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盤龍城遺址挖出了什麼東西?

顧然然然

第一, 盤龍城遺址是如何被發現的?

盤龍城遺址為中國古代城市遺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盤龍湖畔。早在抗日戰爭時期,李家嘴就出土過不少青銅器,但早已流失到古董商手裡。在歷代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屢有商代青銅器出土。1954 年,武漢遭遇特大洪水,在盤龍城取土防汛時首次發現了青銅器和墓葬。

從1963 年開始正式發掘到現在,已經持續進行了60多年,驪姐查看考古報告時看見不少參與發掘者都已經離開人世,真是令人唏噓感慨。如今盤龍城發現了城址、墓地、基址、手工業作坊、祭祀坑等。在二里頭文化時期,盤龍城的王家嘴已出現陶窯,二里岡文化時期是盤龍城的興盛時期,這一時期修建了有城牆、城壕和大型夯土基址的城址。專家們考察遺址文化堆積年代,上限為屈家嶺文化(有屈家嶺文化的地層),下限相當於殷墟早期。1988年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入選20世紀中國考古重大發現。

第二, 盤龍城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

盤龍古城出土了數百件盤龍城商代青銅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遺物,製作精美,花紋別緻,特別是出土的獸面紋盉,盤龍城大銅鼎、銅鎖、銅提樑卣都是中國文物中極為罕見的珍品。盤龍城出土的94釐米長的大玉戈為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佈首批64件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是國家一級文物。下面驪姐給大家重點介紹國寶級的文物。

(一)大玉戈

大玉戈長度將近一米,1974年出土於的黃陂盤龍城李家嘴三號墓,是墓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徵,斷代為商代前期,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大玉戈整體呈碩長形,玉質成青黃色,通體光素,由刃和柄兩部分組成,在使用時以繩子穿過玉戈上的圓孔,將大玉戈固定在木柄之上。它是目前出土的玉戈中是最長的,在商代玉器中十分罕見,堪稱“玉戈之王”。

盤龍城大玉戈

(二)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

商代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於2014年在楊家灣17號墓出土,是目前國內發現的唯一一件商代早期最完整成型金器。整塊金器獸面由不規則的綠松石片組成,獸面的眉、目和牙用金片裝飾,視覺效果十分醒目。因為損壞嚴重,發掘時採用整體揭露保存的方式。經檢測檢測得知,此金含金量達到89%,這在3500年前十分罕見,暗示這個墓葬主人可能是盤龍城最高等級貴族或首領。而且,當時人們的技術如何能冶煉鑄造純度如此高的金子,還是個謎。

金片綠松石鑲嵌龍形器

之前,在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曾發現有類似的綠松石青銅鑲嵌龍形件,卻沒有金片鑲嵌。

(三) 大銅鼎

大銅鼎出土於1989年,出土時曾是一堆碎片。經過省文物考古所副研究員胡家喜和助手修復後,銅鼎還缺少一耳和三足。1995年,該鼎被鑑定為國家一級文物,是迄今所見我國商代早期最大的銅圓鼎。它對研究我國商代前期青銅鑄造工藝的發展水平,具有重大意義。該鼎在湖北博物館展出時,讓前來參觀外國考古留學生律德驚歎不已。

第三,盤龍城的文化如何界定?

目前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認為盤龍城是一座早商到中商的城址,以盤龍城為代表的文化是商文化的一個類型。然而,盤龍城到底是商朝的一個方國還是軍事據點,卻有著不少爭議。有學者從盤龍城巨大的城址、出土文物高超的工藝水平和奢侈程度,認為那是一個文化上不弱於商朝的方國。也有學者認為盤龍城不具備方國性質,是為商朝擴張和控制銅礦服務的軍事據點或侯伯封地。

盤龍城商代宮殿復原模型

此外,還有一個比較獨特的聲音,認為盤龍城就是夏文化,而非商文化。臺灣郭靜雲教授指出:盤龍城與二里頭、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出土文物進行比較,盤龍城夏代文化的年代應早於二里頭,商代文化早於鄭州商城和偃師商城。因此,不是中原夏商文化南下影響了盤龍城,而是盤龍城文化北上影響了中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