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漢武帝而言,為何會說竇太后的去世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呢?

尛萘

竇太后是漢文帝的媳婦,漢景帝的老媽,漢武帝的奶奶,這個人到了漢武帝朝就成了輔佐過三朝皇帝的元老級人物,可見資歷有多深。

漢朝又是一個最以孝道而著稱的帝王時代,每個皇帝死後都會追加一個孝子,比如漢文帝就孝文帝,漢景帝叫孝景帝......。

在這樣一個很強勢的老太太面前,那裡有漢武帝說話,掌權的份。

漢武帝在竇太后活著的時候,也就是一個傀儡皇帝。因為幕後的高人就是這個竇太后在指點江上。

當然,這是漢武帝最不想看到的事情,漢武帝是個很想有一番作為的皇帝。他在竇太后還沒死的情況下,就迫不及待的想來一次徹底的變法。

就是這次變法,觸及到了竇太后的利益,差點讓漢武帝這個皇位不保,最終漢武帝讓步,在竇太后活著的時候,他再也不敢瞎折騰了。

我們說說漢武帝當時究竟想做什麼事?為什麼會惹怒竇太后?竇太后又是怎麼處置他們的?

當時的漢朝初期尊寵的是黃老之道,尤其是竇太后更是奉黃老之道為神靈。

漢武帝不這樣想,大家都知道漢武帝是獨尊儒術的一個帝王。他就想讓整個國家崇向儒學。

於是他提拔了儒學愛好者竇嬰和田蚡為相國,還提拔了一個御使大夫叫趙綰,就是以這麼一夥為領導的人,在中央開始了改革。

不知道這個御史大夫趙綰是那個筋抽風了,他告訴漢武帝以後國家大事就不要告訴竇太后了,你可以全權處理。

這個事被竇太后知道了,竇太后把趙綰給殺了頭,念在竇嬰是自己的侄子,田蚡是漢武帝的舅舅的份上,就沒有殺他們,而是直接罷免了他們的官。

這對於漢武帝來說就是一個警告,意思就是告訴漢武帝,你若是不聽我的,也有可能隨時被免去皇帝的資格。

這就是強硬的竇太后的態度,漢武帝只能服從,因為他想開了。

竇太后活不多久了,那就在等一等,等到她死後,自己在幹一番宏圖大業。

所以,直到竇太后死去,漢武帝的時代才真正的到來,就是這麼來的。


史學達人

竇姬原是伺候呂后的,以後呂后要釋放一些宮人出宮,將她們賞賜給諸侯王,竇姬也在裡面。竇姬因為家在趙國,請求宦官將她送到離家較近的趙國去,宦官臨時給忘了。竇姬沒有辦法哭哭啼啼地到達了代地。到了代地,竇姬與其餘的四個女子伺候代王劉恆,想不到劉恆單寵幸竇姬,竇姬為劉恆生下了一女二男,長子就是劉啟。呂后去世,群臣擁立代王劉恆為帝,即是漢文帝劉恆。漢文帝立竇姬為皇后,文帝駕崩,劉啟為帝,就是漢景帝,竇皇后變成了竇太后。漢景帝生劉徹,就是後來的漢武帝。

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有二次對儒生髮難,有一次儒生來見劉邦,劉邦將儒生的帽子摘下當尿盆;漢代時,穿外套衣服裡面沒有內褲,席地而坐時,是盤著雙腿。又有一次儒生想見劉邦,劉邦叉著雙腿故意露下,嚇得儒生連忙跑掉。因為當時的儒學不受歡迎,當權者都認為儒生是“四肢不勤,五穀不分”,再加上儒學是從周禮的“巫、史、祝、卜”分離出來,孔子的一生周遊列國,就是要恢復周禮,周禮中有條規定,男女在路上行走,必須分開來走。這樣一來,丈夫妻子、父親女兒、母與子都要分開走,在當時就被人嗤之以鼻。漢初時,因為是秦末和楚漢相爭,國家的人口又少,經濟相當貧窮,連皇帝出行五匹同顏色的馬都找不到,大臣出行就用牛車來代替馬車,當時女子規定15歲以前嫁人,15歲不嫁人,父母要罰款200銖,以後增加到500銖,主要想大力發展人口。對老百姓採用的是輕徭薄賦,黃老之學。薄太后和竇太后都是平民出生,對這些都是親眼目睹。

漢武帝時,漢朝國力強盛,人口大增。大儒董仲舒將儒學與法、道、陰陽五學結合起來上課,丞相衛綰和竇嬰都去聽他上課,並將董仲舒引進給漢武帝劉徹,董仲舒向劉徹佈道“天人和一、君權神授、罷黜百家、表章六經”,漢武帝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今以後,儒學在中國歷史上橫越了二千年。漢武帝能夠摒棄漢初以來,到竇太后的“黃老之學”,原因有三條:一、經濟強盛了,人口增長了;二、他的父親漢景帝將七國之亂擺平了。否則,劉徹想君權神授,他的堂兄堂弟和堂叔都不會答應;三、國家有能力向匈奴開戰了,(不用以和親來實現和平)與此同時,蕩平了南越。

但是,宋朝的史學家司馬光說到:漢武帝是第二個秦始皇,如果晚年不能輪臺罪己,有可能老百姓都要造反了,幾十年的戰爭,弄得老百姓家破人亡。一場巫蠱案,逼著太子劉鋸造反,長安城被毀,失去了整個國家的人心。


張律明

經歷了秦末亂世的竇太后,深知與民休養、無為而治才是符合當下國情的方針,漢高祖白登之圍歷歷在目,殷鑑不遠,匈奴的強大如同一柄利劍懸在當權者的頭上,國家尚不富強,民生仍然凋敝,歷史的經驗告訴竇太后,沿襲高祖、惠帝、文帝的黃老之術仍大有可為,也只能是唯一可行的強國之路,至於打敗匈奴,封狼居胥還是交由後來者吧,咱還是積蓄力量吧。

少年天子,繼承了一個偌大的帝國,彼時國力強盛,當然渴望建功立業,超越父輩,向世人證明自己。祖母監國,如同套上韁繩的野馬,使得劉徹屢屢不滿,可竇太后大權在握,他也只能耍耍嘴皮子,畢竟祖母是在替他管好這個帝國,把好每一個關口,孰輕孰重,自在心中。

也許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綜合國力逐步提升,民族自信心空前高漲,從民間到朝堂,儼然打了雞血一般,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掌握了帝國最高權力,再也沒有人掣肘了,開始大刀闊斧,以雷霆手段革新除舊,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開疆拓土,國威遠揚,東並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大漢版圖,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一個銳意進取,積極入世,一個清靜無為,思想保守。

歡迎參與討論,說出您的觀點。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三藏說史

竇太后是漢武帝劉徹的親祖母,劉徹繼位為帝后,竇太后把持朝政大權,她主政思想是道家的黃老學說,即“無為也是一種有為”、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但漢武帝劉徹剛剛繼位,他自然希望自己主政期間能有一派新的氣象,加上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所以選賢與能,可惜這觸犯了他祖母竇太皇太后的底線,故而漢武帝繼位之初重用的趙綰、王臧等人被迫自殺。



武帝建元六年之前,他都沒有真正的施展拳腳,與傀儡皇帝並無區別。竇太后此人一生經歷也是曲折中充滿幸運,她原本是趙國人,在漢宮裡也不過是個普通宮人,因呂后賜給諸侯王姬妾的緣故,她得以去代國,並得代王劉恆的寵愛。劉恆繼位為漢文帝后,因代王后及其所生的兒子相繼去世,竇氏母憑子貴,成為大漢朝的皇后。縱觀漢初歷史,都是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和漢景帝也是繼承了這一點,竇太后多年來的耳濡目染對黃老學說深信不疑。所以,漢武帝的奉行儒家思想,竇太后不願意接受是有道理的,她一心為漢家,與那些“牝雞司晨”的太后是不同的。



建元六年,孝文皇后竇氏去世,與此同時,漢武帝忍耐已久的心終於得以釋放。他開始在自己的帝位之路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也不再想著靠公主和親的方式對待匈奴問題,而是重用衛青、霍去病等人與匈奴抗戰。他還派張騫出使西域,成就絲綢之路……在位54年,創下古代帝王的六個之最,這些都是後世帝王難以企及的。竇太后的去世,迎來了漢武帝政治生涯的開端,也為大漢王朝開啟了全新且榮譽的篇章。


翻出歷史那一頁

首先,應該先了解竇太后

竇太后是漢文帝劉恆的皇后,是漢景帝劉啟的母親,也是漢武帝劉徹的奶奶。漢武帝年幼繼位,竇太后執掌至高權力。

主要原因是:

1.漢景帝死後,虎符一直由竇太后掌握,這是擁有至高權力的根本;

2.當時朝中的重臣,比如竇嬰、劉安、程不識等,他們都是聽命於竇太后;

3.劉徹從小跟隨奶奶學習治理國家,對竇太后也是極為孝順和尊重。

漢武帝推行新政,與竇太后治國思想的衝突

漢武帝成年後,由於諸侯王多是自己的叔父族兄等長輩,不重視新皇帝,

漢武帝推行新政,目的是要回皇帝的權力,打擊貴族,削弱竇太后勢力,史稱“建元新政”。

新政的三項主要措施是:

1.大興儒學,採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儒學作為治國思想。

2.革除弊政,所有列侯都到自己的封地,鼓勵檢舉皇親國戚中違法亂紀的人,維護社會穩定,鞏固中央集權。

3.下詔舉薦人才,不避門戶,等級。

竇太后一直以來堅持的是莊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也是黃老學說,這也是漢初以來奉行的治國思想。竇太后讓皇帝,大臣人手一本黃老之書,作為必讀書目,可見對黃老學說的痴迷。“無為而治”就是清靜無為,為道家的主張,就是國家少用行政手段干預百姓生活,把百姓培養成為老老實實的人,沒有什麼追求。在漢朝初期,“無為而治”發揮了重大作用,因為經過戰亂,百廢待興,百姓流離失所,急需要穩定發展。竇太后認為這種思想是對的,開闢出了“文景之治”。

建元新政推行失敗,竇太后依然掌權

新政的推行,與劉氏和竇氏貴族產生了利益衝突,他們都是王侯貴族,擁有大片土地,卻讓他們回封地,自給自足,漢武帝貿然觸動他們的利益,失去他們的支持。

同時新政推行不久,御史大夫趙綰就提議:國家大事不必請示東宮。這個提議對竇太后觸動極大,這是要竇太后交出權力,他極為惱火,於是他命人暗中訪查革新派衛綰、王臧的犯罪證據,實施抓捕,逼迫二人在獄中自殺,隨後廢除新政措施。又罷免丞相竇嬰、太尉田蚡的官職。這樣維持一年多的新政宣告失敗。

新政措施是好,但是還不成熟,如果任由新政實施,必然引起內亂,因此竇太后廢除新政對漢武帝初年也有穩定的作用。

竇太后去世,漢武帝劉徹真正掌握大權

新政失敗後,漢武帝有幾年不再過問國家大政方針,竇太后安穩的稱制幾年,竇太后去世後,一場外戚間的鬥爭終結了竇氏家族的命運,漢武帝劉徹登上了歷史舞臺,掌握了真正的權力,成就了一代帝王漢武帝。


文|小燦哥說歷史


小燦哥說歷史

竇太后是漢文帝的皇后。呂后期間,為了籠絡劉姓諸侯王,呂后在宮中挑選一批宮人,嫁於諸侯王,竇氏本為邯鄲人,想去離家較近的趙國,卻被管分配的人發配到了今山西北部的代國,分給了當時還是代王的劉恆。竇氏哭哭啼啼,極不情願的上路了。

然而人生就是充滿了偶然,竇氏到了代王劉恆那兒立即受寵,為代王劉恆生下了二子一女,長子即後來的漢景帝劉啟。本來如果這種生活繼續下去的話,也就沒有後來的文景之治了。然而風雲突變。公元前180年,呂后去世,諸呂作亂,以周勃,陳平為首的漢初開國功臣誅滅諸呂,擁立代王劉恆為帝,是為漢文帝。竇氏也隨著漢文帝一起進長安,封為竇皇后。

竇氏封為皇后以後,輔佐文景兩代君主,忠實的踐行無為而治,與民休息的政策,不擾民,不違農時,漢代的經濟取得長足發展。竇氏也從文帝時期的竇皇后,到景帝時期的竇太后。可能這是世界上最痛苦的聖旨吧。

公元前141年,景帝駕崩,竇氏又被封為太皇太后,成了新繼位的漢武帝的祖母。竇太皇太后在漢武帝初期仍然牢牢把持朝政,漢武帝實行的建元革新也在竇太皇太后的干預下宣告破產。竇太皇太后篤信黃老思想,崇尚清靜無為,和漢武帝崇尚儒法雜處,積極有為的政策是相互對立的。所以在漢武帝繼位前六年,漢朝還保留著文景時期的國策。漢武帝還不能展翅高飛,一展雄才。

公元前135年,竇太皇太后去世。竇太皇太后的去世標誌著漢武帝終於從幕後走向了臺前,可以積極施政,有所作為了,漢朝從這一刻開始,才正真進入了漢武帝時代。所以說,竇太皇太后的去世,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小王解史,關注我,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歷史


小王解史

竇太后經歷了漢文帝、漢景帝和漢武帝三朝,在朝中地位舉足輕重,而竇太后主張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的黃老學說,反對漢武帝“大有作為”,反對改革和制度的改變,是文景之治的繼承和維護者。



竇太后去世後,漢武帝沒有了束縛,可以大膽的按照自己的抱負治理國家,對內改革制度,進一步削弱諸侯國,鞏固中央集權,在中央設置內朝,加強皇權,對外主動出擊匈奴,開啟了對匈奴的大反攻。

因此說竇太后的去世,宣告了一個新時代的到來。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表自己的看法。


津城沐雨

竇太后是漢景帝的母親,漢武帝的祖母。景帝死後,朝政大權落在竇太后手中,而她秉持的是道家的思想,這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儒家思想格格不入,等到祖母死後,武帝才能親政,所以說宣告一個新時代的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