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得了"活的很無聊"、"怕麻煩"的病嗎?

你得了

"很無聊" "怕麻煩"

似乎成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病——

不願意打開心門的病。


“好無聊啊” “太無聊了” “好麻煩” “生活好枯燥啊” “我不知道該怎麼辦”...

這樣的話題幾乎每天都在我們生活中出現。

很多人都經常這樣抱怨,抱怨無聊的生活、抱怨枯燥的工作、抱怨重複乏味的,抱怨空虛無聊的狀態。

抱怨和無聊,似乎已經成了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共生共存。

半年前,一個美國社區心理學雜誌對那些 “覺得人生很無聊、沒什麼意思、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的人群做過一次調研,調研的題目是《我喜歡和感興趣的事》,問問大家有沒有自己很喜歡做的事、感興趣的事。

調研的結果是極其悲慘的。

90%的被調研者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也不知道自己想幹什麼,生活的很茫然。

比如:是否去哪裡旅遊過?是否喜歡某種運動?是否喜歡某種藝術?是否學習掌握了一些特長或技能?是否有某種健康的愛好?是否喜歡某類書籍等。

結果又是極其悲慘的。

85%的被調研者,幾乎都沒有旅遊、運動、愛好、特長或技能。

當問到他們為什麼不去嘗試一些新鮮事物,或者做一些讓自己快樂的事情時,他們的回答是“怕麻煩”“覺得沒什麼意思”或者“以後再說吧”

志願者繼續詢問了被調研者:“如果你們都沒有嘗試過,為什麼會覺得這件事會沒意思呢?”被調研者答:“我覺得會沒意思,僅此而已。”

問卷調查到此為止了,因為沒有人可以去幫助一個連自己都不想改變的人。

你得了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孩子生下來都是天然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的。這種天然好奇的心,成了日後每個人探索世界、體驗未知與新鮮事物的動力。

那麼,是什麼導致很多人在後期的成長生活中,慢慢的失去了對生命的好奇、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呢?

答案是受傷。

我們第一次對電好奇,去觸摸了電源,然後被電到了受傷了,從此我們就記住了這個體驗,再也不敢觸碰電源了。

我們第一次對火好奇,玩火被燒傷,從此我們就對火心生畏懼,小心使用。

我們第一次表達真實的自己,受到了嘲笑或是鄙視,我們的心受傷了,從此我們就將自己的真心意小心封存好,只有自己知道。

我們第一次游泳,被水嗆到、被淹到,我們對水心生恐懼,從此就再也不喜歡游泳了,甚至都會對水恐懼。

我們第一次愛上一個人,得到了不好的結局或是遭到了背叛,我們傷心欲絕,從此我們就決定再也不那麼努力的去愛了,甚至不相信愛情了。

我們第一次努力付出,卻沒換來想要的結果,從此我們就對別人有所保留,越來越冷漠。

活在這世上,每個人都受過傷。每個人都有無數個因為受傷而關閉心門的時刻。有的人覺得自己受傷受多了,受怕了。於是漸漸的,對世界的心門也關閉了。

這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問題,人類就是有趨利避害的本能啊。我們的天性就是要保護自己少受到各種傷害。而所有的“未知”,對我們的大腦而言,就意味著冒險和潛在的傷害。

我們將心門一扇扇的關閉了,我們覺得,再也沒有什麼事情能讓我們真正受傷了,因為我們不會再去冒險和嘗試了。

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只要我們關閉了心門,我們就真的會不再受傷、不再遭遇未知的風險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這樣做,傷害並不是真的就不見了,而是由於我們的逃避和拒絕,它藏進了心理更深的位置,發炎、潰爛,用更可怕的方式影響著我們一生。

因為我們逃避面對的創傷,因為無數的“怕”,我們成為了自己的囚犯,成了生活在自己玻璃瓶中的妖怪。一邊封閉著自己,一邊自怨自艾。

你得了

我們“受傷”的經驗,會在我們大腦中產生一個記憶的神經迴路,這個神經迴路大概是:做某事——受傷——怕——再也不做。這叫做一個“負反饋”或是一個“制約”。

如果我們經歷過很多“負反饋”,而從來沒有嘗試去修復、打破它,我們就會成為一個被“怕”囚禁的人。

在心理學上,有一個專業名詞叫“修復力”,指兩個人面對的是同樣大的壓力、挫折,會呈現不一樣的反應。有的人就此失落,一蹶不振;有的人會從中綻放勇氣,做更好的自己。

在我們的身邊,也有非常多的人用自己的行動,掙脫開了“負反饋”的枷鎖,努力的將創傷修復、轉化成更強大的自身能量。

以上面的例子來說:第一次被電傷到之後,有的孩子對電心生懼怕,從此拒而遠之,一生都對電小心翼翼;

有的孩子卻爆發更強大的好奇心,想要搞明白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後一種人,可能會拆掉家裡的接線板,拆掉家裡的電器,瞭解裡面的原理,叮叮噹噹搞起了玩樂與研究,從此以後就再也不害怕電了。

第一次去游泳,嗆到了水,有的人從此以後再也不喜歡游泳了;有的人卻因此更加努力的學習游泳,學習“如何能夠不嗆到水,享受水”,後一種人可能會熱愛各種海邊、有水的遊樂場所。

第一次愛上一個人,遭到背叛,受了傷。有的人傷心欲絕,告訴自己再也不要愛了,不相信愛情了,一生麻木得過且過。有的人在傷害中認真反思“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我需要怎樣改變自己?好讓自己下一次能夠擁有更好的愛情。”後一種人比前一種人更有可能獲得幸福的家庭。

第一次努力付出,沒有收到想要的結果。有的人就對所有人有所保留,不會對任何人更好,逼迫自己越來越冷漠;有的人會去認真觀察:為什麼我沒能得到我想要的結果?我要的是否合理?我給的別人是否需要?我應該怎樣去更好的表達?後一種從此人際關係、家庭關係就會越來越健康。

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各種各樣的傷害,有時候是身體上的,有時候是精神上的。但“受傷”並不是一個經驗的終點,事實上:所有的傷害都是有意義的,所有的創傷也都是可以被療愈的。

當我們拒絕看見傷害的意義,拒絕面對和療愈創傷,我們就會由於“害怕受傷”,而將自己封閉在自己的玻璃瓶中,成為瓶中的妖怪。

當我們積極的否定未知、拒絕未知、拒絕一切存在風險的事物,我們就會變成越來越無知、越來越無聊的人。

“怕麻煩” “怕未知”成了我們積極逃避人生,毀掉自己人生的藉口。它就像一間不願打開門的房間,拒絕任何光亮照入。

不是有句勵志雞湯文是這麼寫的嗎:去愛吧,就像沒受過傷一樣。去冒險吧,就像孩子一樣。

勇敢的走出自己的禁區,打破自己的玻璃瓶,勇敢的走進未知。當你開始行動起來,邁出這一步,就是你收穫世界、收穫快樂、收穫美好的時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