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張洪(張宏),字下溪,安徽壽縣人,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安徽省青年美術家協會理事、安徽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書法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於安徽金蟾生化股份公司。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曾先後舉辦並參加《張洪書畫展》《江淮四子書展》《淮北十人國畫展》《安徽青年畫家提名展》《第三屆安徽青年畫家雙年展》《漢風徽韻—李雷 楊劍鳴 張洪書畫展》,作品多家專業報刊雜誌刊登,名錄收入《中國書畫家大辭典》,《安徽省文藝家藝術檔案》。二十年來潛心於山水畫創作,足跡遍遊大好河山,寫生作品以數千計。其早年山水初學黃賓虹、以求大家的氣魄,得大家之氣韻為上,後則鍾情石濤的筆墨意趣,追其畫風之放縱,以得大家之精神,後則上追宋元,以求博大與瀟散之韻味。近些年來,則喜讀閒書、寫字,在因循中國畫筆墨基礎上,尋繹著中國傳統文化和佛家經典所蘊藏的情愫,著意在畫中表現畫家本人所處的文化狀態和人本精神與情感。觀其作品可見非寫某山某水,而將山川之虛幻融入其畫作中,筆墨不拘成法,或寫或潑,一任自然,他所追求的是畫面的“靜”,他稱之為“靜界”。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未曾入時先有情——張洪的畫外“靜界”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接畫友電話說張洪在“漢風徽韻”畫廊搞畫展,開幕式那天老遠就看到高出他人大半個頭的張洪先生,正微笑著那張比往年增添數根橫線條的的臉,一身素裝側門而立,迎接觀展的人們。我隨人潮而入,很快轉完了展廳的角角落落,張洪的作品我應該是很熟悉的,他參加過“第三屆安徽省青年美術家作品雙年展”、“青年十人中國畫探索展”,在合肥等地舉辦個人書畫展及《江淮四子書展》等等,其作品連同他的人在牆內牆外花開無數,影響面無疑是不能用平方丈量。我餘光發現三五成堆的人們在張洪的作品前品議著,於是隨便選一個堆湊過去聽個究竟,我是不通山水畫的,也正好來個現場補缺。這不聽不知道,尺方的作品裡道道還真的不少。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好一個張洪,潛心閱讀,修煉內秀,精品迭出,藝高而不張揚,張洪的山水畫用筆帶有很強的書卷氣,有書卷氣則清疏秀逸,更有力度、有氣勢、有感情,正所謂下筆有輕重頓挫。他善用重墨、積墨,往往層層積墨,多次皴擦,焦墨點苔,墨彩煥發。他用墨講究有韻味,墨的韻味在於濃、淡、幹、溼、焦枯間的對比變化和水分的運用。他對水分的把握恰到好處,水墨渾然,破積得當,含蓄、沉著、穩重成為他的特點。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張洪很明顯是從傳統中走來的,秉承初學必以臨古為先,熱衷於“清四王”,追隨黃賓虹、石濤,近見過劉海粟手稿更是情有獨鍾,“畫不師古,如夜行無燭。”漸漸地厚重起來的張洪更加講究“理、氣、趣”。王原祁(“清四王”之一)就說過“作畫以理、氣、趣兼到為重,非是三者,不入精、妙、神、逸之品。”所謂“理”,就是自然界山川的結構存在規律。所謂“氣”,是具體東西所構成的原始物質,因為“一切物皆氣所為也”,這裡指畫家學問、人品修養等素質。所謂“趣”,就是畫家的技法修養即情趣、天趣。有此三者,才能達到精、妙、神、逸之品。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在對畫家的修養要求上,張洪最注重的就是“人品”,“人品高則畫品也高”,他把“人品”看作是理、氣的反映。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張洪乃暢快之人,至今未聞自滿事。很早就有自己的“粉絲”,有與他不期而遇的女孩子像崇拜至高無上一樣崇拜著他。他很看重朋友間的友情,數次與他在品茶之際,他會毫不吝嗇的談詩論道,眉飛色舞談興濃時,會吟誦不絕,會筆舞神馳,興盡時刻便落款贈友。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提到品茶張洪自有一套“獨家學說”,端起茶杯不是先飲,而是“吹茶之氣吸其之香”。雖說茶的香味自會隨之沖泡從水中散溢出來,但是若要細觀其色,深聞其香,還就得有此說道。砂壺內,茶的體香被水覆裹,形狀在瞬間發生著急劇的變化,忘情之水幾乎是要剝去茶葉體上所有的衣物還她原來的自然狀態,越是高貴的越婀娜,優美的舞姿上下沉浮,交融著渾為一色,逐漸由淺入深,綠色、黃色、紅色……此時此刻觀茶形賞茶色尤為賞心悅目,“意爽飄欲仙,頭輕快如沐。”儘管激情四射,儘管幽雅悠閒,都不能論其“獨家學說”之道,倘若俯身嗅壺聞“蓋面香”又恐有猥褻之嫌,實屬不雅。只有持杯把於面前的吹吸之功才是談天地之風花雪月,發與世無爭的感慨真道。“吹吸”著茶麵動作看似有些做作,但他的“功夫”卻在“品飲”之先,這個環節一般是在靜態中完成的,所謂動態就是輕輕將杯子搖晃一下,稍加傾斜再將杯罩進自己的鼻尖,作深呼吸地聞香狀,茶未沾唇瞬間均可辨識一切,瞬間均在浮想聯翩中得以放鬆。虛則練就一身氣控能力,實則是在品茶之外的功道,養精蓄銳,外化內聚。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一日,張洪邀我等相契的朋友茶前小聚,看茶與壺的擁抱,聽指與弦的古調,學張洪吹茶吸香的功夫,心還未平氣亦漸靜,毫不在乎品飲的是猴魁還是鐵觀音。不一會,相間者提議抹兩筆,於是圍案四立,觀張洪作畫,畫一些陶冶性情那種畫,邊畫張洪邊註解著他的“吹吸”之道。“吹”外瀉也,必先存有足實的內力,如“舞文”者須大量閱讀方才能厚積,“弄墨”者須汲古法而行筆所發乃吐氣之功,此與太極發力異曲同工。“吸”內收也,吸入茶香氣可搖首品味其樂趣,擱下畫筆俯覽得意畫作時,盡吸文房四寶之精氣,激發畫家的想象力,意到情自深,這是吸入的享受。信手拈來幾首詩題於畫面上更是張洪的絕活,因此,每到落款時刻都會有擠過身來尖叫著“張老師送給我吧”的女孩子咄咄出黑白分明的眼睛來告訴她們的名字,讓張老師“惠存”於她們,“張老師”嘛自然也就有求必應的啦。

畫展開幕式那天,我還聽說張洪在修“靜”。我又糊塗了,說張洪“靜”鬼才信,張洪的性格我應該是很瞭解的,他幽默過人,若三五朋友相聚,他基本上是領銜主演,不論老少男女都會被他敏捷的思維、極有分寸的調侃所折服,引得滿堂笑聲不止。張洪還有一個本事,酒桌上能辦到“眾人皆醉我獨醒”,表面上看去都在推杯換盞,不論酒量大的還是小的,一概能被他搞倒。我就納悶了,他究竟“靜”在哪裡?終於在三五成堆觀畫展的人們中我找到他的“靜”源,原來他在參悟中國畫的一種高度。
淮北市美術家協會主席張洪山水畫欣賞

紛亂繁雜的現實社會生活,存浮躁之心態作畫者比比皆是,別說咱這江淮的才子,就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也沒能逃脫誘惑而盡情的生產蒼涼無味、愚弄百姓的作品。張洪卻不然,你順著張洪的山中水氣,拾階而入,樹蔭下、怪石旁、溪水邊,腋下一杖、懷揣貝葉書,再尋得一處空閒地,愜意啊!怎麼可能會鬧出喧囂與雜音來,不“靜”還怪了呢?酣暢淋漓也罷,滂沱大寫也罷,全憑“靜”在案前,意在筆先中昇華著他的意境,當詩書於腹氣華時,筆墨自然亦會“靜”。他把自己靜靜的關起來,醞釀情感,幽香浮動,靈動著藝術的心跳,他學會獨處,學會安靜,若水的心靜從筆底間透露出的是理性的思考,真誠地展現出他的舒展,他的空靈,他的內涵。自述式的繪畫語言代替了雜亂無章的山水畫通病,畫面少了無謂的物事,斜靠在展廳門邊的張洪衝我說這是他的“靜界”。(淮北市美術家協會顧問周力於澹然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