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自卑毀人一生

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一般來說,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享受孤單。


盧梭說過:社交場中的閒逸是令人厭惡的,因為它是被迫的;孤獨生活中的閒逸是愉快的,因為它是自由的、出於自願的。



獨處有很多好處,可以避開社會交往的束縛和煩憂,自由自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靜觀自我,和自己的內心進行對話。


所以,即使是那些性格外向、喜歡熱鬧的人,都會有那麼一些時候,想自己獨自待著,不想與任何人聯繫,享受孤單。


那些性格內向,天生喜靜的人更加是如此。


性格內向不等同於有社交焦慮/恐懼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心更平和和充實,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與他人聯繫是他們的自主選擇。


有時候,孤單也是可以令人享受的,正如美國的馬克斯威爾·馬爾茲所說: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決不會感到孤獨。


二,避免受傷。


張德芬說過:不願麻煩別人的背後,都有顆敏感善良的心。



有些人而且天性多愁善感,且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除了害怕自己的主動聯繫會得到冷漠回應外,還會害怕自己提出的要求(陪伴或傾訴),會給別人添加麻煩。


他人的回應可能只是稍微慢一些,或口氣略微平淡一些,都會被TA誤解為冷淡,都會勾起TA不受歡迎、不被愛的感受,所以情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以免“受傷”。


TA在聯繫他人之前,會糾結很久,會先設身處地替對方考慮一番:也許別人正在工作、正在用餐、正在休息,或正在開車……,最終,還是放棄主動聯繫別人。


三,珍惜時間。


有些人每天忙忙碌碌,用很多事情填滿了自己的業餘時間,比如運動,閱讀,寫作,養花,上各種課程……本應該很少感到孤單,但人有時難免有感到壓力過大、焦慮、失意之時,需要找人傾訴,想主動聯繫別人,卻又擔心與人溝通會浪費本該用來學習或工作的時間,所以情願選擇孤單,也不去聯繫別人。



又或者,拿起電話卻不知道打給誰,找不到一個有共同語言,或可以傾訴的人,所以只能獨自承受孤單。不過,這類人的孤單感並不會持續太久,只要投入TA所感興趣的事情,孤單感就會馬上消失。


人在獨處的時候難免感到孤獨,但孤獨並非壞事,正如歌德所說:人可以在社會中學習,然而,靈感卻只有在孤獨的時候,才會湧現出來。



有書共讀

職場火鍋先送你一句話: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這是大詩人泰戈爾的名詩,如此雋永,說明了什麼?說明寧願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在這個世界,其實很多。這句詩歌,本身也說明了一切,孤單有時候是一種享受,為什麼非要讓別人來打破這麼寧靜呢?

從心理學上分析,這是一種內向性格和被動心態,往深層次分析,可能是社交自卑、恐懼被拒絕等心理問題。其實,還有一些人,天生就喜歡一個人安靜的時光。

職場火鍋和愛人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職場火鍋就是寧願自己孤單也不主動聯繫別人,而職場火鍋的愛人火鍋嫂就相反,她會主動呼朋引伴。久而久之,同學朋友,包括家人,什麼事都找火鍋嫂。但我火鍋哥,並不冷漠的,有朋自遠方來,我很熱情很大方。

但讓我火鍋哥主動去聯繫別人,實事求是地講,有想法但很少有行動。這就是性格特點吧,主要還是照顧別人的感受,把別人的感受放在自己的感受之上。比如,我到外地出差,本來可以找同學,但總是考慮同學的感受,是不是打破了別人的時間安排,人家是不是不願意見我,萬一我提出來了別人找藉口不見呢,等等,與其顧慮這些,乾脆就不主動聯繫了。

但火鍋嫂就不一樣,如果去哪裡出差,就會在同學群裡咋呼,我要去某某城市,哪位同學冒個泡。同學願意接待就見面,不冒泡也不在乎。

所以,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性格,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處事的方式,無所謂好壞,自己舒服就可以了,也不要刻意改變什麼。但這是自己對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工作中,需要主動聯繫別人,比如,聯繫客戶,聯繫同事,這個與生活交往方式不同,還是要主動聯繫的(職場火鍋在工作中,該主動聯繫必然主動聯繫)。

我是職場火鍋,一位行走職場二十年的人力資源總監,作家,全國語文課文的作者。目前,已經回答近一千個原創獨家的問題,對你提職加薪有幫助,請關注職場火鍋,每天都有精彩的回答,期待與你互動和交流。

職場火鍋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

我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處於被動狀態,等著別人主動聯繫,主動示好。抱著這樣的心態,如果對方是喜歡我願意跟我聊天的,那他一定會主動和我說話主動聯繫我,要不然就是招人煩。他們總是在聚會聊天中跟別人保持著距離,安靜地傾聽卻一言不發,不曾加入別人的熱鬧,擔心加入之後別人不愛聽自己說話,破壞氛圍,招別人討厭。雖然很想在他們的聊天中插上幾句,卻總是沒有勇氣抓住機會……

網友論點:

1、感覺很忙。每天都是忙著工作、學習,閒的時間只是想著自己看看電視,玩玩遊戲,感覺交流很浪費時間。不想增添煩惱。只想安靜地過你自己的生活,不想了解別人的生活,彼此互不影響。不想了解別人來增添自己的煩惱。

2、害怕失望。很多時候是害怕自己的一腔熱情被別人澆了冷水,太過於敏感,以為別人不愛搭理自己,很害怕有這樣的情況出現,所以寧願自己不聯繫,也不願意自己失望。所以從不主動去聯繫別人,屬於那種,你找我我就跟你聊。你不找我我也不會找你的狀態。

3、我有需要的時候則會主動聯繫別人,在沒有利益的驅使下是拒絕的。因為平時本人覺得沒什麼必要則不要主動聯繫別人,一聯繫別人要想想怎樣與人聊天才能得知對方的心理想法其信息是否對我有價值等等,但對方作為一個普通人我都沒有必要去了解他,那樣做只做浪費我寶貴的精力!

4、每個人本身就是孤獨的,之所以社交,除了排遣孤單,就是信息利益交換。人越成熟,交朋友就更傾向於互相利用,挖掘人脈分享資源!所以朋友與朋友之間如果你沒有別人所需求得資源,不能實現價值共享和利益互換,那麼等同於你對於別人沒有用處,那麼別人就不會在一個沒有價值得人身上浪費時間!即便參加了社交活動,對於沒有資源價值可共享互換得你,只能做坐冷板凳!都說人走茶涼,很多情況是:人還沒走,茶就涼了!當你看透了人情冷暖,各取所需得社會友情,自然就越來越喜歡孤單!享受孤單!

5、這幾點:現在安安靜靜的生活挺好,不希望有太大的波瀾,可以一人一世界;不聯繫別人,是不希望麻煩別人;因為很多年少有聯繫,所以也不想突然的聯繫,只是心中那份最真摯的友情還在。儘管很久不聯繫,但依然熟絡;聯繫到別人也不知道說什麼,雖然曾經是同學,是朋友,但時間隔久了話也就不太多了……

也有人說,越來越習慣孤獨…享受孤獨…因為孤獨會讓人更踏實…更有安全感…那些你若不聯繫他便不會主動聯繫你的人…根本無需再理會…靠一個人維持的愛情或友情本來就廉價…我把自己養這麼貴憑什麼便宜你呢…

你們怎麼想?


寂寞地眼淚



一個人的時光


一個人,隨便吃點什麼。

幾根面串條,幾個癟子團。一隻番茄,一點肉絲,一點雪裡紅,兩隻蘑菇,兩隻香菇,幾個剝好的蠶豆瓣。

細細地切了。起油鍋,入生薑末熗一下,放入肉絲,雪裡紅,蘑菇,香菇,蠶豆瓣,炒。

注入清水慢燉,看湯濃了,再入面串條,癟子團煮熟。

吃。

好香,我最喜歡吃這些亂七八式的東東。雖是極普通的麵食,可是除了在飯店裡吃,自已家裡已經好長時間不做了。

家裡有人不喜歡。

今天只要我喜歡就歡喜。

洗碗,一隻碗。

泡茶,搬張椅子坐在樹下。

偶爾,有落葉隨風飄下,書房窗前的臘梅花已經打起了圓實的花苞。冬,一天天地深了。

書房窗前一枝梅,樹上鳥兒成雙對。。。哼哼幾句戲詞,想起來這是祝英臺唱的。

好自在。

想起現在流行一句話說:和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

要我說,和誰在一起也沒有一個人的時光來得自在。

首先,你喜歡和那誰在一起,未必人家也喜歡和你在一起。一方不樂意,一方不自在。

如此時,我靜靜坐著,抬頭望碧空如洗,低頭喝一口紅茶,享受一個人的時光,感受內心的寧靜。多好。

在一個人的時光裡,不孤獨,不寂寞,也不煩惱。在一個人的時光裡,全身心都得到了放鬆,每一個毛孔都舒展開來呼吸自由的空氣。

看看朋友圈,秋景如畫,這樣的天氣真應該到大自然中去。

現代社會,見微如面。

各有各的個性吧。

其實,哪個人在世上沒有過孤獨寂寞的時光,孤獨是人生的宿命,寂寞如影隨行,赤條條的來,孤零零的去,人生歸宿莫過如此。

寂寞不可怕,人間最難的反而是人和人的相處。世上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當然也沒有兩個相同思維的人。有的人註定是你命中繞不開也躲不過的魔障,沒辦法,只好接納,認命。

享受一個人的時光,孤獨的靈魂得以芬芳。

陪自已走到最後的都是自已。




太湖梅子

大家好,我是艾彌兒。你的親密關係助推者。

確實有這樣人。其實凡事都是具有兩面性的,好的一面和壞的一面總是會如影相隨,所以孤單雖然看上去是不好的一面,但是也有好的一面,就是省心,不用想太多,不用太顧及其他人的感受,也不會被拒絕,被傷害,被指責等等。也不用面對兩個人相處過程中的所有衝突和矛盾,我這些就都避免了。 而主動去聯繫一個人,好的一面是身邊有這麼一個人,不管是朋友還是愛人,能夠幫你避免獨處的孤單。也許有人相伴會很甜蜜,但是壞的一面可能就是你主動聯繫別人也有可能被拒絕,被傷害,或者在交往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矛盾,衝突,你對對方或者對方對你會有不滿足的地方等等,還可能會有一些經濟上或者感情上的糾葛等等,所以聯繫和不聯繫,其實就是一個個人的選擇而已吧。

有些人覺得孤單,但是又不想給自己添麻煩,所以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索性就接受了孤單的狀況。也有些人覺得寧願面對隨之而來的複雜的人際關係或感情,也要找另一半,那他就會相對比較主動的去聯繫別人,這個跟大家之前的一些個人經歷也有關係。 如果之前的感情經歷讓他很疲憊,很受傷的話,可能就覺得孤單一人也挺好。如果之前的經歷很美好,很甜蜜的話,他可能就有這個動力去主動的聯繫其他人吧。

生活不易,有我陪你。有什麼話對我說,我在悟空問答等你。


艾彌兒

我就喜歡靜靜的一個人生活,不想去打攪別人,也不想被別人打亂我的生活。妻子因病生活不能自理,我每天照顧她,兩個人平靜的生活,粗米淡飯,生活怡然。每天起床幫她穿衣洗漱,熬點稀飯,就點小菜。太陽好了推上她去溜溜灣,中午洗衣做家務,有空上上網,看看新聞,兩人生活有條有理。安安靜靜,真不想過年,平靜又要被打亂。


農民6o後

也許以下答案可以改變很多人的看法:我們可以給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人”定義為“內向者”,但此處的“內向”並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內向”(害羞/自卑/不善言辭等),它是一個人格特徵

榮格在1921年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後,這一概念逐漸為大眾所知。他認為,這兩種特質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外向者的能量指向外部,因此他們更活潑健談,愛社交,待在一大群人中間;內向者的能量指向內部,因此他們對內心世界更感興趣,更安靜,喜歡獨處,喜歡閱讀、寫作,自省和思考。

隨後有研究者發現,在生理層面,內/外向的人對外界刺激的敏感性存在差異。這些差異與生俱來,並在一生中保持相對穩定,難以被真正改變。而內向者對刺激更敏感。當置身於刺激中,內向者感受到的喚醒更為迅速和強烈,這可以解讀為什麼內向者會更傾向於獨處,因為他們更容易被刺激干擾而分心。但

內向不等同於社交焦慮/恐懼,不參與活動是他們的自主選擇,多數情況下,獨處讓他們感覺更舒適;內向的人也不一定是自卑、孤僻、不善言辭、缺乏幽默感的,相反,他們可能非常適合擔任領導者。

(如果你覺得自己不一定完全符合其中一種,也很正常。因為幾乎沒有人是完全內向或者外向的,只能說有的人更偏外向,或者更偏內向,以及某一方面更極端一些或者二者更平均一些。)

對於這種“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內向者”來說,他們在社交時的確容易遇到一些障礙,比如,更難從社交中真正感到滿足;比如,他們能夠為了長期更大的利益,拒絕掉眼前的誘惑,而社交場合有時是愚蠢而歡樂的,所以他們往往是人群中那個“有點掃興”、“玩不起來”的人。另外,內向者更敏感,因此在社交環境中容易受到干擾;他們也不太願意談論個人成就,所以總是不能有效地“自我推銷”。他們喜歡深度溝通,因此他們不喜歡也不善於應付社交中的表面寒暄。

|但內向者在社交中也有這些很明顯的優勢:

1. 內向者不太會給人錯誤的信號。

研究表明,在溝通中內向者和外向者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

外向者的表達往往更加抽象、靈活、帶有感情色彩,而內向者的表達則更具體、客觀、偏向描述性。比如在評價一個人的時候,外向者更可能會說“ta很不友好”,而內向者更可能會說“ta對某人大吼大叫了”。這可能是因為,內向者在說話時更審慎,更傾向於經過周密思考後發言,因此也不容易讓人產生錯誤的理解。

2. 內向者更瞭解自己。

相比於外向者而言,內向者更喜歡深入思考並善於自省,因此,他們對自己的優勢、劣勢往往更加了解,這會幫助他們在社交中表達自己,並找到適合自己的社交對象。

3. 更容易有深度的交流和關係。

內向者不喜歡寒暄和表面的對話,而是喜歡深度的交流。這也使得他們雖然可能朋友總量不多,但容易和人建立起長時間的、穩定而深刻的關係

4. 內向者更善於觀察細節。

儘管內向者的敏感往往使他們在外界刺激面前不堪重負,但這也使得他們對外界的觀察更加細緻,會注意到一些其他人注意不到的細節。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內向者的大腦在處理視覺信息時表現出了更強的活動。因此,內向者腦中吸收的這個世界的細節更為豐富,而這些都可以作為很好的社交素材。

所以,如果有些人寧願自己孤單也不願主動聯繫別人的,他們很有可能就是“內向者”,但是內向並不是一種性格缺陷,它只是與外向相對應的另一種特質傾向。

世界是多樣的,人也是複雜而獨特的,對人的劃分與描述只是為了讓我們更瞭解自己,而並不意味著這些分類有“好”和“不好”之分。

如果你是內向者,也不需要為無法融入人群而困擾,因為人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你的確可以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私人生活中更多地在人數較少的熟識小圈子裡,將會見地點選在安靜或熟悉的場合,圍繞感興趣的話題展開談話。

最後,祝每個人都能活得更像自己。

以上。


知我心理學

我們身邊或許都有這樣的人,他們總是處於被動狀態,等著別人主動聯繫,主動示好。抱著這樣的心態,如果對方是喜歡我願意跟我聊天的,那他一定會主動和我說話主動聯繫我,要不然就是招人煩。他們總是在聚會聊天中跟別人保持著距離,安靜地傾聽卻一言不發,不曾加入別人的熱鬧,擔心加入之後別人不愛聽自己說話,破壞氛圍,招別人討厭。雖然很想在他們的聊天中插上幾句,卻總是沒有勇氣抓住機會。

心理學家認為這種不敢加入別人的談話,不敢主動聯繫別人的人際互動問題,可能跟自尊感有關係,自尊感良好的人樂於主動尋求與他人的聯結,就算談話不被認同也覺得無所謂。但低自尊者自我評價偏低,他們總是通過別人的行為反應來判斷自己是否被人需要,對方是否討厭自己,不斷迴避失敗,假裝冷漠無情,實則掩飾痛恨自己無處安放的一片深情。

這樣的人多半是缺乏穩定的安全感,童年時期父母沒有給予孩子充足的情感鼓勵,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差,以致長大之後不敢也不願表達自己的情感訴求,一直退縮與迴避,自我懷疑與苛責。因為他們覺得即使表達了,也沒人在乎沒人回應反而顯得矯情多餘。

那麼如何勇敢的踏出改變的第一步呢?

我們可以羅列那些負面想法,越具體越好,比如我認為某某某不喜歡我,誰誰誰發信息不回覆我。然後提出質疑搜索正面記憶去反駁這種負面意識。他們真的不喜歡你嗎?不盡然吧,想想你們也曾很好的相處過,事情遠沒有你想的那麼糟糕。

當然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嘗試邁出第一步,發一句問候打個招呼,綠燈時間稍縱即逝,喜歡他就主動聯繫他吧。


紙影

好多時候我們在熱鬧的人群裡也會感覺很孤獨,因為缺乏能夠與自己心靈溝通的知己,達不到對事物看法的共鳴,不想通過一遍遍地解釋和訴說,換來別人雲淡風輕的無關痛癢的話或者被奚落一番。有過這樣的慘痛經歷,也就不會當傻子去撞釘子,從此也算是一件好事兒,培養了一顆強大的內心!

當然年少之時,我們或許很幸運交到幾個交心的朋友,但是長大之後,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工作或者有了家庭之後,我們越來越不喜歡打擾別人的生活,甚至有時候瑣碎的生活使得我們希望處於一種不被打擾的狀態。

不過朋友都是你來我往,相互溝通達到情感的溝通,友誼之花才能長盛不衰。還是希望我們能夠真誠的打開心扉,在漫漫的人生軌道上有三兩知己攙扶前行!


慧語啟心

這是一個人人情淡薄的社會。

人情淡如紙,生活在不安和焦慮之中

不知道大家感覺到沒有,現在社會一點人情味都沒有。難道就是因為生活節奏快了麼?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已經多長時間沒有在親戚家留宿了?即使到了遠方的親戚家,通常也不住在家裡,都是住旅館。人情為何變淡?社會生存壓力實在是太大了。社會焦慮處處存在。子女教育、住房、醫療、處處都不如人意,大家都生活在不安和焦慮之中。

有閒和有錢是矛盾的

你有時間聯繫別人,說明你有閒,可是別人在忙呀。別人不可能放下手裡的工作,跟你玩樂。一次拒絕以後,一般就不再主動聯繫了。這是事實情況。有錢不算厲害,有閒也不算厲害,有錢有閒真的才算厲害!

其實,財務自由,就是有錢也有閒的體現。可是,現在的社會,有多少人財務自由?

相見不如懷念

人與人的聯繫,越不聯繫,感情越淡。淡到最後,連聯繫的衝動都沒有。為什麼會出現相見不如懷念?物是人非。好多真摯的感情都抵不過時間的沖刷,還有經濟的往來。比如說,借錢。朋友間,甚至親人間,一牽扯到借錢,很多時候,感情就會淡了。多少感情,最終,終結在經濟往來上。


總而言之,社會發展太快了,錢淡薄了情。現代的中國人,都處在焦慮之中,從小學就開始,無休止的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