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誠信不能只在表面做文章

珵素

這兩天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某地的新聞媒體聯合當地的幾家企業組成了一個聯盟,入選聯盟的單位共同承諾,願意接受社會監督,誠信經營,恪守行業道德,聯合社會共同打造誠信社會。

在某大規模製作虛假廣告的企業被持續揭底的現在,上述企業的誠信承諾無疑會惹來不少人的關注。經濟活動中,誠信經營本應該是所有企業都應遵守的準則。但在現實競爭中,個別國內企業為了獲取高額利潤,在商品生產中弄虛作假,給消費者造成了很大損失,也給不少人留下了國產貨就是劣質貨的印象。即便其他企業在商品生產上精益求精,也很難在短時間內改變大家的印象。出國掃蕩超市,結果拿回來一看半數是國產貨。這樣讓旁觀者笑不得也罵不得的事近幾年頻頻發生,應該說依舊是那些不守誠信準則的公司所造成的影響。

不過為了利潤而什麼都不顧的商人在哪裡都一樣。最近一些國外知名企業爆出的造價信息,使不少國人明白,國外的產品的質量遠沒有大家想象的那樣有保障。應該說,現在的環境正適合國內的企業奮發圖強,將那些被外國商品奪走的市場重新奪回來。不過關鍵的一點,就是重新獲得國內消費者的信任。

講誠信不能只在表面做文章

加入誠信聯盟的企業無疑正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為大家塑造一個誠信負責的企業形象。不過站出來發個言、表個態並不是特別難的事,難的是如何在日後的生產經營中堅守自己的承諾。畢竟,誠信不是表面功夫,它需要人們在現實中日復一日地堅持。面子活好做,但若心裡不當回事,到問題出現時,面子上更不好看。春秋時期的周王室就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典型的反例。

周王室東遷時,鄭國正是鄭武公在位。他積極協助周王室,因此受到周王室的信任。鄭武公以及鄭武公的兒子鄭莊公都擔任過東周的卿士。幾年後,遷到洛陽的周王室逐漸穩定了下來,加上當時鄭國正在不斷擴張自己的領土,周王室就想擺脫鄭國的影響。於是周王把鄭莊公掌握的一些權力分給了自己寵信的西虢國國君虢公忌父。

鄭莊公是一位雄心勃勃的君主。他看到周王室想扶持虢公奪走自己的權力,於是就前往周王室,當面與周平王對質。畢竟周平王能在洛陽落腳,靠的是鄭國的支持,周平王也不想弄得太難看,給世人留下把柄,於是連連否認,說沒有扶持虢公奪權的想法。而且為了表明自己的態度,周王室還與鄭國協議,相互交換人質。周平王的兒子王子狐去鄭國當人質,鄭莊公的兒子公子忽去做周王室的人質。

交換完人質,整件事本應該告一段落。不料沒多長時間,周平王過世了。周平王死後,周王室再次打算讓虢公掌管周的政事,甚至直接免去了鄭莊公東周卿士的身份。鄭莊公見東周如此不守信用還打壓自己,十分憤怒,於是讓手下率兵把屬於周王室的麥子割了。受此大辱的周桓王親自率兵進攻鄭國,不料自己被鄭國大將射傷,周桓王帶領的聯軍大敗。至此,周天子的威信徹底沒了。

講誠信不能只在表面做文章

應該說,鄭莊公仰仗自己的武力頻繁擴張確實有損東周的威信。但若周王一開始就聯合幾國對抗鄭國,雖然效果或許不會太好,並且會得罪鄭國,但至少東周的威信還能保留。結果東周自作聰明,一邊想辦法削弱鄭國在東周的影響力,一邊還想把整件事瞞下來,避免得罪鄭國,甚至想出了互換人質的方法來取信鄭莊公。表面文章可以說作得極好了。但不管怎麼迷惑鄭莊公,做過的事情終究還會敗露。東周自以為想到了一個好辦法,結果最後不僅徹底得罪了鄭國,還在與鄭國的對抗中把最後的尊嚴也給丟了,可以說得不償失。

在古代,交換人質是一件很嚴肅的事。雙方交換人質,意味著鄭國和東周都會遵守約定。所以交換過人質後,鄭莊公就不再糾纏之前的事了。只是,東周一開始就沒有打算遵守承諾,因此即便有人質在鄭國,他們還是違背了約定。這也是為何鄭國如此憤怒的原因。有人評價說:“信不由衷,質無益也。”意思就是說,如果不是真心遵守約定,即使互換人質,把表面文章做到極點,也同樣沒什麼好處。能取信於人的,還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