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良的拳師沈家楨,“不務正業”的工程師,拳術著作名揚海外!

少帥吃喝嫖賭毒五毒俱全還那麼長壽?曾有文章記述:“在漫長的監禁生涯裡,“張學良每天堅持清晨跑步、打太極拳,晚間散步等戶外活動)。”張學良所打的太極拳與他後來能有百歲人生不無關係。那麼張學良每天必打的太極拳是何人所教,他們又是如何相識相知的呢?今天我們就講一下張學良的拳師沈家楨,國內外知名的太極拳名家。

張學良的拳師沈家楨,“不務正業”的工程師,拳術著作名揚海外!

張學良

沈家楨(1891——1972),字維周,江蘇省如皋白蒲鎮人。浙江省建築公司顧問工程師,研究陳、楊二式太極拳50多年,從學於前輩名家楊健侯、楊澄甫、陳發科。是《陳式太極拳》一書的作者之一,為國內外知名的太極拳家。

張學良的拳師沈家楨,“不務正業”的工程師,拳術著作名揚海外!

據文獻記載,沈家楨幼年身體羸弱,但受祖父影響喜愛武術。後至其父任職的湖南株洲生活。15歲時由株洲到江西省萍鄉安源煤礦局當學徒,並學習了三年建築工程。他目睹清政府腐敗無能,積極投身革命洪流,參加了1911年10月爆發的武昌起義。1912年南北議和,沈家楨被分配到北平(現北京)鐵路總局工程處,參與鐵路測繪修復工作。為了提高業務水平,21歲時,沈家楨參加了外國人主辦的“萬國函授學校”,選讀土木工程專科和建築專業,歷時6年。畢業時其工程設計在詹天佑主辦的中華工程學會論文比賽中被評為第一名,獲得金質獎。嗣後,他被擢升為工程師,擔任平漢鐵路局工務段段長。但因工作勞累患上傷寒症,病後身體虛弱。當時,楊家太極拳已在北京名噪一時。於是,年輕的沈家楨為鍛鍊體質,也跟大多數學拳者一樣,投到楊家門下,拜楊健侯為師。楊式太極拳的創始人楊露禪,從陳家溝學來的太極拳是老式頭二套大架子,傳到兒子楊斑侯改為小架,楊健侯改為中架。而且在拳式上都化繁從簡,其動作也向綿柔過渡,藉以適應客觀的需要。楊健侯性格溫和,平易近人,耐心教拳,循循善誘,故從學者甚眾。沈家楨勤學好問,細心觀察,善於思考,一段時期後拳術進步較快,體質增強,精力健旺。在同門學拳者當中顯得出類拔萃。


1922年12月,沈家楨去東北從事軍事工程建設,任東三省陸軍整理處交通科科長,開始與張學良相識。在東北期間,他身居瀋陽市,每日晨暮必練太極拳以修養身心,業餘間或聽音樂、京戲以自娛。一日,張作霖在帥府宴客,沈應邀作陪,宴罷,少帥主持舞會。然而,熱鬧的大廳上唯獨不見年輕的沈家楨,這引起了少帥的注意。當張、沈初見面時,張就對這位身材魁偉的年輕工程師留下了深刻印象。張走出大廳一路尋找,最後在帥府花園內看到了身手敏捷正在打拳的沈家楨。經過詢問和交談,才知道沈家楨打的是楊式太極拳,師承北京的楊健侯。關於太極拳,張學良也是早有耳聞。據有關資料記載,隨著楊氏在北京教授太極拳以來,從平民百姓到達官顯貴競相學楊家拳以祛病延年。當時,軍閥韓復榘甚至要求部屬人人會打太極拳,不會的就不予以錄用。因此,張學良對此很感興趣,併力邀沈為他的拳師,沈家楨欣然同意。沈家楨擔心張學太極拳是一時的興趣,便試探地告訴張,這太極拳動作較多,唯有持之以恆才能取得功效。張學良明確表示這都不是問題,從這裡可以看出少帥果敢和認真的性格。

自此以後,直至1924年沈調往山海關擔任一、三聯軍司令部交通處長為止,少帥一直跟沈練習太極拳。沈家楨與少帥別離後,仍與少帥魚雁來往,經常在信中切磋拳藝,直至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被押南京等地監禁,他們的聯繫才被迫中斷。1926年,沈調任平綏鐵路局工作,重返北平,再度到楊家學拳。這時,楊健侯已去世,他便跟隨楊澄甫繼續練拳。

張學良的拳師沈家楨,“不務正業”的工程師,拳術著作名揚海外!

沈家楨

新中國成立後,他在浙江省建工廳和浙江省建築公司任顧問工程師,於1957年退休,為了繼承和發揚祖國武術遺產,沈老受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的委託,開始撰寫《陳式太極拳》書稿。《陳式太極拳》一書集太極拳理論之大成,極受讀者歡迎。該書自1960年問世以來多次重印,還被譯成英、日文在國外出版。

沈家楨練拳的一生,旨在強身防病,他隨楊家父子和陳發科先後學拳數十年,潛心苦練,在太極推手、散手等內家技擊功夫上身手非凡。然而他身懷絕技,含而不露,故知者甚少。 沈老晚年集中精力寫成《行功太極拳》初稿,正待整理出版,適逢“文革”開始,他遭受迫害,身心備受摧殘,於1972年溘然長逝。

(圖文整理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