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髡殘 明末清初畫家。清初四僧之一。

髡(kūn)殘(cán)(1612-1692),清畫家。本姓劉,出家為僧後名髡殘,字介丘,號石溪、白禿、石道人、石溪道人,殘道者、電住道人。湖廣武陵(今湖南常德)人。與石濤合稱"二石",又與八大山人,弘仁,石濤合稱為"清初四畫僧"。好遊名山大川,後寓南京牛首山幽棲寺,與程正揆交往密切。擅畫山水,師法王蒙,喜用幹筆皴擦,淡墨渲染,間以淡赭作底,佈置繁複,蒼渾茂密,意境幽深。善書法,能詩。存世作品有《層巖疊壑圖》《臥遊圖》《蒼翠凌天圖》等。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髡殘扇面擅畫人物、花卉,尤精山水。師法黃公望、王蒙,尤近於王蒙。其畫章法嚴密,筆法蒼勁,喜用禿筆渴墨,層層皴擦勾染,厚重而不板滯,鬱茂而個迫塞,善寫平凡景緻,平淡中見幽深。與石濤、弘仁、朱耷並稱"清四僧"。 工詩文、書畫,擅山水、花卉。山水師法王蒙、黃公望,並汲取董源、巨然、董其昌、文徵明等人畫法。博採眾長,加以發展變化,又能師法自然,於遊歷中觀賞體驗名山大川的萬千景象。所畫山水,構圖飽滿,重山覆水,繁密中見疏靈,善用禿鋒渴筆畫山石樹木,以濃淡墨渲染,蒼勁凝重中透出豐潤秀逸之致,意境奇僻幽深,得江南山水空濛茂密、渾厚華滋之質。其繪畫在當時名重一時,對後世亦有很大影響,後人將其與石濤並稱二石,又與漸江、朱耷、石濤合稱清初四僧。有《報恩寺圖》、《雲洞流泉圖》、《層巖疊壑圖》、《雨洗山根圖》等傳世。在繪畫論畫雲:"董華亭(其昌)謂:'畫和禪理共旨,不然禪須悟,非工力使然,故元人論品格,宋人論氣韻,品格可力學而至,氣韻非妙悟則未能也。"在提倡勤學的同時,也主張作畫須有"妙悟",並非下死力就可得畫之神韻。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髡殘性直硬,脾氣倔強,寡交遊,難於與人相合。這種強烈的個性表現在他的禪學上是"自證自悟,如獅子獨行,不求伴侶";表現在繪畫上則為"一空依傍,獨張趙幟,可謂六法中豪傑"。他自己也說:"拙畫雖不及古人,亦不必古人可也。"他長期生活在山林澤藪之間,侶煙霞而友泉石,躑躅峰巔,留連崖畔,以自然淨化無垢之美,對比人生坎坷、市俗機巧,從中感悟禪機畫趣。髡殘作品中的題跋詩歌多作佛家語,這不僅因其身為和尚,而且在他看來,禪機畫趣同是一理,無處不通。如《禪機畫趣圖》軸、《三冬入華村圖》軸,《物外田園圖》冊的諸多題跋,大都是借畫談禪,因禪說畫。融禪機與畫理於一爐,是髡殘畫作的主要特點之一。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髡殘在明末遺民中享有很高的聲望,他的畫也為世人所矚目。當時著名的文人兼大鑒賞家周亮工就十分景仰、看重髡殘的人品和畫學,在《讀畫錄》中為他寫小傳,謂:"人品筆墨俱高人一頭地……繪事高明,然輕不為人作。"張怡在髡殘的《仿米山水冊》中是這樣評價這位心靈相契的老友的:"舉天下言詩,幾人發自性靈?舉天下言畫,幾人師諸天地?……此幅自雲效顰米家父子,正恐米家父子有未到處,所謂不恨我不見 髡殘古人,恨古人不見我耳。"他認為髡殘的詩,是寫出了自己的性靈;髡殘的畫是直師造化,甚至比宋代米芾父子還好;髡殘的佛學是直指本心,而沒有出家人開堂說法的那種俗套。張庚《國朝畫徵錄·髡殘傳》雲:"石□工山水,奧境奇闢,緬邈幽深,引人入勝。筆墨高古,設色精湛,誠元人之勝概也。此種筆法不見於世久矣!"這段話說明髡殘的畫深得元季四大家的精髓。總之,三百多年來,髡殘一直以其人品與畫品並重的高華之氣,影響著畫壇,成為畫家心目中的豐碑。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局部一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局部二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走近傳統文化:清初四畫僧之一——髡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