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指甲、吮吸手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該警惕了!

偶爾去開家長會,幼兒園老師就會叮囑家長,要勤給孩子剪指甲,不然孩子總是咬指甲,這樣不但不衛生,還會導致孩子得甲溝炎。

咬指甲、吮吸手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該警惕了!

其實深究孩子咬指甲的背後,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害處多到你害怕!

楊洋(化名),男,5歲,性格內向、膽小、怕孤獨、不合群,尤其受到成人指責時表現得緊張。上課、睡覺時,經常將手指放在口中,入神地咬指甲。從週歲起,他先是吃衣角,咬被角,後來由於達人阻止,雖不再吃衣角、被角,但產生了吮吸手指的行為。洋洋出生後由於母乳不足,由人工餵養,一歲半後由外婆撫養。父母在外打工,每週到外婆家去看望他一次。長大一些後,跟父母同住,但大多數時間都是一個人在家玩耍。

咬指甲、吮吸手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該警惕了!

心理學專家指出:孩子愛咬指甲,有時反映一種心理情緒,如緊張、抑鬱、沮喪、自卑感、敵對感等情緒狀態,其根源可能是受關注不夠或缺乏安全感。而有些孩子,由於咬指甲經常受到老師和家長的批評、訓斥,反過來又會產生緊張、焦慮的情緒,成為繼發性精神刺激因素。

心理專家指出:1.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由於父母工作太忙,對孩子要求過嚴,家庭成員關係緊張等原因,使孩子得不到充分的愛和關注,特別是母愛。

咬指甲、吮吸手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該警惕了!

2、缺少同齡夥伴。現在大多是獨生子女,住在單元式的房子裡,當孩子從學校、幼兒園回家後,常常是一個人在家做作業、玩玩具、看電視,但感到孤獨、寂寞、乏味時,便不自覺的去吮手指,久而久之便養成了習慣。

3、適應困難。當孩子適應新環境感到困難時,或在緊張焦慮的狀態下,也會產生這種行為。

4、模仿。有的兒童是在幼兒園、學校裡從同伴那兒模仿學來的。

5、教育不及時。當孩子從吮吸手指的過程中得到一種快感後,便會時刻想著去吮吸手指,如果父母對孩子的這種行為不及時進行教育和制止,而是“看”之任之,也易使孩子養成習慣性行為。

6、其他原因。如在飢餓、身體有疼痛或有其他不舒服的表現時,吮吸手指可以轉移分散對飢餓、身體疼痛和不舒服的注意力。若這種飢餓、疾病等不良情景經常出現,則可能使這類動作變成習慣性動作

那麼,最終放任不管的後果就是:將影響甲床發育、指甲生長,輕則導致皮膚反翹、反覆撕拉、甲床變形,重則誘發炎症、關節變形及後期啃指甲行為。輕則乳牙早失、成年後的齙牙或是凸嘴矯正不可避免,語言發音受影響。重則孩子日常上下牙咬合困難、面部肌肉功能失衡。

那麼出現以上兩種行為,家長該如何處理呢?聽聽專家為你支招

咬指甲以耐心說服和鼓勵為主,平時多給與孩子心理上的關注,消除造成孩子緊張的因素。引導孩子多參加一些娛樂活動,多交朋友,如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塊做遊戲等,轉移其注意力,家長要有耐心和信心,千萬不可體罰,不可大聲訓斥,不要粗暴地強行將孩子的手指從嘴裡拉出,這樣可能會在潛意識中家中孩子咬指甲的習慣。

咬指甲、吮吸手指?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家長該警惕了!

糾正孩子咬指甲的毛病需要一個過程,年齡越小越比較好糾正,所以,家長髮現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時要儘早矯正。步驟

1、教給孩子分辨識別習慣性行為出現的情況,例如想辦法讓孩子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最愛咬手指頭。

2、教給孩子掌握在習慣性行為出現時運用的對抗反應,例如對自己說“媽媽說了,咬指甲容易生蛔蟲。我不要長蟲子。”

3、讓孩子想想用對抗反應控制習慣性行為時的情景,如想象肚子裡不再有蛔蟲,不在鬧肚子疼了、

4、父母要給與必要的督促,當孩子成功地使用對抗反應不在出現習慣性行為時,一定及時給與表揚,這叫社會支持。

吮吸:1、儘量滿足孩子被關注的需求。如多與孩子交流感情,進行肌膚接觸,如陪孩子做遊戲,帶孩子郊遊;睡前給孩子以溫情,讓他能愉快安詳達地入睡,使孩子有一種安全感、滿足感與幸福感。

2、為孩子提供合適的玩具和場所。藉此鼓勵兒童多與同伴一起玩耍,安排一些合適的手工活動,儘量使他們手不空閒。

3、厭惡療法。可在孩子經常吮、咬的手指上放一些胡椒粉,或塗些黃連水等苦味劑,或纏上些膠布,使之在吮、咬時產生一種厭惡感,可減少或消除這種行為。

4、負性活動聯繫。規定患兒在一段時間裡反覆不停的吮、咬手指,直至感到不舒服、不愉快,促使其慢慢改掉這一習慣。

5、正確的教育與強化。在對孩子進行矯正時,態度要親切,語言動作要輕柔,不要大聲地呵斥、恐嚇、打罵。另外,當孩子啊在矯正的過程中有所進步時,應及時給與表揚及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