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傳奇脊樑

北京城的傳奇脊樑

知道北京中軸線嗎?能把它所在的各個門名稱講清楚嗎?這些門在明清時代又起什麼作用?……

曾經在北京讀大學待了五年,前門逛過,天安門登過,天壇玩過,故宮走過,景山爬過,鼓樓路過……但對於中軸線,至今也沒搞清楚。蒲蒲蘭新近出品於大武繪本《北京中軸線上的城市》,註明“適合 5 歲以上親子共讀”。我超齡在幾倍數以上,捧之讀之,深感正逢其時。

開篇即是“古老的北京在三千多年前就開始建城了,古稱薊,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逐漸形成了後來的北京城”。像老爺爺講故事,中軸線的大門由此打開——

北京城的傳奇脊樑

自南向北,一路前行。南起永定門,東西兩側為天壇和先農壇;來到正陽門,俗稱前門,聚集了很多老字號店鋪,如全聚德烤鴨店,同仁堂中藥店,內聯升布鞋店,瑞蚨祥綢布店;前行,穿過棋盤街,到了大清門,此為皇城的南門,當時只有宮廷相關人員才能入內;繼續向前,到了天安門;北邊即是端門,東太廟西社稷壇,皇帝每年祭祀的地方;接著到了午門,紫禁城的正門,每逢宮中舉行朝會或大典,百官先於此門外集合,再進入外朝。外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是朝廷的政治中心;再往北,到了乾清門,內廷的正門;繼而是乾清宮,此處為皇帝的寢宮;交泰殿,保存皇家玉璽的地方;再而是坤寧宮,皇后的寢宮;東邊有景仁宮,康熙在此出生;鍾粹宮,咸豐在此長大;西邊有儲秀宮,慈禧長年居住,並生下同治皇帝;繼續前行,到了坤寧門;繼而是神武門,紫禁城的後門,后妃及皇室人員出入皇宮的專用門;往北就到了景山,中軸線上最高點,也是皇家御苑;然後是壽皇殿,它在景山背面,供奉歷代祖先神位;接著是地安門,皇城北門,與天安門南北相對;再向北,即是鼓樓,夜間打鼓報時的樓閣;鐘樓,中軸線的北端,東邊是安定門,內城九門之一,軍隊從此門出發;西邊是德勝門,軍隊凱旋從此門進城。自此,清代中軸線結束。

7.8 千米長的古中軸線如同一部完美的樂章起伏有序,大氣輝煌。於大武爺爺說,清代的北京城,最重要的建築都在這條中軸線上,有人將其稱為“龍脈”。

我也算是“宮裡有人”了,學長祝勇供職於故宮研究院,得此先機,曾在宮裡逛過一些“禁區”,如慈寧宮、壽康宮、春華宮、壽安宮以及修繕中的“雨花閣”,走過寶華殿,還到“御廚房”嘗過御膳。慈寧宮為前代皇貴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寧宮的興盛時期,當時的孝莊文皇后、孝聖憲皇后先後在這裡居住過。順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寧宮經常舉行為太后慶壽的大典。壽康宮是太后、太妃們的養老之地,道光朝的孝和睿太后、鹹朝康慈皇太后等都曾在此頤養天年,慈禧晚年也曾在此小住。

後來得知,祝勇早在 2006 年於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北京:中軸線上的都城》,當時,他還沒“進宮”。其後又寫了《故宮的風花月雪》,作家寧肯評價其“讓人感到故宮的再生”。

對中軸線美的探尋,估計大有人在。梁思成就說過,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一個方向感很差的人,在一座城市迷失了多年後,時隔若干年,重燃起解讀它的興趣,抑或是某種懷舊?

(2015 年 6 月 21 日刊登於《深圳商報》)

北京城的傳奇脊樑

摘自《書猶如此》,姚崢華 著,大象出版社2018年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