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這封信我寫下很久了,仔細想想至少十三年的時間,不知因為什麼原因沒有寄去,恰逢頭條“為你寫信”的活動,就放到這裡吧,也算了了一樁心願。

XXX:

近來我很少寫信,甚至連文章都很少寫,原因有二:其一是胸中沒有成竹,只是些零落的枝蔓;其二是感於人與人之間難以甚或無法溝通。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說來有些可笑,我總以為必須完整的瞭解感悟某件事情或某些事理,才能對其進行總結記述。然而事情事理必須一點點地理解領悟,而且此刻的豁然並非永久的豁然。由此便經常處於躊躇的境地。往往是心中有寫作的衝動,猶豫一番下來,還是隻字莫提。

至於對溝通的期望是千百年的文人,起碼是中國文人所共有的,他們既渴望別人理解自己,又希望去理解別人。僅僅希望自己被理解,這樣的人是自私的。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知人非大胸襟者不能為,如今不知人之人日見其多,能知人之人日見其少。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近來我總覺得我們以前所聽到看到的,宣言和鼓吹的,甚至堅信不疑的東西,有許多是錯誤的或不準確的,有許多是值得懷疑和推敲的。

今天我在舊語文課本上翻到一些內容,認為很值得我們動動腦筋。書上說梁實秋在《文學是有階級性的嗎?》一文中說:“一個無產者假如他是有出息的,只消辛辛苦苦誠誠實實的工作一生,多少必定可以得到相當的資產,這才是正當的生活鬥爭手段”。此話有錯麼?如果生產力不夠發達,思想不夠高尚,就很難實現共產,也就很難實現無產。因為無產必須由全民共有的形式實現,否則就是一無所有。就意味著貧窮和無法生存。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就梁實秋的言論,馮乃超在《文藝理論》中批評說“這樣一來,資本家就能夠安穩地加緊其榨取的手段,天下便太平。對於這樣說教的人,我們要送’資本家家走狗‘這樣的稱號。”如果這些批評僅僅針對梁實秋一人的話,似乎有點過頭。因為梁先生對既定條件下的無產做出懷疑,最多隻能算沒有共產主義理想。他並沒有說資本家不惜一切手段的榨取是正確的。所以犯不著扣上“走狗”的帽子。

魯迅先生也斥其為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靜想來,梁先生的言論是不合時宜的所以就被當作御用文人來打擊,”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這句話真有道理。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人的一生就是為欲而活,只是有為善為惡之別。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我們可以糊塗點做事,決不能糊塗做人。

朋友之間要的是坦誠的交流,以求思想和胸襟的開闊,讓周圍的人活得更好。也許我要說的並非你想聽的,也許這封信會讓你失望,也許你根本就收不到它,但我只管寄去吧!我總覺得人是以個體而存在的,許多時候不要寄希望於別人,這一點或許在真正擔負起生活這個擔子的時候,會體會得更深刻。

“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從善之慾吾求,從惡之慾吾棄

當你在午夜時分,獨自一人置身於茫茫曠野之中,儘量讓自己感受孤獨與無助,如果你不是一個懦弱的人,就會有一種強烈的自立感油然而生,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

就此擱筆,祝你快樂,更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