代的農民也是國家建設的主人,為我國經濟發展做出巨大貢獻,為城市經濟發展做出重大犧牲,中國應該感謝農民的付出。

第三,農民不種田,誰來養活城市人,這可能是對某些城裡人的一些錯誤認識的諷刺,但這不應成為社會的主流觀點,目前,國家惠農政策非常多,力度很大,新農村建設,農村土地確權,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特別是2018中央一號文件聚焦鄉村發展戰略,這些都為農村、農業的發奠定基礎,農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所以,不必要妄自菲薄,也沒有必要自大,平常心就好。


勞動是世界上一切歡樂和美好事情的源泉,這就是中國農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