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由來?

盛世南華

「漳州」名字及地域之由來,始於三個要素:一水,一城,一將軍。

水指“綏安溪”,城指“綏安縣”,將軍指“歸德將軍陳政”。

(圖為漳州府衙遺址)

隋文帝一統天下後,對於全國縣一級單位的數量頗有意見,於是開始縮編。閩粵交界的綏安縣正是被裁撤的對象,其人口與地盤被併入龍溪縣(今漳州市區一帶)。

於是原綏安縣城一帶,成了閩粵贛邊界蠻獠擴張的樂土,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唐武則天時代。

唐代,一直保持著開疆擴土的傳統,何況是故土被不交賦稅的蠻獠侵佔。於是唐高宗派河南光州人歸德將軍陳政前往平蠻。

陳政是見過世面的人,早年曾隨其父四處征戰,經常在山西地界出沒。或許是有故土情愫作用,當陳政拿下原綏安縣城後,大有功成名就之感,臨綏安溪暢想未來,一下子就聯想到上黨的漳水,於是就將綏安溪改名為“漳江”

(圖為雲霄漳江海口紅樹林)

綏安溪,其實本來也沒名字,人們只是順勢以綏安縣名字稱謂,陳政這麼做是合情合理的,於是漳江之名便在這群中土兵士中傳開。

待後來陳政之子陳元光,重新掃平泉潮之間的蠻獠後,向武則天申請設立新的州郡,因勢取名為“漳州”,當時州治就在綏安縣城,原綏安縣地也因此再新設縣,稱“漳浦縣”。

這些新地名都與漳江息息相關。

漳州,向來分為漳南和漳北,漳南指的是漳浦縣、雲霄縣、東山縣和詔安縣,漳北指市區、龍海市、南靖縣、長泰縣、華安縣,平和縣算是介於南北之間,各屬一半。

初設時的漳州,僅包含漳南,當時漳北全部屬於龍溪縣,還在泉州範圍內,只是唐中後期,漳州府城遷移至龍溪後,才使漳州達到今日的規模。

(圖為上黨漳水)

因此,從大閩南的角度看(含潮汕地區),漳州是泉潮的中心,漳南偏潮,漳北偏泉。

自古以來,人們談到潮州時,總會說到“有閩廣之異,無漳潮之分”,宋代初年的《太平寰宇記》在介紹漳州風俗語言時,也簡單的以“類泉州”一筆帶過,漳南同時盛行潮劇和薌劇,就是這一現象的體現。

當然,迴歸狹義的閩南,漳州與泉州共享二分之一的文化貢獻,主體是一致的,細節有點差異,但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不可分離。

這就是漳州的由來與屬性。


..................................

文/圭海四記


圭海四記

漳州市

漳州市,地處東經117°-118°、北緯23.8°-25°之間,東瀕臺灣海峽與臺灣省隔海相望城市象徵-威鎮閣,東北與泉州和廈門接壤,西北與龍巖相接,西南與廣東的潮州毗鄰。漳州市絕大多數為漢族,也有畲族、高山族等21個少數民族。漳州是著名的僑鄉和臺灣祖居地,旅居海外的華僑、港澳同胞有70萬人,臺灣人口中1/3的人祖籍是漳州,是僑、臺胞尋根謁祖的地方之一。

漳州市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溼潤氣候,年平均溫度21℃。擁有豐富的植物資源、水產資源、水電資源、礦產資源和溫泉資源。物產富饒,素有"花果之城"、"魚米之鄉"的美稱。

這裡盛產"六大名果":蘆柑、荔枝、香蕉、龍眼、柚子、菠蘿;

"三大名花":水仙花、茶花、蘭花;以及對蝦、石斑魚、鮑魚、龍蝦、紅蟳、扇貝、牡蠣、泥蚶、魷魚等海珍品。天香麗質的水仙花、"國寶神藥"片仔癀和"國貨之光"八寶印泥,被譽為"漳州三寶",名揚海外。木偶雕刻、珍貝漆畫、九龍璧玉雕等旅遊工藝品深受中外遊客的喜愛。

關於“漳州”名稱的由來

說法一

漳江,原稱雲霄溪,東晉時改稱綏安溪。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開漳聖王陳元光的父親陳政入鎮雲霄,看到此溪的南北兩溪南清北濁匯合成章,回憶起他年青時“以良家子從徵”,隨父克耕在李世民部下征戰上黨漳河流域的情景,指著江面對將士們說“此水如上黨之清漳”,於是就把這條江改名為漳江。

說法二

漳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唐武后垂拱(685-688年)以前,這個地方還沒有建制。秦漢時只在閩粵通道的盤陀嶺設蒲葵關;晉代初年在梁山下建綏安縣;梁天監(502-519年)年間在荊城(今靖城)建蘭水縣;梁大同六年(公元504年)在九龍江畔建置龍溪縣;隋開皇十二年(公元592年),並綏安,蘭水入龍溪縣。

唐高宗總章(668-760年)年間,閩粵一帶少數民族常連結一起反抗唐王朝。至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開元四年(公元716年)漳州治移到李澳川(今漳浦縣城),到貞元二年(公元786年),又遷往龍溪(今漳州薌城區),改稱漳州郡。元代改稱漳州路,明清兩代稱漳州府;民國初年併為汀漳龍道;1934年改為福建省第五行政區;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福建省第六行政區,又叫龍溪專區;1969年改為龍溪地區。1985年7月實行"地改市、市管縣"行政體制,原來的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

漳州建置後,沿革多變,管轄範圍和縣份不一。唐垂拱時,分出泉州所轄龍溪縣一部分隸漳州,分置漳浦和懷恩兩縣;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廢懷恩縣,割龍溪縣來屬;宋乾德(963-968年)時,領縣除龍溪、漳浦外,還有龍巖、長泰,共四縣;元時增設南勝縣(後改為南靖縣);明成化(1465-1487年)年間,增加漳平縣;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析出平和縣;嘉靖九年(公元1734年)龍巖分出升為直隸州,並管轄漳平、寧洋兩個縣,漳州府範圍剩下七個縣。民國以後,從漳浦分出了雲霄縣,劃漳浦和詔安的一部分建置東山縣,復從龍溪縣分出了華安縣,這時管轄又增加為十個縣了。1951年6月1日,在行政專員公署所在地建立了漳州市;1960年春,龍溪縣與海澄縣合併為龍海市;1985年7月原龍溪地區改為漳州市,原漳州市又改為薌城區。


運營小白的進階之路

儀鳳(676-679年)年間,高宗詔令玉鈴衛翌府左郎將歸德將軍陳政,率府兵二千多入閩,並統領嶺南行軍奮力征戰。陳政死後,其子陳元光繼承父志,率領其眾,平定了閩粵邊境,因將士思念北方故土,改名綏溪為漳江,漳江本來是今河北一河流,在雲霄縣的漳水之北且耕且。唐垂拱二年(公元686年),陳元光經奏準在泉、潮二州之間設置一州,州治最初設在雲霄縣的西林,因旁有一水叫"漳江",所以叫"漳州"。同時,在綏安故地設置漳浦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