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心理疾病是“權宜之病”?

手機用戶96183235485

過去我們經常聽到“權宜之計”這個詞,也就是說在特別的時期我們沒有辦法平衡一些外部的和內部的心理關係、事情的發展,所以我們會做出一些行為,使這個外部的事情或者關係不繼續惡化而做出的一些積極的行為,就叫“權宜之計”。現在我們把“權宜之計”這個詞改了一個字叫“權宜之病”。我們來看看什麼是權宜之病。

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動機。每一個人所做的任何一個行為都是由它的動機決定的。比如說我們的吃到肚子裡的食物消化完了,肚子就會傳遞信號給我們的大腦,告訴大腦說餓了,需要及時補充能量,這就是內部的動機。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者是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行動的內在心理過程和內驅力。這是理論層面上對動機的解釋,念起來很複雜。簡單來說,動機就是你想要做一件事情背後的原因,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你才會去幹某件事。

學心理學和沒學心理學的人區別就在於,學心理學的人是從動機、行為和需要三者之間的關係互動這樣一個視角去看待一個人,從動機的角度去看他的行為;

沒學過心理學的人,他只是從道德層面看待一個人,他是個壞人,還是個好人。

比如說某人看到一個人偷別人的東西了,如果學了心理學,他就會琢磨那個偷別人東西的人是出於什麼動機呢?他不缺錢,他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呢?沒學心理學的人就會說,他不缺錢偷別的東西,這個人天生是個壞蛋,就歸為他天生的道德上有問題,那就很麻煩。所以很多時候就不客觀了。

學了心理學的我們可能還會進一步思考:他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偷別人的東西讓別人抓住了,還挨一頓打,這不是犯賤嗎?難道他偷別人的東西是為了引起別人的注意?可能在現實當中沒有人與他溝通,沒有人理他吧。如果他是個小學生的話,那就是他的媽媽爸爸媽媽不理他,不關心他,他只好做一些行為引起他爸爸媽媽的關心,或者獲得交流的機會,於是即使是不好的做法他都選擇去做。所以不難看出他偷東西的行為背後的動機就是情感鏈接的需要。那他可以直接表達呀,或許是因為以前他表達過但是沒有用啊……

所以深入想想,我們不能只從道德的角度去看待一個人或一件事了。比如小孩子總做小動作,或者老是生病,父母不理解,我家孩子怎麼那麼不懂事呢?其實我們向小孩兒一打聽,他們的秘密、小心思就洩露了。我們在給那些沒有被疼愛的小孩做輔導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說“我不想好了,我想一直病下去。因為我生病的時候他們對我太好了。”所以,他令自己生病背後是什麼動機呢?就是某一些需要沒有得到滿足。

這樣看來,任何行為背後都是有動機的,用動機和行為的關係去看待,那麼你就能更加理解,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了。站在這個角度,我們怎樣才能改變一個人不良的行為呢?不想他去偷東西了,我們就要在最源頭,他需求的那個部分滿足他。

人有生理性的、社會性的、心理性的各種各樣的需求。我不僅需要填飽肚子,需要有社會交往;我也需要被人尊重,需要有價值;我還需要安全感等等,這些需要有一個不被滿足,他就會處於失衡的狀態,這就好比我們被餓著的狀態。餓著的時候,你就會缺糖,缺糖你就會發暈,所以身體就會想辦法去調整這個狀態。比如說缺糖的他就發暈,當你暈過的時候,你又不補充糖,暈過之後他就不暈了。為什麼?因為他身體內部自己調整了,但他的這種調整是要付出代價的,什麼代價呢?他要得病,以後你就感覺不到缺糖了,也不會發暈了,但是你的身體已經病了,你不知道你得了糖尿病了,你不知道你得了冠心病了,你不知道你已經得了高血壓了。最早他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他會提醒你的。但是提醒之後,你沒有給他需求的滿足,他就自己去滿足,說白了,他自己滿足的方法就是挖東牆補西牆,用破壞性的方式滿足平衡,就是沒有上策,沒有中策,他只能用下策,用下三濫的對策來對待了,因為他有一種本能要保持平衡,這樣他的需求得到平衡。這就好比她的老公一直不和他的老婆過性生活,老婆又有性生活的需要,所以就找了隔壁老王,就是這個道理。

小孩是這樣,身體是這樣,關係也是這樣,所有的一切都是需求得不到滿足,就會去平衡,於是就有動機,動機越強烈行為就做出來了。於是就出現了好的行為和不好的行為,不好的行為就是病態的行為,病態的行為就是“症”。所以我們才會說,所有的心理疾病都是權宜之病,不得已而做出來的一種行為,這種行為是為了滿足動機的需要。我們如果只是打壓他這種行為有沒有用呢?沒有用!如果他是偷東西,我們打他,罰他,後來他還偷。那些性變態的人,總偷女人的胸罩、內褲,公安把他抓住了揍他一頓,鎖了他一頓,罰他的款,回來之後他還幹,為什麼呢?是因為他的動機沒有改變,他需求動機的模式沒有改變,他長期用這種方式去滿足他的需求。

有的小孩兒總是撒謊,他一撒謊我們就揍他,打他,說他,批評他,有沒有用啊?沒有用,為什麼呢?因為我沒有從他撒謊背後的動機,背後的需求來去看問題,來去滿足他。比如說小孩子生病,我們總是覺得,生病了以後怎麼樣的煩,去羅嗦,我們囉嗦的越多,這個小孩子就越滿足。為什麼?你囉嗦的多我聽的舒服,我不生病你都不見我的面,我生病了,終於可以看到你,所以就是這樣。

那麼這樣來看的話,抑鬱症也是權宜之病,焦慮症也是權宜之病,歇斯底里也是權宜之病,什麼心理疾病都是權宜之病,身體的生理的都是一樣的。這樣子來看的話,我們就不會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在表面那個地方做工作了。這是我講動機和需要的一部分。

我還要講第二部分給大家,大家想,剛才講了這一套程序都是我們人類自己進化出來的本能,已經形成了一套模式了,不用別人教我們了,不用學習的,不學習他都會的,我只要沒得到滿足,我的動機就會自動做出行為來,自動的,不用你教的,不用你說,如果你媽媽不疼你,你就要生病,如果你沒得到滿足,你的糖沒有補充上來,你就會得糖尿病,高血壓,你不用教他的,他自己都會完成的,這是本能,是我們進化以來的一套系統,我們利用這個東西在管理當中去運用的時候。

大家請注意,組織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心理學,你管一群員工的時候,你就提升他的需求,提升他的動機水平,所以你會看到許多的團隊組織要開會,開會就是為了激勵,畫餡餅,談理想,並且馬上把這個月掙錢最多的那個人請上來讓他們講話,從而起帶頭作用,做這些事情的是幹什麼呢?是為了提高他的需求,提高他的需求動機的。提高他的需求動機,他又沒有滿足,他就失衡了,他的需求是不平衡了?就像是我想要1萬塊錢,可是我的口袋裡只有500塊,我是不是失衡了?很想要但是我又沒有,這個時候就失衡了,你是不是就很想去掙這些錢。所以,所有的激發人,激勵人,在管理上,在工作效率上,在學習動機上,都是在做這個工作,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本能這一套系統的基礎上用外力的方法,目的是激勵你,使你的需求增高,動機增高,增高之後你達不到,你就想辦法去做,然後她就告訴你用什麼方法去做,這就是管理者、領導者;他告訴你去做,你就很努力的去做,於是管理者就達到了一個績效的提升,這就是管理心理學,這就是組織行為心理學。許多老闆都是這樣做的,不過他不知道自己用的是組織管理心理學、組織行為學的模式,只不過你沒有去細細的推敲過。

這樣來看,所有的病都是沒有得到正確的滿足,得抑鬱症的人是暫時的權宜之病,因為他們需要愛,需要價值的體現,他們需要陽光,他們需要希望,但是現在還沒有辦法去實現這一切,但是他們又想實現,怎麼辦?先以一種病態的方式去實現吧,我們一定要換掉他們的病態,我們要找到一種好的方法,跟他說你不要在那裡躺著了,跟我一起去幹事情吧,於是他就去跟你幹事情,在幹事情的過程當中他找到了感覺,那他的病就好了。所以要用積極心理行為去解決所有的心理疾病,而不是去分析,不是去批評,不是去強化,而不是用另一種病態的方式去代替現在的病態方式。

我們在一生當中,平衡了就沒有意思,失衡了,我們就去滿足,使他重新平衡,然後,我們再失衡再滿足,再失衡再平衡再滿足,就這麼一輩子,誰逃脫了呢?你現在賺到錢了你滿足了,你覺得自己過的很不錯,很成功,讓你在那裡閒著,一兩年之後你就會覺著沒有意思,開始要想事情,想一件事情,並且讓它去實現,這個時候動機需要就上來了,你就馬上要幹一番事業,又開始失衡了,於是你就會想辦法去行為,去工作,去幹,然後你做到了,你就平衡了。和“你餓了去吃飯,吃完飯又餓,餓了再去吃飯”沒有什麼區別啊!

所謂的心理疾病就是在“餓了去吃,吃了再餓”的過程當中,滿足了,不滿足,再滿足,不滿足,再有目標,再去滿足,中間滿足不到就病了。他用一種暫時的方式去滿足到,因為滿足不到他會很難受,所以他要用一種方式,就是我自己賺不到錢我去偷,偷就是病,賺不到錢我就告訴他,不要去偷了,我給你一種更好的方法去賺,還可以被人家擁戴,被人家鼓掌,他就會說那我就不偷了,他就會改邪歸正的,一樣的可以把心理疾病治好的。

從這個理論上來講,一切的心理疾病都是可以治好的。這樣看來,解決心理疾病就不那麼難了,就沒有那麼複雜了。心裡有事情,不表達那就是病,所以我們要善於表達,做一個會思考,懂得分享的人。




韋志中,民盟盟員,中國心理學會會員,二級心理諮詢師,心理督導師。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教育工作18年,出版心理學著作17本,發表論文60多篇。中國環保大學、廣州大學、武漢大學等多所高校客座教授、特邀研究員等。曾先後被人民日報、南風窗等上百家媒體採訪報道。現擔任廣州市心絲帶心理志願者協會會長、韋志中心理學網絡學校校長等職務,其創辦的心理學網校有2萬多學員。


一葦渡心

有答主說西醫不認為心理障礙屬於疾病、因為沒有病毒就不是病。真的。不瞭解就不要亂說。

心理諮詢、或者其他從業人員,不把精神問題視為疾病,也不把有相應問題的人稱為患者(而叫來訪者)。

第一,是出於科學的嚴謹性,很多精神障礙的病因沒有查清楚,所以不能說是疾病。第二,是為了鼓勵來訪者、給來訪者信心。第三,同一類的心理障礙,有不同的程度,很多來訪者的表現達不到疾病的標準。




回到原題。權宜之病的說法是片面的、也是準確的,關鍵看大家如何理解。陶先生習慣把有心理問題的來訪者,稱為“難以改變”、或“不合時宜”的來訪者。

請大家想一下。其實各種類型的障礙行為在普通人身上都會出現,真的、都會出現。比如恐懼、憤怒、攻擊、迴避,在相應的環境下、正常人就會表現出與環境對應的情感。但是對於心理障礙者來說,他們用一種情緒面對所有的情況和問題。

比如恐懼行為,正常人看見毒蛇、恐怖分子,就會有感到恐懼、會有應激反應(心跳加速等)。但是對於恐懼症患者,除了面對恐怖分子會感到恐懼之外,看到麵包也會恐懼、看到蘋果也會恐懼。

再比如自戀。正常人在確定某些特殊成就之後,就會有一種自我肯定感、也會覺得“其他人不如我”。比如拿了班級第一,就會覺得自己了不起、覺得其他同學不如自己。

但是對於自戀者,他們可以沒有任何現實依據的(沒有什麼成就)、在生活中的所有時間裡,誇耀自己、貶低別人。

心理障礙者,就是難以改變的人。受限於生理原因、或者生活經歷的影響,他們只能用一種感情、方法,去面對、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



用專業的語言來說,這就是性格盔甲。

顧名思義。

第一,盔甲不靈活,它難以活動、它很刻板。心理障礙者有一種極端刻板的生活方式、思想態度,也就是他們表現出來的“病態”行為。(比如面對所有、或特定事物的恐懼,比如任何時間內都存在的自戀表現)

第二,盔甲可以保護自己。在所有心理障礙者的生命歷程中,他們肯定因為現在的病態行為、獲得了一些好處。他們被“心理疾病”保護了。

比如對於社交恐懼症的患者,雖然他們現在很痛苦,但是在之前的某些時刻裡,對社交的恐懼使得他們不用參加社交活動、進而回避了被他人評價的痛苦。

第三,盔甲是個殼子,它把人罩了進去。大家往往只看那個殼子,卻忽視了人的內在。

其實每一種病態行為的內心深處,都有不為人知的心理活動。

這也是陶先生悟空問答名字的來源。希望大家不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其三、其四。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有所幫助。


其二心理陶實覺

自心有病自心知,

心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也靜,

心裡常使病生時。

古人之語一針見血。心病者,自作自受也。心病一是掂念想不開,放不下所致。二是後悔,擔驚害怕所致。三是愧(虧)欠所致。

想不開放不下者,多為男女之情使然也,一見鍾情,思念至深,難於近身入懷者,總放不下單想思,飲食不香,茶水難進,徹夜難眠,長吁短嘆,輕者成疾,重者入髓。若不自省,假病成真,尚難愈也。後悔,擔驚受怕所致者。多為錯事壓心,說了不該說的話,做了不該做的,有揹人情,人倫,道德,社會公德及違法的事,沒落網或現形之前,總擔心別人知道或繩之以法。害怕,驚恐,不安,怵極,自然傷及心膽。心病累成身病。若不極早清醒認罪,回頭是岸,必傷及身心也,三是愧(虧)欠所致。此乃有傷人情,做了有對不起同事,領導,朋友,戀人,莊鄰或生意場上,或路人中間的不雅之事,有背情理,義氣,虧心,謀材,損人等公德公理公義的無良心之事。做過無力無法彌補而感到良心欠缺而天理難容,是以心有不安,後悔不及或感傷天害理人間難容,是成心疾,有所彌補尚感輕鬆,無力挽回,終生難安。是以愧成心病也。

縱觀種種,心病皆自作也。總之為人不可處心積濾,還是以善待人為好,要掂的起,放的下,心要平,肚要大,公平處事,正直做人,則一切心病皆可滅也。古人云:見酒不醉最清高,見色不迷稱英豪,義外之財不可取,忍忍咽嚥氣孤消。

謝謝。


福自福地來wjf

  權宜,在中國古文中指的是因事而變通辦法。

  為何要說心理疾病是“權宜之病”,其實也是指的是思想心理上的變通。

  思想心理上不懂得變通的人,就容易鑽牛角尖,偏執,越陷越深直到出現心理問題。

  思想心理上懂得變通的人,即便遇到再大的事情,他們也能夠通過變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想要解決心理問題,就是要讓思想心理得到變通。


微風落梅翼輕航

把心理疾病說成是“權宜之病”其實就是過去坎坎坷坷總見不到希望在心理集結的陰影,是不知自已錯在那裡,是沒有有按規則橫衝直撞總撞南牆的心理創傷,於是在心裡看什麼事情都是不可愉越的高牆,是在特定環境中丟失了自我精神屹立從此而不能自拔的心理障礙,它和抑鬱是同病相連。人生不是什麼事都一凡風順,都是在失敗中總結爬起來在繼續前進,輝煌的成就都是經過飽經蒼桑而使得發楊光大。


鳳林益生274066191

看了張一山演的《七個我》,裡面的男主就是因為童年遭受了傷害而逐漸產生了很多心理疾病。小時候目睹父親家暴,因此產生了一個暴力人格,來保護自己;覺得自己缺乏童年的溫暖,因此產生了一個小孩子的人格,讓自己快樂一點;心裡的抑鬱無法驅散,因此產生了一個憂鬱人格,來疏散心中的不快。

心理疾病是“權宜之病”,是人與自己“權宜”來治癒自己的方法。覺得自己不開心了,就有了一些發洩情緒的方法來治癒自己,就像《七個我》中多重人格的男主角。

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沒有那麼嚴重的心理疾病,只是生活不順會心裡不悅,有些輕微抑鬱或者煩躁,這些抑鬱和煩躁正是我們與自己“權宜”的方法。輕微的心理疾病可以通過多結交朋友,做讓自己開心的事得到緩解。但是如果已經很嚴重的話,還希望儘快就醫,只有得到醫生的幫助,才能重回這個世界。


啃鴨架子

其實,按照中醫的理論,

心理病,也意味著臟腑經絡的疾病,

比如,神經病,癲狂,往往是肝氣不舒,

而心情煩躁,往往是心包經不通,

當然,現在的西醫,只要檢查不出來病毒,沒有看到腫瘤病變,

就是難受得要死,也不認為是病,

最多就是亞健康。

對於心理的疾病,西醫更理解為:不是病。


隱士申子源

首先,

“權宜”本來是指事而變通辦法。

那“權宜之病”,就是指因為心理狀態的變化而波動的疾病。

心理患者的情緒心理波動自然是極大的,那這種不穩定有異於常人的情緒波動,就是通常人們說的心理疾病。(除去自閉症,這個是沒有太多情緒波動的)


一顆老乾媽981

把心理疾病說成“權宜之病”,只不過是一個不是很恰當的比喻。意思是:心理疾病患者,都會事事處處感覺不如別人,過度的自卑,這種“超低自尊”使得他們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權宜,渴望獲得應有的自尊。



其實何止是心理疾病的人,我們每個人誰不是在渴望維護自己的尊嚴,渴望被眾人尊重?至於“權宜疾病”之說,只是形容心理疾病的人,有些牽強附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