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打破剛性兌付,手中的錢該如何理財?

快樂162267981

銀行打破剛性兌付,這個題目。存在兩層意思。一個是存在銀行的錢最多有50萬兌付保證。也就是銀行出現問題,題和對付困難的時候,他能夠保證能夠拿回50萬。這個政策應該是前年推出來的。另一個是,自去年十一月份推出來的銀行理財不再剛性兌付。所以這是兩個問題。

對於第一個問題,那就很簡單,我們不要把錢都存在一家銀行。在每一家銀行存款的上限不要超過五十萬,那就是安全。但是銀行倒閉或者出現問題,那事很難得的事情。至少在中國目前的形勢下,可能性很小,很小。所以現在應該來說,不用過多考慮這方面的問題。只是要知道有這樣的一個規定。那麼,在有需要應變的時候,應該能記得起這樣一條政策。這會也有利於存款人。

而對於銀行理財的剛性兌付問題。這對很多人來說,是個新問題。而這個政策,在文件出臺後的短短一個月,打破剛性兌付的事件,已經出現了一起典型案例。2018年1月4日,招商銀行與弘毅投資的一起10億元的剛性對兌付事件爆發風險。這是該意見稿之後首起典型案例。 銀行理財的風險,就此進入人們的視線。為了多幾個點的利息,可能會遭遇本金虧損的可能性。進怪,銀行理財的產品都有很不錯的安全邊際。但是,也因為銀行理財的產品很多是在同一個資金池裡不斷投入的,銀行為了保證後續的資金來源,一般都保證以前的到期資金能夠剛性兌付。但是這個理財的資金池裡到底是贏是虧,情況不盡相同。而新的資管政策要求,銀行的每一期理財產品都獨立運作和核算。所以盈虧都存在是必定的。提醒我們在購買理財產品的時候,要格外的小心。或者乾脆不要為了幾個點的蠅頭小利,而造成本金虧損。

應該說銀行理財產品複雜程度,要超過我們的理解和想象,所以,在政策推出之初。適當迴避銀行理財產品,是一種好的選擇。


大舟財經觀

2017年11月自一行三會發布資產管理行業管理規定討論稿以來。資產管理類金融產品的剛性兌付就成了風口浪尖的話題。為什麼剛兌會成為以前資管行業的法寶,而現在卻被逼成了燙手山芋呢?

首先,先明確什麼是剛兌。狹義資產管理就是管理方受到客戶的委託,提客戶管理其名下的資產,用於其允許的投資範圍內的投資手段,幫助客戶以盈利為目的的一些列操作。而廣義的資產管理還包括資產管理方主動管理或者持有資產使資產得到盈利或者增值或者從不良不盈利轉為盈利。

那麼本文資產管理主要指受客戶委託,管理客戶資產,並保值或增值的行為。恰恰是因為這樣,如果假設,客戶的現金資產,拿出來,給資產管理方(銀行,信託,私募,保險,券商等資管機構),然後一個機構告訴客戶,你別管我拿你錢幹啥,你就信我,我肯定可以兌付給你要求的收益。這段對話仔細想想變得多麼不可信啊。無論做啥,都兌付,誰都知道投資有風險,而如何保證風險觸發了而維護資產利益都不說明,更加不說明到底你的資產投了什麼,或者說了,但看起來不怎麼靠譜或者模稜兩可,都承諾兌付。那麼明白人都知道,只有可能是借新還舊,那麼到底你會不會是接盤俠呢?很多人就會看一個機構規模大小,如果夠大,也許就是出了問題我也不會當接盤俠,會有比我更倒黴的人出來接。這樣就激發人們的賭性。然後機構又說了,好多產品不光我做,我還拉了政府,國企什麼等等大機構為我擔保,我不行了,他們行啊。

然後,真有一天不行了的時候,這種崩塌是瞬間的(請參看美國次貸危機和很多大機構債券違約事件具體原因另文講述),到了倒了的時候,誰也不會管誰,結果就是客戶當了接盤俠。

所以,現在國家出來了取現剛兌的規定,重新迴歸了價值投資的本質,也就是無論項目到底誰在發行,銀行也好,信託也好,私募也好,項目的具體投向必須是真實且有價值的,能夠值得去投資(換句話說值得客戶去用自己的血汗錢去投資的),並且能夠到時候換的回回報和退出本金的產品,才是好產品。

現在社會,中國再次迎來大發展時期(老發達國家已退居二線。中國騰飛),社會中有很多沒有被開拓的領域亟待開拓,他們如果合理合情,具有價值,他們將通過各類資產管理產品為廣大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所以,放棄剛兌這種神話吧,迴歸價值,迴歸投資本原,讓專業的資管機構,認真的替你們管理這些辛苦掙來的錢吧,大家共同努力,為社會和自己造福。


你的理財師張帥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也是一個需要注意的風險點,只是很多人沒有發現。


我是雄風投資,20年投資實戰經驗的老司機,在中信證券工作期間,曾獲騰訊2012中國最佳投資顧問。


分享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和分析,讓我們瞭解事情的真相和本質,為大家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一,如何理解銀行打破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的意思是,錢存在銀行裡面,如果銀行出現任何風險和問題,儲戶的錢還是能夠全部拿回,也是安全的。


打破銀行的剛性兌付,在前幾年已經開始,最直接的信號就是允許銀行破產。銀行發生破產之後,個人儲戶存款賠償的上線是50萬元。


打破剛性兌付,這是一個對做理財的朋友們而言,極其重要的變化,讓朋友們在銀行理財的風險加大。


二,手中的錢,如何理財?


1,分開儲蓄。


如果自己存款數量大,那麼,建議不要存在一個銀行裡,最好是分開存在多個銀行,每個銀行不要超過50萬元。


同時,首選的銀行是四大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其次可以考慮選擇交通銀行、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等股份制上市銀行,這些銀行的信用更好。


2,控制風險。


現在開始的理財,需要把風險放在第一位,而不是像過去一樣,追求高收益。


根據目前全球經濟的格局,正處於蕭條期的初級階段,所以建議理財的朋友,以現金為主作為自己的主要資產,將現金購買靠譜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保本保收益的產品。不要去投資高風險和高回報的理財產品,蕭條的經濟階段,現金是最安全的資產,雖然這點很多人不認可,過幾年大家就會相信。


建議不要再去做信託產品,因為信託也已經打破剛性兌付,這是與前幾年最大的不同,之前大家都很喜歡買信託,未來信託產品出現問題,風險將由投資者自己承擔。

三,理財與人生。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這是一句曾經流行的話。跑贏CPI,曾經理財人士追求的目標,因為CPI物價指數一直上漲,讓大家感到通貨膨脹的壓力很大。


但是,今天我要告訴大家,過去的十年是創造財富的比賽,未來五年是保護財富的比賽,只有做到財富的穩健安全,才是未來五年的理財目標。在經濟蕭條階段,必然是消滅財富的階段,只有現金才不會被消滅。


人生是一個輪迴,就如春夏秋冬,生老病死,經濟週期也是一個輪迴,包括:繁榮、蕭條、衰退、復甦。



如您有投資的問題,可以留言或私信聯繫我,如我有空,將進行專業解答。



雄風投資

剛性兌付實際是不存在的,只是以前沒有明確,現在明確了。人們以前理解定期存款是剛性對兌付。但2015年5月1日起實行存款保險規定後,每個存款人在每家銀行的存款在遇到意外,特殊困難情況下最多兌付人民幣不超過50萬元。銀行理財保本理財以前的剛性兌付承諾只兌付理財投資的本金部分,銀行取消剛性兌付後,保本理財這種產品以後不再存在了。只有非保本非保證收益這一類理財產品了。我記得前期銀監會和央行已經發出一個意見稿,意思是,既然不剛性兌付了是否可柔性兌付。例如銀行理財6個月預計收益率為5.2%,實際到期後後實際收益率為6.5%.則高出預期收益率1.3%部分以前作法是全部歸銀行了的。銀監會現在的意見:既不保本保收益,但若實際收益率高出預期時,高出部分應由顧客分享(上不封頂,下不保底)。遺憾的是。各銀行只同意不保本,不保收益,但實際收益高的部分如何處理,各支行一直拖延沒有表態。我希望銀行理財能否像基金一樣的收益浮動辦法,收益好時多兌付,收益不好時虧本都有可能。以前的銀行理財基本按約定收益率兌付的,其實是有虧損的銀行理財產品,只不過銀行拿盈利好的理財產品的盈利部分去補貼自己門下虧損經營不好的理財產品。按照取消剛性兌付的銀監會意見,今後再也不能這樣作了。投資銀行理財真的有風險了!投資者如何應對呢?我認為可分散投資,不要把資金投入一個銀行,不要把資金投入同一種理財產品。例如,100萬資金,不要全部投入一種理財產品裡。可投入不同理財品種產品名稱,不同的理財期限。也可考慮不同的投資方式,如基金、國債、保險、銀行理財、貴金屬、收藏等,雞蛋不能放在一個藍子裡啊!我相信銀行理終會有一天像基金一樣實現柔性兌付,我們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也要與時俱進。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想當然認為投資銀行理財穩賺不賠了!


350227zg

什麼是剛性兌付?簡單來說,就是金融機構對投資人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要“兜底”、墊付資金,這也是過去行業的通行規則。

一旦銀行理財失去了剛兌的能力,可以預見的是處於高風險偏好邊緣的投資者將部分進入穩健型的淨值型產品,而處於低風險偏好邊緣的投資者將進入銀行存款、貨幣基金等。

所以投資就是偏向更加穩健的投資其實就是可以的了。


立馬世界

先來解釋一下,什麼是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就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 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打破剛性兌付

簡單地來說,就是不承諾兜底了,沒有保本保息之說了,銀行也即將不推出保本理財了。

怎麼辦?

分散投資,不要一顆樹上掛死,現在銀行有破產了,最高只能賠付50萬,所以錢不能完全放一個籃子裡面,多投幾家銀行,分散風險。然後,如果有一定能力的話,可以去股市賺一筆,但是要有能力的前提。其餘的可以考慮去購買貨幣基金,求穩健收益。

關注銀行小狗,帶你揭秘更多銀行內幕。


銀行小狗

對於這個月問題,檸檬這樣認為,不管銀行是否打破剛性兌付,我們都不應該把錢全部投到銀行理財中,分散投資是每一個投資者最終的歸宿。

1.並非承諾剛性對付,理財產品就沒有風險,當銀行用自身信用為理財產品擔保時,銀行承擔的風險會放大,當超過銀行風險承受能力的時候可能會爆發系統性風險。到時不僅承諾兌付的理財兌付不了,我們在銀行的存款也可能拿不回來。

2.剛性兌付曾經是隱性共識,銀行不承諾保本保息,但投資者都認為保本保息是存在的,因此得不到風險溢價,理財的收益很低只有4-5%的年化。取消剛性兌付會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不同信用級別的產品收益率差別會加大,可以提高收益率。

3.檸檬建議投資者要根據自身的風險承受能力,拓寬投資品種,不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者選擇一些信用等級高,擔保充足的理財產品,風險偏好高的投資者可以配置一些股票類資產,適中的可以選擇一些大平臺比如陸金所的P2P理財。

投資有風險,出錢要謹慎,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獵手檸檬

我認為銀行是比較傳統的金融機構,也是構成我國金融安全的重要環節,打破剛性兌付,就是打開銀行集體滅亡的大門。基本是不可能的,打個比方,眯去取錢,突然不給你取,說今天銀行沒錢,或者銀行今年業務不好,沒錢了,可能嗎?如果真的有這一天,我覺得所有的銀行都可能即將淘汰出市場被更多更好的金融機構取代。如果我手中有錢,我會選擇新生的金融機構去坐業務。


元甲來了

這個問題是銀行打破剛性兌付,手中的錢該如何理財?這個問題我是這樣認為的,不管你銀行你怎麼保證,理財產品放心買有保本又保息,最終你們銀行有法律規定有倒閉風險,不要叫老百姓吃定性丸那一天你那個項目虧本了收不回投資你怎麼辦拆東牆補西牆,所以說;讓老百姓自由購買不要引誘他們買理財產品,他們想明白了不會歸罪你們銀行他們很自覺購買虧了也心敢請願。


戲迷阿德1

剛性兌付,指的是信託產品到期後,信託公司必須分配給投資者本金以及收益,當信託計劃出現不能如期兌付或兌付困難時,信託公司需要兜底處理。事實上,我國並沒有哪項法律條文規定信託公司進行剛性兌付,這只是信託業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如今社會上理財產品很多,理財平臺也不少,其中有很多都是保本理財,但很多人依然把錢放在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即使它的收益並不高,相對於其它平臺來說甚至有點偏低。其實這些都是有原因的,我想最根本的還是信用問題,主要是大家相信銀行,因為它有國家作擔保,相信它不會破產不會跑路,騙我們的錢,所以我們把錢放在銀行或者購買其理財產品,雖然它有種種不是,但我們依然選擇相信它,也從未要求它剛性兌付,所以即使銀行打破剛性兌付,手中的錢以前是什麼理財,現在還是什麼理財,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