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錢幣發行量和存世量的關係

錢幣收藏,真假是基礎,品相是靈魂,量是價值核心。在這個量上,會有兩個指標,一個是發行量,一個是存世量。錢幣發行量和存世量有什麼關係?

發行量是存世量的基礎,但發行量小的存世量不一定小,發行量大的存世量未必一定大。

判斷一個幣種起初的價值預期一定是它的發行量,最終的價值迴歸一定是它的存世量。

必看!錢幣發行量和存世量的關係

舉個例子:四版紙幣目前8050是龍頭幣王,價格遠超80100,但是根據發行冠號,8050發行了24個冠號,也就是24億張,80100只發行了16個冠號也就是16億張,也就是說80100不但面值比8050多一倍,發行量還整整少了30%以上。

但是現在8050的價格是80100的將近一倍左右,成為了四版幣的龍頭,可以斷定,8050的存世量肯定小於80100。

由於流通貨幣,有消耗和收購,加之沒有官方統計數據,我們只能自己推理:關鍵因素8050比80100早投放了一年零兩個月,投放了總計11個冠號,這就造成了8050的大量社會消耗;第二個因素是由於當時的經濟因素造成,老百姓收入有限,面值50的足夠滿足社會流通使用,8050的流通使用遠遠大於80100,消耗也大。

再舉一個對比的例子:紀念鈔紀念幣發行幾個億,我們就說它是天量了,價格也直接躺面值了,而流通鈔像8050就發行了24億張,現在價格卻幾十倍的上漲,這其中關鍵因素也就是發行量和存世量的關係了,紀念鈔、紀念幣發行幾個億,沒有消耗,而流通鈔發行幾十億上百億張,因為有了大量的消耗,存世量極少,價格就自然上漲。

必看!錢幣發行量和存世量的關係

去年有過一篇文章:流通紀念幣板塊的沉淪,誰來接過它的大旗?其中我做了一個數據的對比,老三花硬幣三個品種摺合到一個年份的發行量大約是:牡丹9.8億枚,梅花5.1億枚,菊花20.9億枚,當然遠超流通紀念幣的發行量,但是,流通硬幣承擔了大量流通功能,實際上全新品的卷、盒、件不會到發行量的5%,如果按發行量5億枚梅花五角計算,實際存世量全新品不到2500萬枚(事實上有些年份還遠遠低於此),而流通紀念幣實際上並沒有真正的在社會上流通,發行多少就幾乎存世多少(目前航天鈔、二猴、二雞以及孫中山紀念幣出現回存銀行,但是這個量比起流通硬幣的消耗比例還是遠低)。

現在的情況大家也能看到,老三花硬幣從去年到今年,上漲了很多,而天量的流通紀念幣則下跌了很多,甚至有的直接面值。

以上可以得出:存世量=發行量-消耗量、收購量

當這個貨幣沒有流通消耗、回存的情況下,發行量=存世量所以,決定一個收藏品的價值是它的存世量。

曾經聽到過一個傳說故事:有一個收藏家,買斷了十隻青花盤,然後砸了九隻,剩下的一隻成了傳世孤品,價格反而超過原來十隻的總和。

這,也就是發行量和存世量的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