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誰?

戲曲說

自問自答,“山中宰相”是南朝的陶弘景,他是歷史上唯一一個在朝野之外,卻能決斷朝中事物的牛人。

《南史·陶弘景傳》中記載:“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在當時,他深受梁武帝蕭衍的信任,雖然他對當官不感冒,但梁武帝有很多關於國家大事,都要向他諮詢,所以他雖然不當官,但是當時人們都叫他“山中宰相”。

陶弘景是當時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人,博覽群書,對醫學的貢獻很大。

陶家在當時是世代習醫和習武,陶弘景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貢獻最大的早期人物之一。

他把當時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別整理成《神農本草經》和《名醫別錄》,又進而把兩者合二為一,著成《本草經集註》,書中共收藥物730中,是我國本草學發展史上的一塊里程碑。

陶弘景是中醫史上,特別有影響力的一個人,為中醫的發展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戲曲說

“山中宰相”比喻那些隱居的有才能的賢士,即隱居的高賢。

而在歷史上,“山中宰相”則指南朝梁時的陶弘景。

紀念陶弘景的石像

陶弘景字通明,自號華陽居士,諡"貞白先生"。丹陽秣陵(今江蘇南京)人,中國南朝齊、梁時期的道教思想家、醫藥家、煉丹家、文學家、書法家,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

陶弘景這個人小時候就是個神通,四五歲時便開始讀一些經典之作,未滿十歲,就讀了《禮記》《周易》《春秋》這些難懂的經書,後來擔任了王爺的侍讀。

當時陶弘景所撰的各類官方文件,同行中奉為定式,足見此人的才華與能力。然而他儘管才高八斗,做的官卻都是沒有實權的,於是才華得不到展現的陶弘景開始了隱居生活。

因為羨慕年少讀書時,書中遇見的那些隱士,於是陶弘景辭了官職,跑到了茅山(現在江蘇句容)開始了修道,茅山是洞天福地之一,陶弘景以茅山為“華陽之天”,自號“華陽居士”。


茅山景區和陶弘景塑像

隱居之後的陶弘景恰逢梁武帝立國,蕭衍初奪得大權預備立國,但取什麼朝代名稱,一時打不定主意。陶弘景根據當時流傳的童謠和預卜吉凶的書籍,說其國號應當是“水刃木處”,拼起來是“梁”字,蕭衍採納了他的建議,定國號為梁。

後來每逢朝中有大事,有拿不定主意的事,梁武帝總會派使者,持著書信,詢問陶弘景。有記載說,使者有時經常來,甚至來的使車和回去的使車能遠遠的望見。

頻繁來往次數,使得陶弘景雖不為官,不在朝,仍能處理解決國家大事,唐.李延壽《南史·陶弘景傳》:“國家每有吉凶征討大事,無不前以諮詢。月中常有數信,時人謂為山中宰相。”

這便是陶弘景“山中宰相”的由來


陶弘景的才能不止在政治中有體現,在其他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樹。

陶弘景自己勤於撰述,寫有道教教理、歷史、養生等方面的著作多種。其中像《神農本草集註》是中國藥物學的重要著作,《養性延命錄》是養生學方面的著作,《效驗方》、《肘後百一方》是中醫學方面的著作,在歷史上都有相當的影響。



西風濁酒

山中宰相,指的是南朝梁時陶弘景,為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其人隱居茅山,屢聘不出,梁武帝常向他請教國家大事,人們稱他為“山中宰相”。梁武帝在位時,朝廷的使者經常帶著皇帝的信件風塵僕僕地前往茅山,得了回書又急匆匆趕回,有時遇有重大事件,往來頻繁。

《南史》:梁武帝蕭衍早年與弘景交往甚密。及武帝即位,其初國號未定,弘景引諸讖記,皆成“梁”字,上書武帝,告之“梁”是運符。武帝遂立國號為梁。後來武帝欲聘弘景入朝為官,親手寫詔召之,並賜以鹿皮巾,後屢加禮聘,弘景終是不應,並畫雙牛圖與武帝,其圖上一牛散放水草之間,一牛著金絡頭,有人執繩以杖驅之。武帝見圖笑曰:“此人無所求,欲效曳尾龜,豈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復提聘官之事。然國家遇有大事,無不前往諮詢,帝與弘景之間,書信不絕,月常數信。帝每得其書,燒香虔受,恭敬之狀,無以復加。故時人謂之“山中宰相”。


大道之光

歷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南北朝時南朝梁時的陶弘景。據說梁武帝很欣賞陶弘景的才情和能力,屢次邀他出仕做官,逼急了,有一次陶弘景就畫了兩頭牛讓人帶去呈給梁武帝。畫中一牛悠閒散放在水草間,一牛則被加上了金籠頭,有人執著鞭子在驅趕它。武帝一看,明白了意思,笑著說道:“這人沒有什麼榮華富貴的慾念,看來是打算仿效在泥淖中拖著尾巴自由爬行的烏龜。陶弘景想遊戲于山水之間,忘情於煙波浩渺之中。

對於這種視金錢如糞土,視仕途為畏途的世外高人,梁武帝還真拿他沒辦法。據說陶弘景出身醫學世家,對本草綱目頗有研究,古代醫學家和練丹學家一脈相承。由此陶弘景也是練丹高手。

陶弘景從小熟讀諸子百家之書,及長,遍歷祖國的山山水水,由於受葛洪的《神仙傳》的影響,陶弘景三十六歲辭官隱居句容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鎮江市句容市與常州市金壇區交界處,南北約長10公里,東西約寬5公里,面積50多平方公里。 它是中國的一座道教名山,是道教上清派的發源地,被道家稱為“上清宗壇”。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譽。】

陶弘景醉心於山水之間,想避居世外桃源,想不染指滾滾紅塵不可得,雖然他對梁武帝的多次贈官不受,但梁武帝有關國家大事要向他求教,他都樂意解疑答惑,據說梁武帝派人把諮詢的問題寫好後,等把陶弘景的答案還沒快遞到京城,第二個問題就到了,如此絡繹不絕,來來往往好不熱鬧。這就是山中宰相繁忙辦公的真實寫照。


秉燭讀春秋

歷史上的″山中宰相"指的是誰?

歷史上的“山中宰相″南朝陶弘景。梁武帝蕭衍很信任他,一些國家重大決策都要諮詢陶弘景。當時的人們就稱陶弘景為“山中宰相”。

指不在朝中為宰相,而他的建議和宰相同樣的人。能被稱之山中宰相這樣的人,就有過於平常人的地方。知識豐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個世外高人。因為無慾無求。,

和梁武帝蕭衍沒有利益關係。所以他的建議會實事求是說真話。

是一個不在其位,而能謀其政的人物。


觀世音菩薩62

山中宰相指的是陶弘景。說起陶弘景很多人或許陌生,但說起茅山道士,相信很多人都有耳聞。陶弘景便是茅山派的創始人。

梁武帝沒稱帝時,就跟陶弘景是好友,他深知陶弘景的本事,梁武帝稱帝后,當然想讓陶弘景幫他。不過陶弘景早已隱居茅山,做了道士。梁武帝幾次請陶弘景出山,都未能如願。

雖然梁武帝沒能讓陶弘景出山,但每次有大事難事需要決斷,都會派使者去請教陶弘景,於是乎,一個隱居的道士,居然能左右朝局。陶弘景也因此被稱為山中宰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