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塵小土2

我們常在電視劇裡看到這樣的橋段,夜深人靜的巷子裡,一或兩個人手提著燈籠,邊走便敲打著梆子,長聲呼喊著當下的時間和注意事項,這就是打更。打更,是在夜晚為人們提供時間參照的一種職業,在鐘錶並不普及的古代,甚至是近現代一些欠發達的小村落裡,打更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古代社會,雖然並沒有像現在這麼精確的時間概念,但仍要參考時間來進行一天工作的規劃。在白天,人們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日晷等儀器來掌握時間,到了晚上,失去了日光的參考,掌握時間就變得十分困難。為了讓人們在夜間也能對時間有個大致的把握,打更的職業便應運而生了。

有些人會疑惑,日落而息,太陽落了不就應該睡覺嗎,打更報時又有什麼用呢?除了報時,每更得呼號也不相同,比如戌時一更的呼號為“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這個時候是人們要熄燈就寢的時刻,因此提醒大家注意防火;亥時二更的呼號為“關門關窗,防偷防盜”,這個時間段盜賊活動頻繁,喊兩嗓子告訴他們有人在巡邏,不要為非作歹;三更“平安無事”,四更“天寒地凍”,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催促大家起床。除了這些提醒作用以外,打更的更夫還肩負著第一時間發現險情併發起警報的責任,所以說,打更是為了讓大家的夜間能更好的休息,古時的社會治安與現如今不同,一聲聲更夫的吆喝,能讓人們心裡踏實許多。

那麼更夫是怎麼判斷時間的呢?我們可以猜想一下,除了太陽和鐘錶,我們還能用什麼方式計時呢?古人的智慧從來不輸我們,他們有自己的招法。有滴水法、流沙法、燃香法、觀星法等等,前幾種只要有傢伙事兒就能做到,只要定時去查看水漏沙漏的流量情況就能判斷時間,觀星法則技術含量高許多,一般情況下並不多用。

打更為古時人們的夜晚帶來了便利,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鐘錶電子產品的應用和普及,打更這一職業也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國家人文歷史

經常在古裝電視劇中看到這樣的場景:在月黑風高的夜晚,空中偶會傳來“咚!咚!咚!”的鳴鑼聲,緊接著聽到有人在吆喝:“關好門窗,小心火燭!”

是真的發生了什麼情況嗎?不,這只是更夫的例常工作而已。

為什麼古代有打更?因為那時候沒有鐘錶、手機等識別時間的工具,人們主要是靠太陽過日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白天尚且可以根據太陽的方向、高度來判斷時間,但是到了晚上漆黑一片,伸手不見五指的漫漫長夜就無從辨別了,所以出現了“打更”這種夜間報時方法。

由此便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俗稱就是打更的。千萬別看這些在晚上轉悠、敲著“咚咚咚”的更夫,這裡頭藏著不少學問呢,且聽我細細說來。

更夫出外打更要手提燈籠,手拿木板,有的還要拿一面小鑼。一般是兩個人搭檔,也有一個人的(編制情況由各地政府根據自己的情況而定),他們邊走邊敲邊喊,工作從入夜開始的一更打到五更。

打更並不是隨更夫所欲的,要有規律、有節奏才能為人們所用,所以需要更夫有高度的責任心去打響“咚咚咚”,打更的具體操作如下:

戌時一更(即19點-21點),也稱落更。更夫高喊:“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亥時二更(即21點-23點),更夫高喊:“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打時一下又一下,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子時三更(即23點-1點),更夫高喊:“平安無事。” 打時要一慢兩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丑時四更(即1點-3點),更夫高喊:“天寒地凍。” 打時要一慢三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咚——咚!咚!咚”

寅時五更(即3點-5點),更夫高喊:“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打時一慢四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總的來說,打更的時候是由慢到快,每更連打三次便收更結束。五更過後,早睡的人們就準備起床,開始晨練、做家務了,這時候更夫也可以下班休息了。

從表面上看,這些更夫的工作很簡單,只不過是熬熬夜敲幾下、喊幾聲而已。

事實上他們十分辛苦,要與人體的生物鐘對抗,晚上要保持清醒,認真地守著滴漏或燃香等計時工具,才能掌握準確的時間,稍有大意就會出現打錯更的失誤。

同時他們還要負責防火、防盜、防突發情況的發生,並要在發生意外時採取緊急措施。

再來說說打更的人判斷時間的方法,最常用的工具叫“銅殼滴漏”,它是靠銅壺裡的水,一滴一滴往下漏來計算時間的長短的。還有日晷、滴漏、沙漏、燃香、雞鳴、夜觀星象等等,這些資料網上可查,我在這就不一一詳述了。

解放後,隨著時代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鐘錶的普及越來越廣泛,人們對時間的要求更高更精準,而打更自然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打更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當時那種空曠而深遠的“咚咚”聲,還會鳴響在歷史的深處。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

古代缺乏有效的計時工具,白天可以依據傳統經驗或者使用日晷等儀器計時。到了晚上,由於沒有了日光,計量時間就變的比較困難,這個時候

打更職業就應運而生了。

一、打更人是怎麼計量時間的呢?

古代人的智慧絲毫不輸於現代,他們可以藉助外物如燃香、滴水、流沙等方法計量時間。除了藉助於外物,還有一些很有技術含量的方法如依靠天上的星辰,這個不是一般人能夠掌握的。

由此可見,打更也是一門技術活。

二、打更的口號和時刻

打更是有口號的。電視劇裡最常聽到的便是那句熟悉的“天乾物燥,小心火燭”。除了這個之外,其實還有一些如關門關窗,防偷防盜等。大抵就是提醒人們注意一些安全,防止隱患等等。但口號也不是亂喊的,一般是到了具體的時刻才會喊。

一更(19點-21點)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二更(21點-23點)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三更(23點-1點) 平安無事

四更(1點-3點) 天寒地凍

五更(3點-5點)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三、打更的人員組成

民間的打更,一般是兩人一組。待更鼓過後,其中一人執鑼,另一人手拿梆子,按一定的節奏敲打,走過各個街道,各個巷口。除了給人們通報時間以外,還兼有巡邏和保安職責。不管天氣如何,打更人常年如一日的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但是收入卻很少。而且一旦遇到險情,打更人自然是首當其衝,危險係數很高。


到了現代,隨著科技的進步,鐘錶等儀器的發明,人們早已不需要人工的報時。打更這個職業也慢慢的退出了自己的舞臺。但在一些偏遠的村落,夜裡還是偶爾能夠聽到打更的聲音,“天干地燥,小心火燭”。小時候聽到這句,心裡總是莫名的踏實,不由自主的便進入了夢鄉~


奇點歷史

古代沒有鐘錶,無法精確掌握時間。在白天的時候,還能通過觀察太陽高低,確認大致的時間。但到了夜裡,這個事兒就很頭疼了。對於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倒無所謂,反正天黑就關門上床玩老婆,天亮就起床下地幹活。但對於另一些需要夜間工作的人,比如讀書人,官員或者手工業者,掌握時間就比較重要了。

當然,古人已經發明出了一些計時工具,比如用點香計時,比如沙漏,或者夜觀星象等。但這些要麼需要較強的專業知識,要麼設備安排和維護比較麻煩,不可能人人用得起。

因此,採用打更這種模式,每隔一定的時間,通過更夫敲鑼和喊話,讓還沒睡覺的人知道現在大致幾點了。

至於打更的人怎麼掌握時間,那就好辦了。就是咱們前面說的這些計時工具,比如更香,點燃一支是一個時辰或半個時辰,時辰到了再點一支,很容易掌握現在多少時間。負責定時的人觀測到時刻變化,告訴更夫,再由更夫敲鑼告訴所有人。這樣,一個地區只需要維護一套計時設備,通過打更實現時間共享,這也算古代科技不發達時候的一種信息廣播平臺。


巴山夜雨涮鍋

古代晚上為什麼要打更?

主要還是古代老百姓沒有鐘錶等計時工具,白天的時候還可以根據太陽知道個大概,但是一到了夜裡,就無法知道時間了,因此,古人就想出了打更這種人工報時的方式。

史論縱橫小的時候也下地幹過活,當時並沒有鐘錶,到時候了我叔瞅一眼太陽看一下影子基本就確定時間了,古代大概也是這個樣子,一般農民別說時間,就是二十四節氣都知道。

到了晚上古人也發明了相應的計時工具,比如沙漏、點香的方式,古代有一炷香的時間,其實就是用香來計時。

但是,並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用起了,而且古代對時間的需求也並不是特別重要,因此,通過縣衙僱傭更夫的方式來給廣大人民提供公共報時的服務。

古代晚上如何打更?

其實打更有很多說到的,一更怎麼打,二更、三更怎麼打都有說到,打更要清脆響亮,還有節奏感。

一般晚上七點的時候打第一次更,九點打二更,十一點打三更,因此有半夜三更的說法,現在我們經常說的“更新”中的“更”字估計也和這有關係。

打更不單單是報時,還有防火防盜的作用

另外,經常看到影視劇中打更的還會說: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其實是在提醒大家防火和防盜,古代時候的社會治安很不好,經常有土匪和強盜出沒,當人們幹了一天的活,在晚上黑燈把火的情況下,更容易做案,而打更的出現,其實也是一種巡邏,一旦看到有不法行為,立馬上報官府。

在《水滸傳》中赤發鬼劉唐在寺廟中居住就是打更的看他像歹人,就上報官府了,表現了古代社會的打更者的確承擔著一些社會職能。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古代女人不方便出門,如果家裡發生病情,就得等更夫來了去找大夫。

可以說,更夫是古代黑夜的明燈,是古代的110,119,120的集大成者。

當然,在古代更夫是一個很受尊重的職業,你想一想,膽子小的人,也不敢晚上單獨去打更啊!


史論縱橫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幾次都是幾更天。一更天估計是夜裡八點到夜裡十點,二更天估計是夜裡十點到夜裡十二點,三更半夜估計十二點左右到凌晨兩點。四更天是凌晨兩點到四點。

衙役派巡防隊員和打更的一塊有夜班的,一來是報時間,一個是防土匪,還有一個喊郎中。

在古時候,沒有警察110,打更的受縣衙僱的。每天夜裡打更,相當於現在的巡防隊員。夜裡要是遭遇土匪,看見跑回衙門報信。衙役們可以抓土匪,有賞。

在古時候,不光有土匪還有小偷。小偷穿的夜行衣,小偷怕喊。打更的代理警察的角色,相當於代理警察。


長城2017

看了幾個答案,基本沒說到點上。為什麼要打更?不簡單的只是報時,官府安排人打更,所負責的任務還不少內。報時只是這些更夫任務中的一項而已。

打更報時的同時還要巡夜,維持治安,古代絕大部分時段裡是實行宵禁的,到了規定的時間,就不允許出門上街了。更夫會聯合巡夜的對違反宵禁的人進行監察和管理的。另外,更夫走街串巷,還負責防火防盜的事情,有更夫巡夜,會對小偷有震懾作用,小偷就不能為所欲為了。古人取暖照明都用火,房子有多為木質結構,容易發生火災,有更夫巡夜,哪裡有了火情也會及時發現。

有更夫的巡夜,大家晚上睡覺才踏實,否則還得防賊防火的睡不踏實。所以有時候巡夜的也會喊幾嗓子,有時會喊【平安無事】或者【天乾物燥,小心火燭】等提示性內容。

古代沒有鐘錶的時候,自己很難製備計時工具,更夫的報時就可以使百姓合理安排休息和起床的時間。

此外在更早的年代裡,人們還認為巡夜的燈籠火燭和銅鑼還有驅鬼的作用,有打更的人巡夜,邪門歪歲的東西也會躲開。所以古代很重視打更,因為除了報時,還有保障一方安寧的作用。


山野論史

你好,看時候呀,【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0: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情錢人

“打更”,在古代本人認為不單純是為了報時,更主要的是應該為了防火、防盜、防入侵、報平安一項功能。時間的判斷應該更多的是採取觀天象和日常經驗的積累。


a海川行

古代人們把每天24小時分成12個階段,即十二時辰,它們分別是: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23:00-1:00);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1:00-3:00);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3:00-5:00);

【卯時】日出或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5:00-7:00);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7:00-9:00)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9:00-11:00);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00-13:00);

【未時】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13:00-15:00);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15:00-17:00);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17:00-19:00);

【戌時】黃昏,太陽落去,天色慾黑而未黑之時。(19:00-21:00);

【亥時】人定,“人定”的意思是夜深之後,人們不再活動、安歇睡眠的時候。(21:00-23:00)

為了讓普通老百姓掌握這些時辰特別是掌握夜間的時辰,就有了巡夜的職業——更夫(俗稱打更的),所以打更實際上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在古代,沒有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更夫這個職業甚至遍及農村城鎮。古人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平靜生活。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描述,有些聽慣了打更聲音的突然聽不見打更報時都覺得心裡不踏實,甚至是一種恐怖、肅殺不詳的氣氛,讓人睡不著覺。

打更的歷史源遠流長,最早起源於原始的巫術,主要起驅鬼的作用,那時只有受人尊敬的巫師才有資格。《紅樓夢》就有這樣一段描寫“便都說妖怪爬過牆吸精而死。於是老太太著急的了不得,替另派了好些人將寶玉的住房圍住,巡邏打更……”

打更的人判斷時間依靠的是古代的一些原始的計時儀器,(1)滴漏(也叫銅壺滴漏):滴水計的原理,是在某一條件下,每個滴落水珠的大小及其形成的時間相等。水從高處的容器裡依次滴下來,滴到低處的有浮標的容器裡,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低處容器裡的水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轉換成了有形的尺寸。銅壺漏滴中的最底層容器裡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因此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

(2)沙漏:沙漏的計時原理與滴水的滴漏差不多,就是把水換成了沙,利用流沙從一個容器滴漏到另一個容器的數量來計量時間.古代人設計的改進型“五輪沙漏”通過流沙從漏斗形的沙池流到初輪邊上的沙鬥裡,以此來驅動初輪,從而帶動各級機械齒輪的依次旋轉.最後一級齒輪帶動在水平面上旋轉的中輪,中輪的軸心上有一根指針,指針則在一個有刻線的儀器圓盤上轉動,以此來顯示時刻,這種古老的顯示方法幾乎與現代時鐘的結構完全相同.

(3)燃香:古典小說上常常寫道:“一炷香的功夫”,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古人就是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古人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學家郭守敬還曾製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

歡迎交流,敬請關注“山色歸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