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看鋼市 六月漲跌幾何?

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後,是我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季節。而即將進入高溫多雨的六、七月份,大多數鋼貿人潛意識裡的傳統淡季來臨,也讓市場心態彷彿提前進入了低迷狀態。進入梅雨季節,鋼價該如何運行?筆者從商家心態、市場變化及供需方面簡單分析。

商家心態悲觀 市場身心俱疲

從我網對用戶觀點的調查來看,70%以上的客戶對後市持悲觀態度。整體看來,今年的行情相比歷年整體不算差的,但年初對預期的過分樂觀引起的社會庫存大增,讓不少冬儲客戶元氣大傷,而後中美貿易戰話題的炒作又讓市場雪上加霜;在價格逐步恢復後的5月份又經歷了近一整月的窄幅震盪調整期,鋼市出現了“身心俱疲”的表現:上漲無動力,下跌無基礎。

中間商為何心態悲觀?原因有三:其一:噸鋼利潤薄;其二:成交縮量;其三:價格波動小。歸結到一點就是貿易商經營效益差,現狀如此,對後市也難免悲觀。由於從業人員規模大,鋼貿商的悲觀心態似乎充斥整個行業。

市場為何“身心俱疲”?拿上海地區12mm螺紋鋼價格舉例,去年全年上海螺紋鋼價格上下波動幅度在1850元,而今年從年初至今噸鋼價格波動幅度僅為590元。可以明顯看出今年價格波動幅度大大低於去年水平。其原因大致可以認定為:去年炒的火熱的環保停限產和去產能的概念,在今年顯得過於老調重彈,在供過於求的大背景下,傷及不了筋骨的環保政策和去產能措施,無法讓鋼價出現大幅波動。在國民經濟穩定發展的大格局上看,鋼價小幅波動卻是現階段政府部門最願意看到的,也是相關部門致力於去實現的。

庫存下降超預期 成交縮量或是假象

就今年年後冬儲問題,我同客戶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鋼貿商年前花高成本備這麼多資源,是都有把握在年後能短期內消化的,只有行情差,沒有需求差。今年冬儲資源量大大高於前兩年水平,但從今年降庫速度上看,遠遠大於前兩年水平,而且從我網統計的庫存數據看,從3月30日到5月18日,螺紋鋼鋼廠庫存及社會庫存均呈下降態勢,需求好不好,庫存下降就是最好解釋。

為何越來越多的貿易商感覺今年需求不及往年?

價格透明,噸鋼利潤薄。幾年前一噸能賺50甚至更多,如今一噸只能賺20甚至倒掛,只有成交翻一倍或價格大漲,才會有需求好這一說。

鋼廠直髮增多,同行競爭大。如今貿易商多在夾縫中求生存,一方面,鋼廠在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對於很多大型工程都會選擇直髮而直接跳過貿易商環節;另一方面,由於市場準入門檻低,2017年鋼價大漲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從事鋼貿行業,競爭的加劇也讓今年的鋼貿商感覺需求不如往年。

表觀消費增加 多項數據表明需求尚可

從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來看,今年4月份我國粗鋼產量7670萬噸,同比增長4.8%;1月份至4月份粗鋼產量28897萬噸,同比增長5.0%。2018年4月我國鋼材產量9227萬噸,同比增長8.5%;1月份至4月份鋼材產量33734萬噸,同比增長5.0%。產量增長,本是利空,但庫存卻出現下降,說明市場消耗量也在增長。從另一個角度看,2017年國家還集中取締1.4億噸“地條鋼”產能,而這部分未納入統計的產量,這在相當大程度上抵消了今年統計的鋼材增量。

4月挖掘機生產25822臺,同比增長35.8%;1-4月累計生產87534臺,同比增長35.7%。挖掘機數據作為中國房地產、基建投資的晴雨表,挖掘機產量大增,也意味著今年我國基建及房地產投資增量不會太差。而實際房地產新開工數據表明,2018年4月我國房地產開發建設新開工面積為38079.1萬平方米,環比增長33%,同比上漲9.4%;1-4月新開工面積為76641.89萬平方米,同比增長9.55%。從數據上看,今年需求並不會差於去年水平。

總結

從數據上看,需求是不差的,供求關係也屬於較為平穩的狀態。筆者認為對於隨後而來的6月份行情,不必持過分悲觀的態度,旺季不一定漲,淡季也不一定跌,應逐步淡化傳統的淡旺季與價格漲跌相掛鉤的思維。一方面,國家對於大氣汙染治理方面定會不遺餘力,環保限產仍是今年主基調,政府將環保作為穩鋼價的手段不容忽視;另一方面,以雄安新區、粵港澳大灣區、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為代表的各大國家級新區建設逐步落地,鋼材的後續增量不可估量。

梅雨季節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長江中下游地區的工程開工及工程進度,但影響範圍有限且降雨時間多長還是未知數,因此在商家謹慎操作的前提下,這項因素在對於鋼價的影響上可忽略不計。從基本面看,筆者認為六月鋼價震盪偏強運行的可能性較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