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著名的教育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葉聖陶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他說:“我們在學校裡受教育,目的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我們離開了學校,仍然要從多方面受教育,並且要自我教育,其目的還是在養成習慣,增強能力。習慣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強越好。”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一、養成規矩,越小越好

我有一個好習慣,那就是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坐著,腰桿都會挺得很直。這個習慣的養成要感謝我的爺爺。我至今記得,小時候爺爺屋子裡的那套老式桌椅,都是木製的,椅子背高且直,坐上去只能直直地挺著腰,如果彎腰駝背就會硌得很疼。另外,如果我坐的不夠正、不夠直,爺爺馬上就會訓斥我。所以,從小我就養成了坐正行端的習慣。雖然剛開始的時候感到有點不自在,但是長大後卻受益無窮。有幾次,我外出去做演講時,有觀眾對我說:“您的坐姿看起來特別精神。”這真的要感謝爺爺當年的管教。

事實上,人生中很多事情的成敗往往都在很小的一點上,就像那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所說,幼兒園裡教會的習慣最可貴。試想,如果我從小沒有養成好的坐立習慣,那麼演講起來可能就會顯得“東倒西歪”,聽眾們看了也很不舒服,演講效果就會大打折扣,而我個人也不會被大家所接受了。

所以,從小就培養孩子的好規範吧!

當然,這裡的習慣不僅僅是動作性的、生活方式性的或社會風尚性的,還包括人類所有的優點。甚至包括“善良”、“仁愛”這樣永恆的主題,也需要進行不斷修煉,才會真正化為行動性的習慣。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就是小時候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和天生的一樣牢固。兒童學者告訴我們:凡人生所需之重要習慣、傾向、態度多半可以在六歲以前培養成功。換句話說,六歲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時期。

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在小時候就像一個空箱子,而那些規矩就是進入其中的驅動程序,會形成固定記憶模塊被保留在“空箱子”裡。這樣形成的規範保留在潛意識中,以後即使長大成人,也可以隨時調用,並不會覺得累。但是,如果你在孩子的“空箱子”裡裝進了不好的習慣,那麼以後他長大了想要更改,自然就要多一步程序—拿出舊東西,然後才能裝入新的。所以,長大以後再培養規矩就會顯得特別難,孩子也會覺得特別累。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二、那些讓我們終生受益的好規矩

在孩子小的時候,祖父母第一次為他們建立規矩,應該讓他們覺得遵守規矩是快樂的,要給他鼓勵和讚揚。因為一旦這個規矩形成,跟它綁定在一起的就是這些讚揚所帶來的快樂,以後他也會很樂意去遵守這些規矩。

那麼,有哪些規矩應該從小就為孩子建立起來呢?下面我們會分別從衣、食、住、行、學、玩、交往分別談起。

  • 1. 衣之規

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孩子們再也不用節衣縮食,那種一件衣服哥哥穿完弟弟穿的情形也不會再出現。現在大部分孩子都是名牌衣服,光鮮亮麗。但是,祖父母們是否意識到,在自己省錢為孩子買名牌衣服的同時,也讓他們養成了奢侈浪費、追求名牌的心理呢?

所以,建議祖父母們要為孩子制定以下穿衣規則。

1)不能只穿名牌衣服,要有勤儉節約的意識。

2)要保持衣服整齊乾淨,隨便弄髒衣服要受到懲罰。

3)培養孩子從小自己穿衣服的習慣,不讓他們做衣來伸手放來張口的小皇帝。事實上,孩子3歲開始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了,祖父母可以通過“給布娃娃穿衣服”之類的遊戲培養孩子自己穿衣的能力。

4)培養孩子自己疊衣服的習慣。同樣可以在遊戲中訓練孩子,比如一家人來玩“疊衣服大賽”,祖父母只能用一隻手疊,而孩子可以用兩隻手疊。讓孩子在遊戲中體驗到勝利的快樂,讓他們喜歡上疊衣服。

5)10歲開始,孩子要學會自己洗衣服,這樣能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對自己負責的態度。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2. 食之規

很多人覺得吃飯就是個本能行為,沒有什麼樂趣可言。其實不然,吃飯是一件修身養性的事情,如果你能夠慢慢品嚐,靜下心來吃飯,那麼就可以享受到飯菜的醇香,感受到生命的樂趣,有利於提高生活質量。

所以,孩子在吃飯方面也要有一些規矩:

1)吃飯時要少說話,儘量不說話;

2)不能剩飯,如果吃不完那麼多要提前說,吃多少盛多少;

3)吃飯要細嚼慢嚥,細細品味飯菜的滋味,體會農民耕種的辛苦;

4)過時不食,必須在規定時間跟大家一起吃飯;

5)不能偏食,各種食物都要吃;

6)孩子要儘早學用筷子,不能用手抓代替,也儘量不要養成用勺子的習慣;

7)學會用筷子之後,孩子要自己吃飯,而不能靠祖父母喂;

8)吃飯時要夾自己面前的菜,不要將筷子伸到別人面前亂翻;

9)要等所有長輩都就座之後,才可以開飯;

10)吃飯儘量不要發出很大的聲音。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3. 住之規

我曾經見過一個小男孩,11歲了還不會自己擦屁股。爸爸媽媽決心糾正他讓別人代勞的惡習,勒令他必須自己擦屁股。但是奶奶卻護著孫子,說道:他不會擦是有原因的,你看他多胖呀,根本夠不著。而這個連基本生活能力都不具備的男孩,在學校經常受人欺負,因為同學都嘲笑他什麼都不會做。最後,爺爺奶奶痛定思痛,發現自己並不能像想象的那樣保護好他,於是決定放手,讓孩子自己獨立起來。

為孩子建立了一系列的生活規矩,培養他逐漸遵守。例如: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洗臉、刷牙、擦屁股等;

2)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位,始終保持家裡的乾淨整潔;

3)不能一回家就躺在沙發或床上,要坐臥有姿、坐臥有時;

4)早睡早起,早晨儘量有運動時間;

5)孩子上小學之後,應該跟家長分房睡(如果家庭條件不允許,至少應該分床睡)。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4. 行之規

所謂坐如鐘、站如松、行如風,說的就是人的起臥立行都要有一定的姿態,也代表著一定的精神狀態。

現在有很多孩子,受到動漫或電影的影響,喜歡彎腰駝背低頭地走路,覺得這樣顯得酷。我甚至見過一個男孩,為了擺出“蹭地式”的酷酷步伐,每兩個月都要磨壞一雙鞋子。

由此可見,在行走上也要為孩子樹立一些行為規範:

1)走路姿勢要端正,身體要直,不能低頭彎腰腳蹭地地走;

2)要遵守交通規則,這一點應該從家長就以身作則;

3)走路時不要東張西望,更不要看到熱鬧就湊上去不走;

4)走路時不要玩遊戲、發短信,儘量不要一邊走路一邊戴耳機聽音樂。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5. 學之規

剛才已經說到,是否形成規矩會影響孩子的學習。那麼,在學習中應該為孩子樹立哪些行為規範呢?建立以下規矩:

1)書包要勤整理,保持書包面乾淨,書包內整齊;

2)發了新書要包書皮,對書本的愛護就是對學習的態度;

3)寫字姿勢要端正,不要趴著寫作業;

4)不要邊聽音樂邊學習;

5)每天晚上都有一個自我溫習的過程,時間不用太長,可以利用睡前十分鐘想想一天學到的內容;

6)寫完作業再玩耍。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6. 玩之規

對於孩子來說,玩耍是一項必要的活動,同時,因為孩子在玩耍的時候往往會降低逆反性,願意合作、服從,所以,玩耍也是家長為孩子立規的好時機。建立以下規矩:

1)玩遊戲時要遵守遊戲規則,不能想怎麼玩就怎麼玩。如果孩子不遵守規則,家長可以拒絕跟他玩下去;

2)玩具玩完了之後要自己放回原處;

3)不能想什麼時候玩就什麼時候玩,每天要定好玩遊戲的時間,讓孩子學會延遲滿足和考慮他人;

4)跟小朋友一起玩時,要學會分享自己的玩具和遊戲。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7. 交往規矩

這是一個真實的案例: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兒子從來不跟別人打招呼,家裡來了客人或者客人要走,小傢伙都是置若罔聞。有一次我去他家玩,跟這個小男孩玩得很開心。後來,我要走的時候跟他說:“Steven,我走了。孩子探頭來看我,只見他抬起手來剛想說話,他爸爸突然在旁邊插話道:這個傢伙從來不跟人打招呼。”結果,那個孩子馬上又縮了回去,什麼也不說了。

事實上,家長的這種做法等於暗示孩子“你不用打招呼,因為大家都知道你有這個壞習慣”,無形中強化了孩子的惡習。而正確的做法應該是為孩子樹立與人交往的規矩,並且在他遵守規矩時鼓勵他讚揚他,強化他的正性行為。

1)見到長輩或朋友要問好,主動打招呼;

2)別人給予饋贈,要說“謝謝”;

3)做錯了事情要主動承認,並且對別人說“對不起”;

4)不能隨便拿別人的東西,如果想要可以在徵得別人同意之後拿東西交換;

5)對於不當要求,即使孩子無賴地大哭,也不能滿足他,否則等於強化他通過哭鬧達到目的的行為。

家庭教育:讓我們受益終生的“小”規矩

  • 練習:塑造孩子的好習慣

塑造是一種行為學手段,它是對目標行為的一系列連續趨近動作不斷進行強化,直至個體最終經常做出目標行為。也就是說,通過一定的步驟幫助孩子形成一個行為規範。

舉例:塑造一個3歲孩子疊衣服的好習慣

定義目標行為:孩子可以獨立疊單衣。

確認起始行為:孩子只會疊手絹。

選擇塑造步驟:

1)讓孩子將自己的小T恤鋪平,就像鋪平一塊手絹那樣;

2)讓孩子認識到衣袖、領口等不易摺疊的部位;

3)先教孩子疊好衣袖,如果孩子學會了可以獎勵他一塊糖(糖在這裡只是舉例,可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定獎品,獎品應該是能引起孩子興趣但不過於豐盛的);

4)教孩子摺疊衣領部位,但是這裡要注意,即使疊好了也不要馬上獎勵;

5)把衣服放開,讓孩子一次性摺好袖子和衣領,如果做到則給予獎勵;

6)給孩子演示疊整件衣服的過程,讓孩子模仿;

7)第一次模仿後給予指導;

8)第二次模仿後給予指導,如果孩子有進步則可以給予獎勵;

9)如此類推,直到孩子徹底學會疊單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