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Kacey Wong, 這位香港知名的視覺藝術家此刻正坐在中環海濱的一條長椅上,靜靜地看著電視製作人員忙碌地拍攝著眼前成片的雕塑作品。一旁有著Antony Gormley以及Yayoi Kusama這樣國際級藝術大師的作品。他自己的那套六件的線框雕塑“行星與彗星”(Asteroids and Comets)這次也被選中參展。

“這才像個雕塑公園!藍天、草地、配上大型雕塑。在香港,很難得找到這樣的空地,” 他說。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香港電動方程式賽車錦標賽期間的中環海濱

由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這次港灣藝術雕塑展持續了接近2個月,從2月22日到4月11日。期間香港的維多利亞港灣彙集了各類全球頂尖的公共藝術,這在公共藝術比較少見的香港算得上是史無前例了。本次活動的舉辦場地同樣來之不易,畢竟中環海濱只有不到40%的區域是對公眾開放的。而且這片區域是10年前填海造地的產物,每每望著這一片10年前填海造地而得的區域, 總有種它是在高樓與汪洋大海之間偷來的的竊喜感。

置身於中環港灣,望著背後密密麻麻的高樓大廈,讓人很容易聯想到香港的過去。這裡從來沒有雕塑公園,因為這座城市壓根沒有為藝術留下什麼落腳之地。在香港,幾乎所有的問題都與地產有關。

Kacey的雕塑再過去一點的地方,是一塊臨時活動場地,過去常用於舉辦音樂節和嘉年華等活動。此刻則是最新一期的“中環藝術” (Arts Central)展覽,那裡也吸引了不少人潮。沿著海岸線再往遠處望,還有摩天輪,一小部分暫時閒置的空地,渡輪碼頭,巴士終點站以及連接中環和灣仔的新地下高速公路入口……這一塊是香港這裡罕見的沒有用來蓋房地產的土地了。

(居外網作為全球領先的中文國際房源搜索平臺,香港地區房源可直接搜索)

|香港中環,皇冠上的寶石

如果香港想要打造一處能和悉尼,斯德哥爾摩或者洛杉磯媲美的海濱路段,唯一的一張王牌可能就是香港的中環海濱。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維多利亞港與作為前景的西九龍總站

香港海濱事務委員會(Harbourfront Commission)是香港政府的智庫。其主席Nicholas Brooke把香港的中環比喻成皇冠上的寶石。雖然目前這裡長達73公里的海岸線只有不到一半對外開放。但是在他看來,香港政府是有能力改變這一切的,畢竟大約有50公里的海岸線是由他們掌控。

中環港灣未來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的決定。正式對外公佈的開發方案其實是非常振奮人心的。方案承諾將把這裡打造成香港的中心地段,一個高度開放的世界級舞臺,一個充滿活力和激情的地標地塊。然而10年過去了,這裡除了被切割成小區塊不斷對外招標,出售以外並沒有給人們帶來太多的驚喜。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1968年的香港港口鳥瞰圖

Peter Cookson-Smith,一位曾在70年代參與過沙田和大浦新鎮規劃的老規劃師表示,因為沒有太多類似的優秀城市規劃案例作為參考,香港白白浪費不少大好機會。現在的香港如果想要利用好其充足的海濱資源來開發豐富的水上活動,涉及的改變和工作量都相當可觀。

|碼頭是香港所有故事的開始

如果不是因為碼頭,香港將會是完全另外一個模樣。正是看中了香港的碼頭在海運中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當初英國人才會選擇開發這個自然資源並不豐富小漁村,並且最終把這裡變成了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金融和貿易中心之一。而這一切的人口,貨物和金錢的流通,其實都是從中環開始的。

中環海濱則是香港城市發展起源地。1841年英國人在水坑口(Possession Point)首次登陸時,還沒有好萊塢道, 水坑口的下面就懸崖加上海水。慢慢的,填海造地給香港這座城市披上一層又一層的光鮮外衣,填出了皇后大道,然後再是德輔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後,幹諾道也出現了。它們都在不同的時代先後被冠上過“中環海灘(Central Praya)”的名頭。這個詞原本出自於葡萄牙語,最後倒是被英國人用上了。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1986年,中環皇后碼頭在伊麗莎白女王和菲利普親王的訪問之前被裝飾

再來翻翻1925年“中環海灘”的老照片,你會發現很多香港的重要建築無一例外地由華麗的石材建成,設有寬敞的大陽臺,比如當年的英女王住所、郵政總局、香港俱樂部、中央消防中心和最高法院等等。在它們前面則是建有新古典主義風格大門的皇后碼頭,供這片“殖民地”上的貴族和他的勞工傭人們使用。旁邊是建有維多利亞風格鐘樓的天星碼頭,那裡每天都有無數的船隻將人們送上岸。當年的香港真的不過是一個港口。

二戰以後,香港開始一系列小規模的填海造地。中環西邊的一個碼頭當時是一個被稱為“窮人夜店(Poor Man’s Nightclub)”的夜市。那裡的商販售賣各種嘉年華遊戲和例如香辣蛤蜊這樣的美味小炒,價格實惠,再加上很舒服的海風,著實不失為一個當地人消遣時間的好去處。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1984年,遊客在“窮人夜店”的攤位上購物

愛丁堡廣場也是填海造地的產物,那裡彙集了大量公眾建築,設計充滿了輕快現代的氣息,其中包括了大會堂,可以眺望港口全景的公共圖書館,劇場,吃早茶的地方也是必不可少。如今的皇后碼頭已經與一間小的購物中心完美結合;天星碼頭也在旁邊重建,不過原本的維多利亞風格的鐘樓現在換成了白綠油漆的立柱,簡單實用。

Christopher Law是本地的一位建築師,他對於愛丁堡廣場的最初印象來自於6年前。當他坐在公車上看著和平紀念碑,大會堂和天星碼頭等建築從眼前掠過的時候,他感覺自己的內心有些觸動。那個時候他對城市規劃並沒有什麼概念,但是依然被震撼到了。

|對香港港口的保護

隨著填海版圖的不斷誇張,曾經讓人滿心觸動的景象已經與這座城市漸行漸遠了。90年代初期,為了修建香港火車站以及國際金融中心,共計20公頃的海濱被硬生生地改造成為了陸地。從那個時候開始,人們開始擔心,或許有一天,香港將不再是一個港口。通過與香港律師兼社會活動家徐嘉慎 (Winston Chu)合作,香港議員陸恭蕙成功出臺了(香港)《海港保護條例》(Protection of the Harbour Ordinance)。條例中禁止未來一切香港境內的填海工程,除非政府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明該項工程來源自大規模的公眾需求,這才成功叫停了填海版圖的瘋狂誇張,否則整個九龍灣以及堅尼地城和青洲之間的海域恐怕都將不復存在。但是在1996年保護法令正式生效前,仍然有一小塊填海區域成功突圍。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灣仔海旁於1967年進行填海工程

這塊香港最後的填海區域從國際金融中心東側一直延續到銅鑼灣,目前用來修建中環灣仔繞道,未來則規劃了北港島地鐵線,但是地面上土地開發計劃依然沒有明確披露,但是人們擔心這裡將會價高者得並且最終成為城市森林的一部分。

2006至2007年間,由於填海廢料被堆積在皇后碼頭和天星碼頭,一場由熱血青年組織的(香港)海港保護運動就此展開。這也是第一次,香港開始真正為自己的港口的未來著想了。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感謝中環海濱,否則也不會引起民眾如此多的關注。因為大多數的香港人已經把擁有港口當作是理所當然的,這讓他們不懂得去珍惜。其實那位在荷蘭出生的香港環境保護主義活動家司馬文 (Paul Zimmerman)才是這一切的幕後功臣。過去的超過10年的時間,他都在不遺餘力地呼籲政府將香港海濱儘可能地開放給公眾。

司馬文1984年來到香港,最初在一家荷蘭銀行工作。當中環港灣出現危機的時候,他率先倡導了有關保護香港海岸線的社區運動。司馬文來自鹿特丹(Rotterdam),眾所周知,在荷蘭港口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而香港卻不是如此,曾經將這座城市帶向輝煌的海岸線正在逐漸被人們忽視。

2002年,南區議員司馬文和議員陸恭蕙以及環保活動家邵在德共同創辦了非政府組織 “創建香港”(Designing Hong Kong)。他們的一次活動的主題就是試圖為香港民眾爭取一處公共可用的海濱區域,供大家逃離擁擠喧囂的城市生活:戶外野餐,放風箏,聆聽現場音樂等等。

在邵在德看來,香港已經是全球最富有的城市之一了,如果想為後人留下點什麼,這些海濱區域將會是很不錯的選擇。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Paul Zimmerman

|海港的未來

香港政府於2006年公佈的總體規劃方案將新的填海土地分割成了8個區域。其中第四區(Site 4)將被用來重建天星碼頭的鐘樓,皇后碼頭將被設置在第八區。第七區擁有開闊的活動空間,可以臨時租借給活動公司舉辦活動,第三區將會別開發成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的低層辦公和零售建築,同時設計還包括相應的戶外園建配套。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1995年在中環行人天橋上看到的土地開墾工程

對於中環海濱內的臨時活動用地,香港政府表示暫時沒有明確的開發時間表,目前這片將近10公頃的海濱區域就只算是一個供人們休閒漫步的城市公園了。

|第三區——爭論的焦點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一月舉行的友邦嘉年華

1977年就搬到香港的 Urbis Limited 創始人兼城市規劃設計師&建築設計師Peter Cookson-Smith對香港政府這樣的規劃表達了失望,因為這樣的答覆既無法保證香港民眾的利益,也無法將這裡打造出其應有的水準。不少土地專家學者均認為香港政府將中環海濱與香港的其他地塊一視同仁是非常不明智的。第三區的售價預計可以輕鬆達到800億港幣。但是現在香港政府在設計要求中僅僅限定了最大建築面積及最小的公共及綠化面積,然後將剩下的設計主動權全權交給開發商,這樣最終成品的品質和水準將很難有保證。

Cookson-Smith還強調香港政府不應該對香港的城市規劃設計只是簡單的提出一串指標和參數,而對其他維度的意義考量不管不顧。商業的類型,如何與周邊的聯動都應該是政府考慮的範圍,否則開發商只要有錢將可以為所欲為。

不過香港政府這種自由放任的態度也是有原因的,畢竟一路走來香港政府都是通過出售土地來賺錢。從理論上說,限制越多,土地銷售起來也就越困難,所以政府自然會盡可能地減少設計及交易上的各種要求。這套做法也被沿用在了中環海濱這片區域的出售上,哪怕它是多麼的與眾不同。這大概就是我們常說的官僚主義吧,永遠只跟從以往的經驗。

但是根據香港智庫機構思匯 (Civic Exchange) 策劃總監Michele Weldon的說法,香港政府目前擁有接近18,000億港幣的鉅額財政儲備。照理來說香港政府並沒有什麼迫切需求要將中環海濱賣出高價。畢竟這塊土地太特殊了,幾乎就是無價之寶。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2017年在Clockenflap的人群

Nicholas Brooke則認為想要徹底改變香港政府的想法已經太遲了。採取其他的土地出售方式將會讓政府蒙受損失。但是這種金錢至上的觀念必須得改變了。

Michele Weldon強調,是否能夠步行抵達對一個海濱區域非常重要,畢竟走路才能讓人們真正地感受到一座城市。但是香港政府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永遠優先考慮車輛的交通。但是如果僅僅是被機動車道簇擁,海濱區域將很難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交通便利。

Nicholas Brooke還指出,除去交通部門,一共還有9個政府部門參與香港的城市規劃,這讓改變更加變得更加困難,因為政府人員往往是習慣墨守成規的。

還有一種做法則是成立一個可以越權行事的機構。其實這在九龍已有先例。那裡的西九文化區管理局就有權管理當地的公園,公共及文體設施而且效果非常不錯。海濱事務委員會同樣也為此做出過不懈努力,當時最有熱情的要數林鄭月娥。她在擔任秘書時一度不遺餘力地推動此項工作,可惜在當選首席長官後就改變了方向。

政府放緩海濱開發的其中一個原因可能與目前人民解放軍駐守在此有關。如今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大廈(前身是威爾士親王大廈)俯視著整個中環海濱。就在石雕公園的不遠處一處被隔離的區域,裡面是叢生的雜草和一堆奇怪老舊的建築。這裡現在是人民解放軍的船隻停靠處。2014年,香港政府將這裡的泊船位移交給瞭解放軍。因為擔心日後無法自由出入此片區域,當時大批的香港民眾向政府遞交了將近1萬封的反對信,但並沒有起到什麼實質性的效果。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作為解放軍泊位的中央海濱遺址

創建香港(Designing Hong Kong)也曾經就此事控告香港政府,此事至今沒有定案而這片泊船區域也就只能繼續閒置。如今成立海濱事務管理局依然遙遙無期,第三區的招標日期也遲遲沒有定論,如此一來,這塊香港最寶貴的土地應該何去何從短期內恐怕是很難有一個清晰的方向了。

|關於中環海濱的未來

中環海濱區的未來依然是充滿希望的。 Clockenflap音樂節的創始人之一Mike Hill表示,眼下私人活動在這裡開展得如火如荼,說明打造一個場地公園將會是非常有市場的。這個公園大部分時間將對公眾開放,個別時間也可以租借出去舉辦戶外的節日慶典及商業活動。現階段並沒有相關部門或者組織在此安排場地和時間,但是活動卻是持續不斷。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這塊地方,很多有趣的活動像是Taste,Clockenflap,Formula E和太陽劇團(Cirque du Soleil)都可能會就此消失,這對香港民眾將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彈丸之城的怡人海濱 中環究竟是誰的 “明珠”|居外看點

太陽劇團的表演者在1月份香港的新聞預演中演出

2015年,本地的建築公司Lead 8曾經對這裡開發提出過一個大膽的設想,稱之為香港港灣生態圈(HarbourLoop),計劃把整個海濱區域由休閒走道串聯,沿途設置各種商業和社區配套,從而吸引更多民眾。設計師Ian Ralph指出,這些配套設施之前的設計可以非常靈活,人們也可以自由選擇步行或騎自行車。

另外一家香港公司Benoy則為第三區的未來開發規劃提出了一系列的設計理念。第一種設計是通過一系列階梯把人們從辦公室和零售綜合樓引向水邊;第二種設計則是通過小路將岸邊的建築群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建築網絡。司馬文和Peter Cookson-Smith對這個細密的設計讚許有加,同時他們也表示這還僅僅是一小部分人的智慧,試想一下,如果舉辦一場設計大賽該會有多少更加精彩的設計出現?可惜的是這一切都只能是想想而已。與此同時,全世界最具價值一塊土地的前景依然未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