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畫中的秋意濃!

秋已濃,味更深。

深秋總有著一種生命的味道,

金黃的、飽滿的、永恆的,

激起了人們不同的想象。

今日,不妨與水墨君一起

在國畫裡,品位那深秋的味道!

古畫中的秋意濃!

五代 巨然 《秋山問道圖》

縱165.2釐米,橫77.2釐米 絹本墨筆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山問道圖》主峰居中

顯示出五代宋初的典型構圖法。

圖中山峰氣勢溫和厚重,石少而土多。

中部是山間谷地,

密林之中露出茅屋數間,

一條小路自柴門蜿蜒通往深谷。

茅屋中一人依稀可見,

大約就是問道者。

畫面下部畫有曲折的坡岸,

坡岸上樹木叢生,皆偃仰多姿,

水邊蒲草正隨風輕搖,

一派秋高氣爽之意。

作者用淡墨長披麻皴,顯出土石渾厚的質感。

山頭處用水墨烘染塊塊卵石,

以焦黑點苔,沉著利落,

使整個大山更具有靈動之感。

整個畫面氣勢空靈,生機盪漾。

古畫中的秋意濃!

宋 馬遠《月下把杯圖》

《月下把杯圖》所繪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

一輪圓月高掛空中,

照的天地是那麼的明亮。

在這“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美景月下,

恰逢遠方多年不見的好友佳節來訪,

這讓剛剛還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

立即增添了極大的精神歡樂。

有詩句曰:

“得好友來如對月,有奇書讀勝觀花”,

似乎正是這個意境。

畫面上的主人,

體態輕盈,舉止文雅,面如春風,

手中把杯迎友,顯得是那麼的親密愉快。

旁有四童僕,

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備用,

另一侍酒小童,

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臺階的半隱文童。

整幅畫面雖只寫主僕六人,

然內含筆墨神態各異,頗具生動真趣。

月下空曠的山林是那麼的幽雅靜謐,

然而月色中,

依舊擋不住這歡愉間的良辰和美酒。

古畫中的秋意濃!

元 倪瓚《秋亭嘉樹圖 》

《秋亭嘉樹圖》為雲林晚年所作,

用筆略硬而顯方折,

顯然含荊、關遺意。

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

山石用折帶皴,橫筆點苔。

畫樹取疏鬆之態,筆簡意賅。

風格天真幽淡,意境荒寒,

反映了作者人畫俱老,淡泊自守的情懷。

“一水兩岸的三段式構圖”,

倪瓚獨創的構圖方式,

把中國文人繪畫發展到了空前完美的形式。

畫中描繪秋山嘉樹,沙磧孤亭。

單看意境,

就讓人頓生寒意,天涼好個秋!

古畫中的秋意濃!

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 》

畫面只題小篆書“秋山草堂”四字,

可謂妙哉。

王蒙和黃公望是一個時期的,

他的繪畫成就僅次於黃公望。

王蒙、黃公望、吳鎮、倪瓚合稱為“元四家”。

王蒙所畫的是江南的秋天,

水潤中帶點秀氣、潮氣。

高山曲水,茂樹清淡,

近景處山腳草堂臨水,並不見山寂蕭條,

反而有一種淡淡的清幽。

詩畫意更濃,

仿若住在這裡的主人,

寫寫詩作作畫,聽聽鳥鳴,

觀光秋色,怡然自得!

古畫中的秋意濃!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這幅圖實在沒辦法,

各種章、跋、題,比原作還豐富,

這裡截取畫作部分。

趙孟頫的《鵲華秋色圖卷》

畫的應該是北方之秋,

初看甚是平淡、幹淡之筆,簡率的墨色,

似乎是追求一種

清潤、秀美和樸拙的格調,

表現一種淡泊與平淡的意趣,極富筆墨趣味。

明董其昌評此畫說:

“兼右丞、北苑二家畫法。”

此卷畫為齊州名山華不注和鵲山的秋天景色,

畫中平川洲渚,

紅樹蘆荻,漁舟出沒,房舍隱現。

綠蔭叢中,兩山突起,

山勢峻峭,遙遙相對。

作者用寫意筆法畫山石樹木,

脫去精勾密皴之習,

而參以董源筆意,

樹幹只作簡略的雙鉤,

枝葉用墨點草草而成。

山巒用細密柔和的皴線畫出山體的凹凸層次,

然後用淡彩,水墨渾染,

使之顯得溼潤融,草木華滋。

古畫中的秋意濃!

 明 仇英 秋江待渡圖

立軸,絹本設色,縱155.4釐米,橫133.4釐米,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秋江待渡圖》繪青松紅樹,崇山環抱。山中白雲繚繞,變幻莫測。

江中輕舟數葉,徐徐緩行。彼岸數人似焦急如焚,等待渡船,點出主題。

圖中筆墨精工而富有士氣,設色妍麗。構圖平中求險,靜中寓動,為仇氏畫中的精品。

更為重要的是這幅畫展現出如詩一般的意境:

一汪茫茫的秋水,遠岸的山巒畫得很實,由雲段相隔,白雲下面的茅舍、樹林畫得精工細小,將白雲上的山推得很遠。近岸的山巒很高,村落相當精細,拉大空間距離。

畫面境界開闊,有咫尺千里之妙,同時還畫出了秋天無限寥廓的季節特色。有別於某些文人畫家中流露出的那種寥寂、孤高、遁世的格調。

《秋江待渡圖》屬於院體畫一類,造型嚴謹,用筆不苟,設色溫和清秀,並不豔俗,人物雖小,刻畫精微,確屬雅俗共賞之作。

古畫中的秋意濃!

明 藍瑛《秋色梧桐圖》

藍瑛喜歡畫秋天的景色,

畫面飄灑自然,

直抒胸臆,秋色梧桐,簡單成大美。

梧桐秋雨,總是讓人倍感秋意涼。

但他行書用筆暢快,

讓人感覺秋到並不是那麼的冷寂,

反而有一種暢快盎然的生機。

古畫中的秋意濃!

清 董邦達《平湖秋月·西湖八景》

平湖秋月,意境深遠。

這樣的秋天或許在西湖才能看到吧。

這樣的表達方式也只有古人才會有吧,

畫如詩一樣,

讓人如痴如醉,如夢如幻。

古畫中的秋意濃!

清 惲冰《蒲塘秋豔圖》

荷,是南方最常見的水生植物,

以歷代文人墨客吟之以詩,形之以畫。

作者以寫實的手法,

成功地刻畫了蒲塘秋日的麗景:

碧水之上萍藻點點,綠荷盈盈。

荷花在荷葉的襯托下,

以含苞、初綻、怒放的三種生命形態

展示著自然美。

整幅運用仿惲南田筆意的沒骨法,

萍藻以色彩直接點就,

顯現出靈秀生動的物性。

荷花以粉紅色點染花尖,

旋即以清水迅速暈開,

色階層次豐富,色調深淺過度自然,

真實地展現出花瓣清淡雅麗之美以及荷花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的內在神韻。

古畫中的秋意濃!

清 趙之謙《枝頭秋色圖軸》

枝頭秋色,淡雅凝香。

過了六月的芬芳,枝頭依舊芳香,

沉澱了夏季的美好。

古畫中的秋意濃!

髡殘《溪山秋雨圖》

髡殘習慣取景普通的平凡景象,髡殘溪山秋雨圖是以一處普通溪水流淌于山間而畫,在深山之間坐落著幾處人家。

髡殘為人嚴謹自律,在自我作畫的過程中,尋找與繪畫達成人畫合一的精神境界。

從而達成人格的完善。從他的作品之中不難看出他的為人品行。

古畫中的秋意濃!

在這幅髡殘溪山秋雨圖中,山體滑坡運用了溼筆描繪,流暢滋潤的筆墨令山巒顯得渾厚

而樹木松林運用焦墨進行勾點繪畫。

古畫中的秋意濃!

畫中山水構圖十分飽滿有力,重山覆水,看似繁密但又疏靈髡殘溪山秋雨圖畫出的意境奇僻深幽,用乾擦畫法的樹木顯得蒼勁有力並且透露著一股豐潤秀逸之感。髡殘溪山秋雨圖雖然只是一處再普通不過的風景,但因為髡殘溪對此處的解讀融入了自己的禪意,讓這幅畫透露出強大的氣韻。

古畫中的秋意濃!

清 吳歷《夕陽秋影圖》

畫中山巒起伏,

高樹成林,草亭傍水,

有一種倪瓚的影子。

有人說這張畫是仿倪瓚的畫作,

但是其筆墨純熟沉穩,

頗見功底,詩畫相融,意蘊非凡。

秋之景象躍然紙上,令觀者躊躇滿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