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唐詩裡那些不押韻的詩歌,如果用山西方言讀就押韻了,這是真的嗎?

手機用戶81499391929

現在流行起了用方言讀唐詩的風潮。有人用粵語讀,有人用客家話讀,還有人用陝西話讀,山西也有人說某些用普通話讀來不押韻的唐詩,用山西方言讀時卻發現挺押韻。為啥晉方言讀唐詩能更押韻呢,這跟晉方言中保留了入聲字有很大關係。


阿寶曾在某節目現場用大同話讀唐詩


入聲是個啥腔調呢,簡單點說就是聲短而急促。例如,用普通話讀“一”,這個音是可以拉長的,而入聲的“一”很短,不妨您聽聽太原方言的“一”就能略有感覺。


從初唐到盛唐中唐以至晚唐,都有山西籍詩人引領群倫。《全唐詩》中記錄的山西籍詩人的作品有5000多首,佔總量的十分之一,整個唐代詩壇就是山西籍詩人的大舞臺。那些出生在山西的詩人們吟誦詩歌用的一定是自家的方言,那是沒有普通話的年代。而唐代是以長安為中心輻射的政治經濟圈中,山西佔有重要位置,而且太原作為唐王朝的北都,交往密切。無論政治上、文化上,山西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語言也屬於西北官話圈。唐王朝興敗盛衰的歷史過程與山西人緊密相連、休慼相關。一大波的山西人在朝堂上談論國家大事;在文化圈裡,那些詩人們說山西話的更是不在少數。


“詩佛”王維就是咱山西人


山西大學語言學專家喬全生教授認為,古漢語的聲調有平上去入之分,但隨著語言的發展變化,入聲在今天的普通話和多數官話中已不復存在,晉語是保留入聲的方言,晉語是一個不同於山西方言的學術概念。山西以及山西周邊一些地區,凡發音中依然保留入聲的語言都叫做晉語。這些地區包括山西大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內蒙古南部以及陝西北部,總共有5省區的190多個縣市。  


一般人平時所說的山西方言其實是個地理概念,包括晉南方言、晉中方言、呂梁方言、晉東南方言、晉北方言五大類。這五大類中晉中方言和呂梁方言保留的古音為最多,其他三個方言區因為與官話區接壤,均不同程度受到官話發音的影響。晉語中也有一個縣例外,比如廣靈縣方言中就無入聲,因此我們將之歸入河北的官話。而晉南方言中的臨汾方言與運城方言雖然屬於山西方言,但不屬於晉語,也沒有保留入聲。如此看來,用晉中、呂梁等地的方言讀唐詩,更有韻味。


山西晚報

是時候再次祭出這個故事了。


人間詞話中記載了一個宋代的小故事:

南宋詞人林外有一次cosplay穿的道士裝,坐在一個叫做垂虹亭的地方喝酒,喝到後來詩興大發,於是在亭子上寫了一首《洞仙歌》,寫完後就醉洶洶的離開了。

結果好事的圍觀群眾一看這詩寫得好啊,於是紛紛傳說一個道士喝醉了寫了首《洞仙歌》然後就不見了,傳到後面變成呂洞賓下凡寫了《洞仙歌》。結果越來越玄乎,直接傳到皇宮裡去了。

當時皇帝是南宋孝宗,是少有的英明皇帝。孝宗一看這首《洞仙歌》發現了一個大BUG

《洞仙歌》
飛樑壓水,虹影澄清曉。橘裡漁村半菸草。
今來古往,物是人非,天地裡,唯有江山不老。 雨巾風帽,四海誰知我?一劍橫空幾番過。
按玉龍、嘶未斷,月冷波寒。
歸去也、林屋洞天無鎖。認雲屏煙障是吾廬,任滿地蒼苔,年年不掃。


孝宗說:這首洞仙歌中不押韻啊,“雲崖洞天無鎖”這一句按照韻律應該讀“掃”,這肯定是個福建人寫的,絕對不是山西人呂洞賓。

於是派出大內密探去調查,果然找到了原作者福建人林外。

升庵《詞品》雲:“林外字豈塵,有《洞仙歌》書於垂虹亭畔。作道裝,不告姓名,飲醉而去。人疑為呂洞賓。傳入宮中。孝宗笑曰:‘雲崖洞天無鎖,鎖與老叶韻,則鎖音掃,乃閩音也。’偵問之,果閩人林外也。”(《齊東野語》所載亦略同)

看,貌似跟題目中說的山西話讀唐詩押韻是一樣的是嗎?

不然有句俗話叫做“天不怕地不怕,就怕xx人說官話”怎麼來的?😂


以史為鑑

當然不是了。準確地說,是現在不押韻的詩歌,用唐代的話讀出來是押韻的。

準確地說,隋朝有位陸法言,寫了一部《切韻》,從《切韻》發展出《廣韻》,又從《廣韻》發展出《唐韻》。後來宋代又出現一部《平水韻》,這部韻書就是後來人寫詩的標準韻書。不過經過對比可以發現,唐朝人的用韻原則,和平水韻基本相同。

《切韻》應該反映的是南朝後期士大夫群體中使用的一種通行語言標準。所以唐朝人如果按照韻書寫詩的話,說嚴格點,應該是按照六朝晚期人的話來押韻。但反正唐代離六朝也不遠,應該區別不大。

後來人寫詩都用平水韻,就不一定和當時的語言完全吻合了。

不過古代語言和現代話變化很大。最明顯的區別,就是普通話中入聲消失了,所以用今天的話讀起來,很多時候並不押韻。但其實經過一千多年的歷史演變,各地的方言都向不同方向有所變化,和唐代語言各有各的不同,都是不一樣的。如果用方言讀唐詩,肯定也各有各的問題。

只不過既然大家的變化不盡相同,肯定能找到一部分,是普通話相對於古漢語丟失了的,而方言沒有。所以就給人造成一種錯覺,以為用方言讀能還原古漢語。其實大家都不是“原裝”,都有不符合的地方……

至於說什麼某某地區方言保存了古漢語特點的,這都是出於一種本能的地區自豪感,自己老家繼承了古代漢語的本色,本人似乎也跟著與有榮焉。但很可惜,這些說法都是不對的。

最後跟我喊一句口號:

中華正統在嘉絨!


北門猿

不僅僅有些唐詩用普通話讀起來不押韻,很多古詩詞都是這樣,包括現代人用古韻寫的詩詞。

因為我們的普通話是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語言,北方的方言與中古的古代語音有了很大的變化,

語音的變化不是從今天開始的,其實一直都在演變,比如詩經的語言與發音到了漢朝就需要學者作註釋了。

最大的語言的變化可能是元朝統治期間,官方的語言就不再採用中原語音,據說明成祖朱棣登基以後遷都北京,重新恢復下江官話。但是明朝滅亡以後,滿清入主中原,語音又開始有了變化。

因此現在的南方眾多方言比起普通話更接近於中國古語。包括崑曲還是標準的下江官話,文化人喜歡聽崑曲,可能就是喜歡這種古樸的韻味吧。

目前普通話於古語最大的不同是沒有了古代的入聲字的發音,比如蘇軾念奴嬌就是押入聲韻,

物、壁、傑、發、滅、月等字普通話讀就不押韻了。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大家仔細聽一下粵語的朗讀就知道,讀入聲字發音類似短促的去聲。大量的入聲字在今天變成了平聲字,因此讀起這一類古詩詞就格外的不押韻。比如上面蘇軾詞中的“傑”。下面這首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入聲字變成平聲的更多: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歇、發、別、節、說,這些都是古入聲字,入聲字目前不僅我們南方的方言裡有,越南、日本這些受到中國文化薰陶的國家裡也有。

至於山西方言嗎?好像不太多吧,還是南方的方言粵語、吳語、客家話這些入聲字多,讀起來比普通話押韻的多。

喜歡詩詞的朋友可以觀看我發的關於詩詞格律視頻,講課者是東南大學得王步高,講了一口吳語普通話,不但講了很多詩詞創作的知識,還能聽到很多的入聲字發音。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唐詩的韻是平水韻(但平水韻宋代才編成😝),與現代的韻己有較大差別。現在讀著不押韻的,用平水韻就押韻了。


日日新工社

沒有具體研究過,想想應該是真的。中國太大了,各地都有方言。雖然現在國家以法律形式通過各種現代化媒體來推廣普通話,但它不可能一統天下,地方方言仍然有頑強的生命力。我們這裡有些鄉鎮居然每個村都有各村的方言,甚至一個村有幾種方言,從來就沒有因為普通話的推廣而消失,當然以後怎麼樣就不知道了。那麼古時候要想統一語言的話,就更不可能了。

古人沒有統一的語言,那麼詩歌是不是就沒辦法寫了呢?當然不會。不同地方的人同樣需要唱歌吟詩消遣,跟吃飯一樣,總不能說:喂,你說話口音不對,不準唱歌,不準吟詩。所以各地的人們用他們的方言寫詩又有何難理解的呢?那麼一個地方的人讀另一個地方人的詩覺得不符合韻律又有什麼不可理解的呢?

我們現在用中華新韻去讀唐詩宋詞,有些時候覺得拗口,那都是因為語言發展變化的原因,很正常,再過一些時候也許有更多的拗口。但這些詩詞拿到作者當時寫作的地方去,就通暢了。

就像“刷鍋老”一樣,有誰知道其中的意思?誰知道是怎樣發音的?當然來到我們這地方,我念給你聽了之後,你才能明白。


刷鍋老

山西作為中華文明發源地之一留下很多古語。例如,現在我們說的,餓不餓。山西方言就是“飢不飢”。原先盛水的水缸,山西話為,甕。很多很多。其實最接近的應為粵語,當時北方遊牧民族侵入中原,黃河流域和中原大地的經濟文化都轉移到長江以南。尤其以西晉末年,大批操中原話的人大量流入東南地區,偏安一隅。直到五胡亂華,江南一代都是以說古漢語的漢人為主。歷來南方受少數名族的外來語言通化少之又少。所以我認為粵語讀文言文和古詩詞更為押韻,山西雖然曾經是黃河流域中華文明發源地,但地理和說胡語的外來民族接近,很多詞彙,發音早已融合了外來語的讀音和音譯。所以我認為山西方言讀古語不太符合當時的發音。


晴天1515401

比如: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唐·李益《江南曲》

晉中晉北人鼻音重,也許用鼻腔能把押上。

不知道運城籍的詩人寫過不押韻的詩詞沒有。






槍真看襪光,泥這地漲香。嘎兜莽先襪,得兜思過夯。


瞌睡蟲和瞌睡龍

你可能有點誤解,不是用山西方言讀,應該是用南方話來讀,大部分詩讀起來都沒有問題,那一少部分讀來不太通順,是因為官方統一韻腳的原因,因為唐代建都南方,所以詩韻偏重於南方方言的緣故(那時的官話叫下江官話,以下江官話為官方的通用語言),就像我們現在的普通話一樣。(實際我們現在的普通話屬於北方語言,它是清代宮廷官話的一個分支)。《語言學索源》。以上個見整理,謝謝


滄州九五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其實很多人之所以認為不押韻其實是受了一些誤導,下面來分析一下:

何為押韻?

所謂押韻,就是在句末用同一韻的字,這個就是押韻。而不是現在有些人說的所謂的用拼音的韻母相同的字就是押韻。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所以才致使為什麼很多人說古人的詩詞有些不押韻了。

何為韻部?

古代有很多指導押韻的書籍,比如至今還著名的《廣韻》和《平水韻》就是其中之一。把同韻的字編在一起就是韻部了。比如平水韻裡面下平五歌:多、羅、河、戈、阿、和、波...這些韻母只是大致一樣,並不完全一樣。


所以這就是古代的押韻,也是用方言來讀詩就感覺押韻的原因。其實現在普通話已經沒有了入聲字了,而現在南方的有些方言卻保留了入聲字的讀法。所以有時候用方言讀詩詞就顯得更有韻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