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嘉年華》是今年威尼斯電影節唯一入圍主競賽的華語片,也是今年最好的華語片之一。

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電影圍繞女孩小文和小米展開,聚焦未成年少女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社會惡意和困境。

小文是一名12歲的學生,父母離異後和媽媽一起生活。有一天,小文和同學小新被高官劉會長帶去旅館,並實施了性侵,這將成為伴隨小文、小新一生的陰影。

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除此之外,警察以查案為由多次逼迫小文回憶當晚的遭遇,不斷讓小文回想起她這一生最痛苦的經歷,不斷讓小文遭受二次傷害。

而小文的媽媽不撫慰小文受傷的心靈,反而剪掉了小文的頭髮。媽媽不想辦法讓壞人伏法,反而譴責受害者,口口聲聲對小文說:“叫你穿那些不三不四的衣服!”

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爸爸更是軟弱無能,面對女兒的離家出走,竟然說要讓媽媽把她接回去。我們無法得知她的身心有多麼痛苦,也無法得知她是如何挺過來的。我們看著這一幕幕畫面,心如刀絞,想要幫助小文分擔一點傷痛,卻又無能為力。

在我們看來,這位10多歲的未成年少女,本應該像同齡人一樣在學校上課、和同學玩耍,此時卻幹著與年齡不匹配的髒活累活,拿著比法定最低工資還低的收入,堪稱地獄般的生活。但在她看來,和老家的待遇相比這不算什麼。

如果不是因為這部電影,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知道現今這個年代,還有女性具有如此悲慘的遭遇。

《嘉年華》的劇情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韓國的《熔爐》,但《嘉年華》絲毫不比《熔爐》遜色。《熔爐》因為優秀的劇本、臺詞而非常富有感染力,很容易帶動觀眾的情緒,讓人看得咬牙切齒、義憤填膺,甚至潸然淚下。

和《熔爐》相比,《嘉年華》平淡了許多,或者說冷靜了許多,顯得不夠催淚,給人一種“不好看”的錯覺。《熔爐》整部電影都是在講小孩有多麼慘,校長權力多麼大,司法多麼不公,你當然覺得催淚了,但這是遠遠不夠的。

《嘉年華》和《熔爐》講述的是相似的題材,但側重點完全不同。

導演最大程度地弱化了小文被侮辱的過程,而是著眼於事後。導演沒有通過“賣慘”來打動觀眾,短短10分鐘就把小文的遭遇講完了。而剩下一兩個小時都是在講人們對這件事的態度、人們的所作所為,畢竟這些才是最重要的,也只有這些才能真正讓觀眾深思,更有實際的意義.

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導演沒有摻雜過多的個人見解,沒有過多的感情宣洩,沒有把觀眾往特定的方向引導,而是客觀、踏實地講故事,讓觀眾自己思考。

導演選擇了還原電影的原始之美,沒有刻意煽情,敘事非常剋制、冷靜,節奏略顯緩慢。《嘉年華》表面上平淡、不好看,其實讓觀眾更有時間去思考更多的問題。

看完《熔爐》,我們只知道不應該傷害未成年人,只知道罪犯可以憑藉權力減輕處罰。但看完《嘉年華》,我們還會思考當未成年人被傷害後,我們可以做點什麼。

我們不得不承認韓國對言論自由的開放程度確實比較高。這次電影《嘉年華》全國上映算是邁出了小小的一步。也許《嘉年華》影沒有像《熔爐》那麼激烈,它甚至有點謹小慎微、戰戰兢兢,但卻是對敏感社會話題一次成功的試探。即使電影可能存在缺陷,但它的社會價值卻不能忽視。

我們終於拍出了超過《熔爐》的電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