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本文大概

3400

读完共需

10

分钟

2016年,一部围绕三个中学生家庭出国留学而展开的电视剧《小别离》刷爆了社交网络,很多人认为这部剧爆红的原因是其展现了中国中产阶级家庭在教育方面的焦虑和困境:让孩子在国内读书,面对的是繁重的课业压力、激烈的考试竞争和相对单一的考核标准,而选择出国留学又不得不面对骨肉离别、沉重的财政负担和不能陪伴督促孩子的担心。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与2012年相比,2015年在国内读完高中再出国读大学的学生比例从61%下降到44%,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则从17%上升到了27%,还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计划出国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低龄化留学正在成为一种趋势,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认同和追捧。

在贵族庄园度过少女时代

来自北京的李一萌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如今定居东京的她也曾是小小留学生的一员:因为对“外面的世界”有着强烈向往,当时不到16岁她就只身来到英国留学。

从高中到研究生毕业,一萌在英国度过了自己的少女时代。她坦言在英国读高中的那两年是她人生最奇妙的经历。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图说:时隔多年回访母校的李一萌 图片由本人提供

跟一般孩子寻求中介帮助不同,当时还在念初三的一萌根据一本介绍英国中学的书籍的介绍,自己在网上申请寄宿学校,却率先获得了皇家沃福汉普顿中学(The Royal School Wolverhampton)“Introduction course”(入学之前的语言班)的录取。

不过Introduction course只是过渡课程,于是来英国后不久,她穿着西服套装开始东奔西跑,希望能找到一所接收她的中学。在面试了两所女校和一所男女混校并拿到全部录取后,一萌决定选择斯托学校(Stowe School)入读,期间糊糊涂涂还跳级了一年。按她的话说就是:“我初三没毕业就来了英国,直接就跳去读了A-level。”

虽然已经过去十几年,但当时赶去斯托学校面试的场景对一萌来说还恍如昨日。“小径的周围是看不到边际的草地,精雕细琢的石桥倒映在宁静的湖泊中,茂密树林的远处有希腊式神殿、哥特式教堂和羊群。应接不暇的美景不停在眼前闪过,突然远处出现了一座宏伟的宫殿。”

“下了车在草地上行走,芳草的清香扑鼻而来,草原上的凉风沁入身体每一个细胞,一群西装革履的男生夹着书走上通往宫殿入口的台阶,其中一位金发碧眼的男孩发现了我们,回头友善一笑。” 一萌的眼睛亮了一下,“那一刻我就沉醉了,尽洪荒之力考上这所学校。”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图说:斯托学校曾于2013年被The Week杂志在多个项目中评为“杰出”,知名校友包括维珍集团的老板布兰森(Richard Branson)。 图片来自学校官网

作为当时学校里唯一的一名中国学生,一萌很感激学校在学业和生活上对她的一对一关怀。其中最贴心的帮助是学校为一萌安排了一位毕业于牛津的化学教师作为她的私人导师(personal tutor)。一萌每周都会去找他聊一聊学习和生活的感受,导师也会提供A-Level选课、大学和专业选择方面的专业意见。同时这位导师会根据每学期的综合报告(成绩、运动和社交等)对她进行指导和监督。

小留学生出国,语言是个坎儿。因此学校还为她配备了语言导师(ESL tutor),根据个人水平提供每周两个课时的私教英语课。

此外由于学校没有开设一萌选择的A-Level科目中文课程,校方还专门联系了牛津的一名中国教师对她进行辅导。而在A-Level考试过后,学校也提供大学面试指导。“校友和老师组成了3个人的评审团,对学生进行大学入学模拟面试并录像。之后我们一起看视频,老师再进行建议和指导。”可以说从入学到毕业,来自学校的学术指导从不曾停歇。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李一萌回到阔别多年的母校 图片由本人提供

除了学业上的支持,寄宿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既严苛又温馨。一萌表示宿舍没有锁,写作业时舍监可以随时进来检查学生的学习状态。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上碰到任何困难也可以找舍监帮忙。其次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学生导师(Student mentor),他们是同一宿舍里比自己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会像大哥哥大姐姐一样关心自己,并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和建议。

在学习过程中,她发现成绩好并不是万能的。“体育出色、艺术卓越和会社交的人才更受欢迎,”她表示很喜欢英国教育中强调阅读、讨论和思考的学习方式,因此她的孩子如今也就读于东京的国际学校,念的是英式体系的课程。

2016年夏天,一萌再次回到了母校。阔别了十余年,车刚驶入门口的小路,她的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她动情说道:“仿佛又看到那个怀揣梦想的少女,在教堂做礼拜时唱圣歌,在剧院中看同学唱音乐剧。仿佛又闻到了宿舍里下午茶时烤面包的香味,还看到舞会前女孩子一起化妆打扮的身影。毕业时的旋转木马、绽放的烟花和游泳接力赛夺冠的欢呼,夜深人静灯下解的那些数学题现在仍然历历在目。”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跟着妈妈来英国”

今年是赵一帆来英国的第十个年头。十年前,他跟着读博士的妈妈来到英国念10年级(相当于国内的初三),后来成功考入剑桥大学计算机系,现在已成为一家英国IT创业公司Improbable的技术负责人。

虽然身为“IT男”,但一帆却经常是朋友聚会的组织者,说出的段子经常让所有人捧腹。在英国这么多年,一帆无论中文还是英文语速都非常快,但他坦言自己大脑运转时还是英文思维居多。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图说:在咖啡馆的赵一帆

在赵一帆12岁那年,他的母亲考取了志奋领奖学金,来到利兹大学攻读硕士,于是一帆也跟着母亲来到英国。刚到英国没多久,就有专门帮助大龄学生(Mature student)的公益组织帮他联系好了学校,进入家附近的公里一所公立学校就读。因为年纪小加上中国人少,一帆坦言那一年过得比较“混沌”,不过一年的时间大概让他弄清楚了英国中学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母亲很喜欢英国,所以一年后再次申请奖学金来英国读博。于是一帆再次回到利兹,去了声誉更佳的黑柯孟德外卡文法学校(Heckmondwike Grammar School)。然而由于一帆所住的利兹位于北英格兰,但这所学校位于南部地区。因此才15岁的他就开始了“通勤生活”,每天要花3小时在路上。虽然现在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一帆表示:“当时妈妈在身边,有家的感觉。所以和妈妈在一起能够打败各种现实困难。”

如今不少声音都认为与中国基础教育相比,英国的中学内容十分简单。但成绩名列前茅的一帆却不这么认为。他举例说A-level阶段可以选择数学、进阶数学、广泛进阶数学等模块,他说数学科目可能比较基础,中国初中学的知识完全可以应付。但到了进阶数学阶段就会加入更复杂的代数、几何、三角和微积分函数,以及引入复数、矩阵、双曲线函数和极坐标等内容。

“你想学什么都有,难度可以无限高。这样就可以根据你学习的兴趣和潜质来选择科目,避免好学生学不够,后进生跟不上的情况。”一帆说道。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图说:路上的赵一帆 图片由本人提供

以他自己为例,一般学生会在第一年选择A-level的四门科目,然后根据兴趣,第二年保留三门参加A-level考试。但赵一帆想要更多探索自己的潜质,所以他第一年选了五门A-level科目,分别是数学、进阶数学、计算机、物理和化学,并且第二年全部坚持学了下来。他希望多方面探索了自己在理科方面的潜质,去发现自己真正的热情。一帆表示对这几门科目都很喜欢,在考虑到实际应用后他决定于大学阶段选择了计算机系。

在英国申请高校只需要提供三门A-Level成绩,而赵一帆考了五门,除了没有准备的A-level中文是A以外,其他四门都是A*。赵一帆表示优秀的A-level成绩只是剑桥的敲门砖,真正重要的是准备剑桥的面试。为此他的学校也特意安排老师为他们一遍遍地修改个人陈述(Personal statement),并且为他们的面试提供指导。

赵一帆表示,名校面试并不是要考你的知识储备,因为面试题一般都是你不熟悉的内容。这时候你只要想办法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问题,向老师清楚展示你的逻辑过程并表现自己的学术热情即可。

对比中英教育的孰是孰非,他觉得英国基础教育更适合自觉自律的学生。因为每天除了上课外还有大量的自由时间,自觉的孩子可以去尝试不同的社团活动或者深入发掘自己的学术潜力。

不过对于不自觉的孩子来说,学校给你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大量时间可能就变成了打游戏和睡觉的时间。“这样的孩子可能需要老师更加严厉的督促。”赵一帆说道。

为何早早送孩子出国读书?

非营利性机构英国私立学校委员会(The Independent School Council)代表了英国超过1200所私立学校。来自该委员会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已连续第二年成为排名第一的国际学生生源国,其中在私校就读的7303名中国大陆学生中有6280名学生的父母不在英国。与5年前相比,在私校就读而远离父母的大陆学生数量增长了70%。

因为爱,所以“小别离”

英国私立学校非英国籍学生人数 数据来自英国独立学校委员会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早早把孩子送出国?《小别离》原作者鲁引弓的一句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向这种在社会转型期的压力告别。”

中国是全世界竞争最激烈的国家之一,早早送孩子出国读书除了避开竞争、开拓眼界外,也让孩子“进退皆有路”。

如果孩子特别聪明能干,通晓国际规则后再回到遍地是机会的中国,更能成就一番事业。如果孩子老实淳朴,那么努力留在国外当一个普通人也能过得健康又快乐。孩子的幸福是父母内心最朴实和真挚的期望。

有句话说的好,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团聚,唯有父母的爱指向别离。所以不管是留下还是出国,父母为孩子所做的一切,出发点都是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