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安徽滁州,又称“皖东”,素有“金陵锁钥”、“江淮保障”之称,是六朝古都—南京的江北门户,隔江与南京遥望。滁州南据长江,东控京杭大运河,是为江东之门户,江淮之重镇。

滁州自古为西吴湖熟文化的发源地,吴文化和淮扬文化在这里交汇融合、熠熠生辉,有“形兼吴楚、气越淮扬”、“儒风之盛、夙贯淮东”之誉。

滁州吴风汉韵,底蕴深厚,历史上无数文人骚客,王侯将领流连于此,徘徊于山水之间。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琅琊山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宋代文学大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让滁州的琅琊山流传千古,至今千里造访的游人仍旧络绎不绝。

琅琊山位于滁州市区西南5公里处,最高峰海拔317米,因东晋司马睿任琅琊王时曾寓居于此而得名,因《醉翁亭记》而著名。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琅琊山山上景点多围绕《醉翁亭记》展开,人文气息浓郁,比较遗憾的是不少古迹在历代屡有毁建,现在看到的多数是后来重修的。琅琊山风景秀丽,爬爬山,确有“山水之间”的乐趣。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这句是出自唐代诗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这是一首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写于唐德宗建中二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野。这诗写春游西涧赏景和晚雨野渡所见。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与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与不合意的情事,而其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流露出来。但是诗中有无寄托,寄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首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各有偏颇。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烽火扬州路”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这句词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彼时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

滁州最早为扬州棠邑的一部分,辛弃疾回想起自己在此地抗金报国的岁月,便禁不住发出“烽火扬州路”之感喟。

除了这些千古名篇,滁州还有着其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一代清官包拯任天长县令留下智断牛舌之名案;著名大文豪苏轼也曾数临滁州泼墨挥毫;西晋琅琊王司马怞南下伐吴,屯兵琅琊山中,东吴孙皓于滁州献玺,东吴灭亡,而此山亦号“琅琊”;流传大江南北、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民歌《茉莉花》也发源于滁州市天长一带,遂成皖苏民歌。

安徽滁州 自古文人墨客流连之地

数千载的岁月流转、沧海变迁,滁州,越发显得神定气闲,清新脱俗。徜徉在滁州的大街小巷,厚重的历史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千年文化的遗迹仿佛粒粒珍珠,遍布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连缀成一幅波澜壮阔、神采毕现的历史画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