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原突圍皮定均立奇功名垂史冊

1946年6月,我中原軍區部隊在黨中央正確領導下,不畏強敵,不怕犧牲,浴血奮戰,一舉突破國民黨重兵包圍,創造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奇蹟。安徽人民在中原突圍中作出了重大貢獻。今年6月26日是中原突圍70週年紀念日,本報與中共安徽省委黨史研究室共同組織專版紀念文章,銘記歷史,緬懷先烈,傳承安徽紅色基因,為打造創新型“三個強省”,建設美好安徽提供精神動力。

皮定均:中原突圍立奇功

皮定均,安徽金寨人,1914年9月生。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了開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和川陝邊區的鬥爭。 1935年參加紅四方面軍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一二九師特務團團長、太行軍區分區司令員,身經百戰,屢立戰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員虎將。解放戰爭初期,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在皮定均的指揮下,英勇善戰,尤以善打惡仗、硬仗聞名全軍,被稱作“皮旅”。

在中原突圍中,按照軍區作戰計劃,皮定均帶領第一縱隊第一旅擔任掩護主力突圍任務。軍區副司令員、第一縱隊司令員王樹聲考慮到以一個旅7000人掩護5萬多人轉移,任務艱鉅,風險太大,凶多吉少,對皮定均說:“旅的幾位領導幹部,每人準備一套便裝,關鍵時刻可以換裝。 ”換裝意味著什麼,二人心知肚明。

6月24日,皮定均領受任務後,立即召開黨委常委會議,研究制定作戰方案。會上,皮定均要求全旅指戰員不惜一切代價,阻擊敵人,拖住敵人,誓死完成任務。當時,皮旅駐守中原軍區東面沙窩、白沙河、白雀園一線陣地。當晚,皮定均命令部隊向東、東南和東北方向佯裝作出積極行動的姿態,前沿部隊繼續加固工事,擺出禦敵陣勢;同時採用疑兵之計,抽出一批部隊,趁黑夜悄悄西移,第二天白天,則大搖大擺、川流不息地向東開進,造成大部隊向東集結突圍的陣勢,以迷惑吸引敵人。一直到25日夜,敵軍仍在東線加強戒備,嚴陣以待。

而在皮定均安排這一切的同時,中原軍區主力已從24日開始秘密集結,向西突圍。敵人的誤判為中原軍區主力轉移,兵不血刃地爭取到兩天寶貴的時間。

直到26日,敵人才發現我中原軍區主力正在向西移動,驚呼上當,方以數萬之眾,兵分三路,從東、南、北三面,向皮旅陣地發起猛攻,企圖突破皮旅防區,打通西追我軍的路線。皮定均臨危不亂,指揮部隊沉著應戰,抗擊著幾十倍於己的敵人。戰士們利用野戰工事節節抗擊,死死地黏住敵人。

下午,電報傳來,主力部隊已全部安全越過平漢線。皮定均成功地實施了誘敵計劃,完成了3天的阻擊任務。黃昏時分,皮定均命令部隊全線反擊,擊退當面之敵,然後迅速集結,再選擇方向安排自身突圍。

早在大部隊行動之前,中原軍區曾為皮旅突圍設計了三個去向:一是西追軍區主力,二是原地打游擊,三是向東突圍,到蘇皖解放區與華中部隊會師。皮定均以大局為重,毅然選擇了一條難度最大、風險最大的突圍方向——向東到蘇皖解放區。他深知,這條路線山高水險,有超過自己幾十倍的敵人和無數道封鎖線。但只有向東,和主力背道而馳,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敵人,減輕對主力的壓力。

26日晚,天下著大雨,皮定均利用雨幕的掩護,立即指揮部隊撤出陣地,向西北方向轉移,到事先計劃好的距白雀園幾十里路的劉家衝隱蔽集結。敵人緊追不捨。為了迷惑對方,皮旅向西追隨主力十多公里,之後悄然東返,在27日天亮之前進入劉家衝,鑽進黑松林隱蔽下來,躲過了敵人大隊人馬的追擊。

皮旅在黑松林裡蹲守了一天一夜。 28日凌晨,當國民黨軍原以為向西可以搜尋到皮旅的蹤跡時,皮旅幾千人馬突然從劉家衝殺出,以神奇的動作向東插到敵人後方。 29日拂曉,直插黃土崗、福田河之間的潢(川)麻(城)公路,越過鄂豫邊界的敵小界嶺封鎖線,於30日抵達河南省商城縣境內的小山村瓦西坪。在此,擊退敵兩個團的進攻,搶越豫皖邊之咽喉大牛山;7月1日攻佔豫鄂皖三省的交通要道松子關,進入大別山腹地,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

7月3日晚,部隊到達大別山中心地帶立煌縣(今安徽金寨縣)吳家店。吳家店及周邊地區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商南立夏節起義發生地,紅四方面軍誕生地,是皮定均旅長和方升普副旅長的家鄉,群眾基礎好;地處大別山腹地,地形隱蔽;正值雨季,經常山洪暴發,交通中斷,敵軍難以追擊。皮定均看到,經過幾天來的行軍打仗,指戰員們都很疲勞,帶的乾糧也已吃完,出發前準備的草鞋早已磨爛,於是決定,利用吳家店的有利條件休整3天,籌集糧草,查明敵情,再繼續東進。

經過幾天休整,部隊補充了糧草,體力有所恢復。當地群眾紛紛主動為戰士們縫補衣服、做軍鞋、做乾糧,完成了每人一雙布鞋、兩雙草鞋和5天干糧的準備工作。 7月7日,在綿綿細雨中,指戰員們告別鄉親,繼續向東挺進。7月9日,抵達安徽霍山縣大化坪。 10日,在青風嶺,與敵安徽挺進縱隊第二團遭遇。經兩小時激戰,成功佔領青風嶺,斃傷敵200餘人,俘敵19人,打開了前進的通道。

突破青風嶺的當晚,皮旅到達大別山東陲門戶磨子潭。根據情報,敵四十八軍已派出部隊趕來截擊,半夜可能到達磨子潭。四十八軍一部也已在附近地區構築工事,企圖阻擊我軍前進。皮定均當機立斷:趕在敵人到來之前,從磨子潭迅速東渡淠河,打破敵人的封鎖。當時正值雨季,河水暴漲,工兵排架浮橋渡河的計劃未能成功。皮定均決定徒涉過河。凌晨1時許,正當部隊陸續渡河之際,敵人佔據了磨子潭正面大山,並以密集火力掃射。河東警戒分隊與敵展開激戰,以全部火力壓制敵人,猛烈的槍炮聲震得地動山搖。一些身材高大的同志立即跳入河中,手挽著手結成人牆,讓戰友們攀住他們的身體橫渡淠河。最終,強渡淠河成功。

部隊全部渡河後,迅速向東南挺進,擺出了欲進攻安慶的戰略態勢。大約行進了二三十里,偵察員跑來報告:“敵四十八軍主力正從桐城向我迎頭奔來。 ”皮定均略加思索,立即傳令部隊來了個90度的大轉彎,向北疾進。7月12日襲佔了大別山東麓的毛坦廠,準備從這裡離開大別山,進入皖中平原。

皮旅在佔領毛坦廠後得到情報,國民黨軍正調集3個正規師和10多個保安團,在皖中平原佈置了幾道防線進行堵擊。旅黨委召開緊急會議,分析敵情。鑑於皖中平原交通便利,河流縱橫,城鎮林立,有利於敵人的機動聯絡而不利於我軍的隱蔽作戰,於是決定:以堅決、果敢、神速的行動,搶在敵人部署就緒之前,以連續5晝夜急行軍,橫跨皖中千里平原,到達蘇皖解放區。

13日晚,月光如洗。部隊如同一股鐵流,從大別山上奔湧而來,沿六安合肥公路向東疾馳,一路勢如破竹。 15日攻佔肥西的官亭鎮,16日繞過高劉集,進抵離淮南路不遠的吳山廟。18日夜,經長豐縣下塘集,勝利地跨過淮南鐵路,進入定遠地區池河鎮,將趕來堵擊的敵整編四十八師一三八旅遠遠地甩在後面。

7月19日,皮旅進抵津浦路西紅心鋪一帶。為了避開敵重兵攔截,決定繞向東南,於張八嶺以北、張老營車站以南的石門山附近衝過津浦路。 20日凌晨,二、三團和旅直屬機關以神速、秘密的動作順利通過鐵路。可天亮後,一團過路時,敵一列裝甲火車從滁縣趕來截擊,把一團切成兩段。與此同時,從明光、管店和滁縣出動的敵人,分5路從兩翼運動過來,形成鉗形攻勢。皮定均指揮部隊邊打邊進。經過近3小時激戰,將敵擊潰。當部隊行進至明光三界東北中嘉山附近時,與趕來迎接的淮南軍區嘉山支隊勝利會師。後被編入華中軍區第十三旅,開始了新的戰鬥歷程。

自中原突圍以來,皮定均領導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在完成掩護主力向西突圍任務後,與主力背道而馳,孤軍轉戰24晝夜,橫跨鄂豫皖三省,克服崇山峻嶺、暴雨洪水等艱難險阻,行程2000餘里,除掉隊、失散、傷亡2000餘人外,以三個團5000人的完整建制,勝利到達蘇皖解放區,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蹟。皮旅中原突圍,威震華夏,青史留名。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授銜時,皮定均按資歷,原報少將銜,毛澤東得知情況,有感於皮定均在中原突圍中的精彩表現,親自批示:皮有功,少晉中。

中原突圍看忠誠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以10個整編師、25個旅共30萬人,將我中原軍區部隊6萬人壓縮在以湖北省大悟縣宣化店為中心的縱橫不足百里的狹小地區。 26日開始大舉進攻,全面內戰爆發。我中原軍區部隊在司令員李先念、政委鄭位三和副司令員王震、王樹聲等的領導下,從國民黨重兵包圍中突圍而出,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堵截,成功地實現了偉大的戰略轉移。史稱“中原突圍”,被認定為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爆發的標誌。

此前,中共中央和毛澤東敏銳地預感到形勢嚴峻,急電中原局:“立即突圍,愈快愈好,不要有任何顧慮。生存第一,勝利第一”,要準備犧牲一部分兵力,抓緊時間,在敵實施總攻前迅速突圍。中原軍區立即實施突圍作戰計劃:主力分為南北兩路,司令員李先念、政治委員鄭位三、副司令員王震率中原局、中原軍區直屬隊和二縱隊主力為北路,副司令員王樹聲率除第一旅以外的一縱隊其餘部隊為南路。要求搶在國民黨軍向我發動總攻擊之前,於29日衝破國民黨重兵封鎖的平漢線,向西實行戰略轉移。第一縱隊第一旅向東行動,造成主力東進態勢,迷惑敵人,掩護主力向西突圍。待主力越過平漢路後,再自行安排突圍。

解放戰爭中原突圍皮定均立奇功名垂史冊

皮定均將軍

6月25日,擔任掩護任務的第一縱隊第一旅7000餘人,在旅長皮定均的指揮下,佯裝向東移動,同國民黨軍激烈交火。經過三天激戰,完成掩護任務後,轉而向南、向東疾進。

北路突圍部隊秘密離開宣化店,於29日晚,從國民黨軍防備薄弱的平漢鐵路柳林至李家寨地段突破封鎖線,向西北方向疾進;南路突圍部隊從光山出發,於7月1日,從廣水以南越過平漢鐵路西進。至此,中原軍區部隊主力已全部衝出國民黨軍之合擊圈。

中原軍區部隊這一突圍作戰,完全打亂了國民黨軍的圍攻部署。鄭州“綏靖”公署主任、總指揮劉峙急調4個整編師追堵北路軍,兩個整編師追擊南路軍,其餘各部就地轉入“清剿”。同時,西安的胡宗南集團以八個旅的兵力加強陝南防務,控制荊紫關要隘,堵塞解放軍入陝通道。中原軍區各突圍部隊加快行軍速度,一路斬關奪隘,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

北路軍於7月8日順利渡過豫陝邊界的唐河、白河、丹江,隨後分路前進:李先念、鄭位三率部分兵力於28日抵達陝南,創建了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王震率三五九旅進入陝甘寧解放區。

南路軍於7月11日從安居渡過府河,後搶渡襄河,進入武當山區,開闢了鄂西北遊擊根據地。

第一縱第一旅完成掩護主力轉移的任務後,從鄂東北,經皖西、皖中、皖東,7月下旬突破津浦鐵路,進入蘇皖解放區,被編為華中野戰軍第十三旅。

河南、江漢軍區部隊在掩護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後,分別轉至豫陝和鄂東等地區分散活動。

中原突圍,拉開了中國人民解放戰爭的序幕,中原軍區部隊英勇奮鬥,轉戰月餘,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的任務;同時,在極端困難條件之下,執行中央戰略意圖,堅持游擊戰爭,牽制了蔣介石正規軍三十個旅以上,“這些都極大地援助了和正在繼續援助著老解放區的作戰,並對今後長期戰爭起了極大的推進作用”(毛澤東語),體現了中原軍區部隊指戰員臨危不懼、不怕犧牲的大無畏英雄氣概和顧全大局、勇於擔當、甘於奉獻的革命精神。中原突圍的歷史功績永垂史冊。

參加過中原突圍的安徽開國將軍

●皮定均(1914-1976),安徽金寨人。原福州軍區司令員。中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旅長,率部擔負掩護主力向西突圍的任務,後艱苦轉戰鄂豫皖三省,到達蘇皖解放區。

●陳先瑞(1914-1996),安徽金寨人。原成都軍區政治委員。中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卜萬科(1910-1969),安徽金寨人。原河南省軍區信陽軍分區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三旅副旅長,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最終到達陝甘寧邊區。

●於俠(1915-2002),安徽金寨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潛艇學校校長。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三五九旅特務團副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最終隨王震到達陝北延安。

●方升普(1915-1981),安徽金寨人。原蘭州軍區空軍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一旅副旅長,率部擔負掩護主力向西突圍的任務,後艱苦轉戰鄂豫皖三省,到達蘇皖解放區。

●劉健挺(1909-1983),安徽霍山人。原福建省軍區第二政治委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南路軍突圍,最終到達武當山區,參與創建鄂西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齊勇(1915-1968),安徽六安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四十五團團長。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嚴家安(1917-2000),安徽金寨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偵察科長。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李書全(1917-1986),安徽六安人。原濟南軍區炮兵政治委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四十三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吳誠忠(1911-1968),安徽金寨人。原武漢軍區後勤部政治委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鄂東軍區獨立二旅旅長,率部擔負掩護主力突圍的任務,後留在原地堅持鬥爭。

●餘品軒(1906-1981)。安徽六安人。原河南省軍區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政治部主任,率部參加南路軍突圍,最終到達武當山區,參與創建鄂西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餘嗣貴(1913-2000),安徽金寨人。原武漢軍區後勤部副政治委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四十五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張忠(1912-1982),安徽六安人。原貴州省軍區司令員兼黨委書記。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二旅六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西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林彬(1916-1994),安徽金寨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副司令員。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二縱隊第十五旅四十團副團長兼參謀長。率部參加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豫陝邊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胡鵬飛(1915-2009),安徽金寨人。原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副參謀長。少將軍銜。中原突圍時,擔任中原軍區第一縱隊第三旅參謀長。率部參加南路軍突圍,參與創建鄂西北遊擊根據地的鬥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