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頭:中國最早的“核心文化”(一)

二里頭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位於洛陽偃師西南約9公里處。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這裡發現了一處華夏王朝文明肇始期的大型都邑遺址。

於是,3000多年前華夏民族的一段輝煌歷史被揭開,

二里頭從此躋身於中華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的殿堂。

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一)

二里頭出土的綠松石龍形器

華夏王朝文明的基石

二里頭遺址地處黃河中游洛陽盆地東部, 背依邙山, 南望嵩嶽, 古伊洛河從它的南面流過。盆地水足土厚, 物產豐富, 四通八達, 有險可依, 自古被認為是“天下之中”, 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帝王建都之所。

在中國歷史上,共有13個王朝在洛陽盆地建都,遺留下五大都邑遺址。分別是東周王城、隋唐洛陽城、漢魏洛陽城、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其中最早的王朝都邑就是二里頭遺址, 它因而以“華夏第一都”聞名於世。

考古發現表明,隨著二里頭大型都邑的出現,在其所處的洛陽盆地的中心地帶出現了不少新的聚落,以二里頭遺址為中心,較大型的遺址相隔一定的距離均勻分佈,總體呈現出大的網狀結構。其中面積達60萬平方米的鞏義稍柴遺址,地處洛陽盆地東向與外界交往的交通要道之所在,除了作為次級中心外,應該還具有拱衛首都、資源中轉等重要功能。

再向外,20多處大中型聚落(面積多在10萬至30萬平方米)集中於嵩山周圍的鄭州至洛陽一帶,潁河、汝河流域至三門峽一帶,應屬中原王朝中心區各區域的中心性聚落,它們的分佈可能與以二里頭王都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政治勢力範圍接近。位於二里頭遺址以東約70公里的滎陽大師姑城址(面積51萬平方米),則可能是二里頭都邑設置在東境的軍事重鎮或方國之都。

有的學者把二里頭文化的分佈區,分為畿內地域和次級地域或直接成為畿內、畿外兩大區域。前者指的是二里頭文化中心區所處嵩山南北一帶,推測可能屬於王朝直接控制區,後者指的是二里頭文化的其他地域類型所處的區域或屬王朝間接控制區。從二里頭文化的聚落分佈大勢中可以看出,其社會由數百萬平方米的王都、數十萬平方米的區域性中心聚落、數萬至十數萬平方米的次級中心聚落及眾多更小的村落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結構和眾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間分佈格局。

二里頭文化

二里頭文化,是中國最早的青銅時代文化之一,因二里頭遺址而得名。它主要分佈於以河南西部為中心的黃河中游地區。時代約相當於公元前1800至前1500年。現已發現遺址500餘處,其中經過考古發掘的在百處左右。二里頭文化具有特色鮮明的陶器群,又因這些陶器和其他文化因素的地域差異被劃分為若干地方類型。農業經濟粟作與稻作並舉,已有高度發達的鑄銅、製造玉石器、製陶和制骨等手工業,最令人矚目的是已掌握了用複合範製造青銅禮器的高超技術。二里頭文化在廣泛吸收各地文化因素的基礎上,又向周邊地區大幅度地施加文化影響,成為東亞大陸最早的“核心文化”。目前,一般認為它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對象。

二里頭時代的中原周邊地區,還散佈著眾多的考古學文化,其中與二里頭文化相毗鄰且關係最為密切的是嶽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這些考古學文化的存在狀況與二里頭文化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嶽石文化

在黃河下游,龍山文化演變為嶽石文化。與龍山文化相比,嶽石文化的版築城防技術、青銅冶鑄業、農業等均有發展,其分佈範圍也並未比龍山文化縮小,保持著與二里頭文化相抗衡的態勢。但其聚落的分佈密度和居址的面積都小於龍山文化,遺物中也未發現能超出龍山文化工藝水平的精品,陶器輪制技術大大退化,器類銳減,器物由精緻轉向粗糙,居住建築技術也無明顯的改善。

下七垣文化

分佈於豫北冀南地區的下七垣文化,一般認為屬先商文化,是商代前期二里崗文化的前身。然而二里崗文化真正承繼自下七垣文化的因素,似乎僅限於以炊器為中心的日用陶器等與民間習俗相關的若干方面。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可與二里頭文化相匹敵的、顯現其社會發展高度的遺存。而二里崗文化中的這類高層次的遺存,基本上都源於二里頭文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二里頭文化才應是二里崗文化最重要的源頭。

其他考古學文化

除了嶽石文化和下七垣文化外,這一時期分佈於中原周邊地區、不同程度地受到二里頭文化影響的考古學文化還有江淮地區的鬥雞臺文化、寧鎮地區的湖熟文化、太湖地區的馬橋文化、江漢峽江地區同時期諸文化、甘青地區的齊家文化、晉中地區同時期諸文化、內蒙中南部的朱開溝文化和燕山南北的夏家店下層文化等。這些文化所在區域在仰韶和龍山時代大多孕育過高度發展的考古學文化,如紅山文化、大汶口—龍山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嶺—石家河文化等,學術界一般認為屬酋邦甚至已進入早期國家階段。然而這些高度發展的文化與其後續文化之間卻往往缺少密切的承繼關係,後者與前者相比甚至顯現出文化和社會發展上的停滯、低落甚至倒退的跡象,其文明或國家化進程可能也相繼中斷,這與二里頭文化的崛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如果將龍山時代及其以前華夏文明形成期各地考古學文化的存在狀況比喻為“滿天星斗”的話,那麼隨著二里頭時代的到來,這一多中心的狀況即宣告終結,二里頭文化成為黃河和長江中下游地區各族團在走向社會複雜化進程中第一支遙遙領先於其他文化的核心文化。如果說以中原為中心的歷史趨勢早在公元前3000年至前2500年之間即已萌芽,至公元前2500年以後漸趨明朗,那麼這一歷史格局的正式形成,則是二里頭時代的事了。二里頭文化與後來的商周文明一道,構成華夏文明形成與發展的主流,確立了以禮樂文化為根本的華夏文明的基本特質。

都邑營造的政治空間

地處中原腹地的二里頭遺址,其現存面積約300萬平方米,實際面積還要大於此。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田野工作,在這裡發現了中國最早的城市主幹道網,最早的宮城,最早的中軸線佈局的宮殿建築群,最早的封閉式官營手工業作坊區,最早的青銅禮樂器群、兵器群以及青銅器鑄造作坊,最早的綠松石器作坊,最早的使用雙輪車的證據,等等。這樣的規模和內涵在當時的東亞大陸都是獨一無二的,可以說,這裡是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最早的具有明確城市規劃的大型都邑。

據學者推算,二里頭都邑興盛期的人口至少應在2萬人以上。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史前時期大型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5000人,與二里頭同時期的普通聚落的人口一般不超過1000人。人口如此高度集中於中心聚落(都邑)及近畿地區,在東亞地區尚屬首現。

二里頭都邑功能分區

整個二里頭都邑已有明確的功能分區,分為中心區和一般居住活動區。中心區由宮殿區、圍垣作坊區、祭祀活動區和若干貴族聚居區組成。宮殿區的面積不小於12萬平方米,晚期築有宮城,面積近11萬平方米。這座始建於距今約3600多年前的宮城形制方正規整,它和它所圈圍起的大型宮殿建築,構成整個都邑的核心。雖然它的面積僅是明清紫禁城的七分之一左右(紫禁城的面積為72萬餘平方米),但它卻是後世中國古代宮城的鼻祖。在宮城內已確認了兩組大型建築基址群,它們分別以1號、2 號大型宮殿基址為核心縱向分佈,都有明確的中軸線。這是迄今所知中國最早的中軸線規劃的大型宮室建築群。《呂氏春秋·慎勢篇》中有古代國家“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擇宮之中而立廟”的說法。看來,伴隨著最早的“中國”王朝的崛起,這一理念在二里頭時代已經出現。

二里头:中国最早的“核心文化”(一)

2002年宮殿區東部建築群發掘場景

最大的1號宮殿總面積達1萬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殿前是平整寬闊、四周圍以廊廡和圍牆的庭院,面積約5000平方米,可以容納數千人甚至上萬人。一般認為,1號宮殿應是統治者進行祭祀活動、發佈政令的禮儀性建築。

二里頭大型宮殿建築的佈局結構,與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和《尚書·顧命》篇所提及的建築結構基本一致。由考古發現與禮書記載的相似性,可知西周時代成熟的禮儀制度應起源於此。而這套在象徵君王無上權威的雄偉的宮殿中,定期召集臣下以強化從屬關係的儀式,一直延續了3000多年,直到20世紀初葉清王朝覆滅。

有學者推測,面積巨大的1號宮殿基址,其夯土的土方總量可達2萬立方米以上。僅就夯築這一項計算,如果每人每天夯築0.1立方米的話,就需要20萬個勞動日。它的建築工程應包括從設計、測量到下挖基槽、取土、運土、人工夯築、墊石、築牆到蓋房等多種工序,再加上管理和後勤保障等多個環節,其所需勞動日當以數十萬乃至百萬計。

帶有明確中軸線的建築群格局,以及大型宮殿建築的規模和結構,都顯現出王都中樞所特有的氣勢。宮室建築上巨大的用工量,昭示著政治和宗教權力的高度集中。

在宮殿區的外圍,發現了縱橫交錯的都邑主幹道網。已發現的四條大路垂直相交,寬闊平整。四條大路略呈井字形,顯現出方正規矩的佈局。這是迄今所知我國最早的城市道路網,它的佈局與方位概念顯現了二里頭都邑極強的規劃性,這是作為權力中心的“政治性城市”的顯著特徵。

中心區的道路網既是交通孔道,又起著分割城市功能區的作用。貴族聚居區位於宮城周圍的道路外側。中小型夯土建築基址和貴族墓葬主要發現於這些區域。綠松石器製造作坊和鑄銅作坊都位於宮殿區以南。目前已發現了可能把它們圈圍起來的夯土牆。這一有圍牆圈護的作坊區應是二里頭都邑的官營手工業區。祭祀活動區位於宮殿區以北和西北一帶。這裡集中分佈著一些可能與宗教祭祀有關的建築、墓葬和其他遺蹟。就目前已經掌握的情況看,其東西連綿約二三百米。

上述種種,無處不顯示出王都所特有的氣派。就目前的認識而言,延續了三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王朝都城的營建規制,是發端於二裡頭遺址的。

禮樂文化如何確立精神內涵?在文化交流中二里頭文化如何兼收幷蓄同時又強力輻射?敬請期待“核心文化(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