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消费金融欺诈内幕

文/隔壁王老师

随着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各类金融机构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欺诈。对于欺诈的防范基本上都是各家公司的当务之急。然而纵使引入了各类反欺诈服务,欺诈依然时有发生。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唯有深入了解欺诈,我们才能更好地防范欺诈的发生,笔者为了调查欺诈的内幕,潜入到多个欺诈的组织中,逐渐,一张欺诈的大网从黑幕中开始慢慢显现……


一、欺诈生态圈

1.1 生态圈概述

潜藏在一般人难以察觉的地方,欺诈群体实际上已经构筑了一套自己的生态圈,此处的欺诈,主要是指身份冒用的欺诈。该欺诈生态圈的概况,如下图所示:

揭秘消费金融欺诈内幕

处于最前端的是助贷群体,负责在各类贷款平台探测申请流程和风控规则,并整理成骗贷攻略;处在生态圈核心位置的是骗贷者,该群体进行实际的欺诈操作,根据组织结构的不同,分为高级团伙,普通团伙和个人方式;此外,还有为骗贷者提供欺诈目标的互金平台业务人员,为骗贷者提供欺诈资料,即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U盾等四件套的卡商。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洗钱,即贷款出来的钱是需要有人通过地下渠道进行“漂白”的。

1.2 生态圈详情

欺诈主体是助贷群体和骗贷群体,两者形成了合作共生的关系,合作方式为1、助贷向骗贷收取全套骗贷攻略的费用;2、助贷向骗贷提供某些平台攻略,下款后提成。

助贷者群体

骗贷者群体

骗贷者类型:1、投机取巧型;2、走投无路型。投机取巧型骗贷者,头脑灵活,总想迅速发财致富,当发现骗贷这条“捷径”后,他们就积极地购买和学习各种助贷攻略,购买四件套等骗贷信息,先养卡然后进行骗贷操作。该类型的骗贷者很容易形成团伙,他们思维缜密,计划周全,会为了更大的利益而耐心等待;走投无路型的骗贷者,之前都是守法的普通百姓。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借款无法按时偿还,拆东墙补西墙后,欠款越来越多,被多家平台催收,甚至被威胁,所以当他们从各种渠道听到可以进行骗贷后,往往决定铤而走险,购买四件套进行骗贷操作。

贷款口子

在骗贷生态圈中贷款口子一般指有“漏洞”的互金平台,漏洞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比如业务员为了业绩,业务员的下线为了返点,会故意放松贷款审核要求,给黑户或者资历较差的申请者放款。他们主观上是为了多挣钱,但在客观上,却把自家平台的一些内情暴露给了助贷群体和骗贷群体,成为了骗贷的目标。

卡商

卡商就是一群卖身份证、手机卡、银行卡、U盾等四件套的,通常的客户买四件套是用来洗钱的。完成这门生意,主要有收卡和卖卡两大步骤。他们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身份证原件,比如在火车站或者偏远山区收购,当然也有捡到的,或者偷来的身份证;然后通过关系,办理手机号,银行卡。根据办理的难易程度,对四件套进行标价,然后在网上进行出售。通常情况下,卡商会尽快把手中的四件套卖出去,他们是不会进行养卡的。

揭秘消费金融欺诈内幕

二、欺诈手段与操作过程

这里只介绍个人欺诈和普通团伙的欺诈手段和过程。

2.1 个人欺诈

个人欺诈者,多数都是走投无路型,对于骗贷的操作比较心急。也不会考虑那么多,只要看见攻略中,有哪个口子可以进行申请,就会进行骗贷操作。个人欺诈者,基本都是碰运气,而且会使用自己或熟人的信息来申请。

2.2 普通团伙

普通团伙的欺诈者,通常是投机取巧型,对于骗贷会做充分的准备,期望一击必中。一般由3-6人组成,前期通过QQ群联系和交流,讨论如何进行骗贷,注意点有哪些,近期又获得了什么情报之类的。团伙成员的背景往往不同,但一般会有互补性,比如某成员有养卡经历,某成员是羊毛党,某成员懂得风控知识。即使之前的背景类似,组成团伙之后的分工也会有所不同,他们的合作意识较强。普通团伙进行骗贷的一般流程为:1、收集口子,2、买/养资料,3、探测规则,4、实际操作。

在进行骗贷的整个操作流程中,普通团伙会特别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自身安全

他们深知骗贷是违法的事情,所以会把自身安全放在首位。比如买卡时,尽量不留真实的地址、名字,留他人的电话;在养卡过程中,会买新手机,而且不会让别人知道;在实际操作中,不会用4G流量或者无线,会尽量使用公网或者异地无线上网卡。

2、黑会吃黑

这个欺诈生态圈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有,且各怀鬼胎,所以黑吃黑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骗贷攻略是过时的,已经不能用了;四件套不是真实的,或者被列入黑名单了;洗钱时被骗了等等。

3、养卡意外

身份冒用的欺诈,四件套毕竟都是别人的。在几个月的养卡周期中,可能会发生意外,比如当事人会发现自己名下多了手机卡和银行卡,然后进行销户。这种情况下,养卡就会被迫中止,因此养卡也是有一定风险的。


本文介绍了目前比较常见的消费金融欺诈团伙的团伙构成与作案手法,据笔者调查,从事欺诈的人员还不在少数,几个欺诈团伙的群都有上百号人参与,而且大大小小的团伙也都分布极广,他们往往作案手法隐蔽,有组织地实施欺诈行动。如果在未做大规模市场推广的情况下,消费金融业务的申请量突然激增,很有可能是被欺诈团伙盯上,在做规则的试探,此时金融机构就需要多加防范,避免大规模的欺诈案件发生。

当然,随着反欺诈手段的升级,欺诈手段也会越来越高明,在消费金融高歌猛进的光鲜外表下,一场诈骗和反欺诈的较量,永远不会停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