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龍山在行動

你心目中的鄉村振興是什麼樣?

“俺們能像城市裡的人想扭秧歌、想唱歌、想跳舞的時候有個小廣場和音響,就覺得是振興了。”

“村邊的廁所沒味道了,蒼蠅蚊子不見了,垃圾堆有人處理了應該就是鄉村振興了吧。”

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是龍山區鄉村全面振興的目標,但振興的程度怎麼樣還要老百姓說了算。鄉村文化作為“富口袋”更要“富腦袋”的主要途徑,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更是當務之急。

在鄉村振興這幅畫卷上,鄉村文化不僅不能缺位,而且是“魂”之所在。在壽山鎮永治村,有200多塊“會說話”的宣傳牆,牆面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0字方針為主線,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4字方針貫穿畫卷全篇,打造出了“美麗鄉村,永治幸福畫卷”文化牆,現在已然成為永治村新農村建設、群眾宣傳教育、建強基層組織的有效陣地和窗口。

2018年是落實農村精神文明示範村、示範戶創建三年行動計劃的第二年,也是龍山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鞏固提高年”,今年將評選出2個文明示範村和5個先進示範村,再評選出100個文明示範戶和先進示範戶。同時,開展評選好媳婦、好婆婆、好家庭和鄉風評議等活動,建立“好人榜”“微心願”牆,用文明鄉風引領人,用良好家風教育人,用淳樸民風感染人。

為了讓村民有書可看、有場可舞,近年來,龍山區一直重視基層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爭取資金、加大投入,現25個行政村農家書屋和農村文化大院已實現全覆蓋,併為農村文化廣場等健身場地提供配套體育健身器材,提高鄉村兩級文體設施利用率,構建了以村文化廣場、文化大院為骨幹的農村文化服務體系。

“現在家門口就有小廣場了,我們一群姐妹吃完晚飯就來廣場扭秧歌,別提多高興了。”工農鄉大良村的王秀敏說道。根據各村不同的地理區位、民風民俗、地域風情等特點,龍山區全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集中打造壽山鎮永治村和工農鄉葦塘村以及三條主幹道路綠化美化工作,不斷讓農民的精神生活豐富起來、熱鬧起來,讓農村生活中的文化味兒濃起來。

為讓文明鄉風在新時代的鄉村蔚然成風,龍山區廣泛開展農村文體活動,成功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趣味運動會和校園圖書節,“文化下鄉”“電影下鄉”“科技下鄉”等活動更是持續深入。幾年來,組織送戲下鄉60場,送書畫下鄉19次,送電影下鄉28次,送科技圖書1.5萬冊,科技資料14.6萬份,舉辦科技培訓班40場次。

如今,在文化大院、文化廣場廣泛搭起了百姓大舞臺,各類舞蹈、戲劇、合唱等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紅紅火火,改變了一些農村老年人“燒香拜佛看電視”、年輕人“白天上網晚上賭博”的狀態,豐富了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潛移默化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