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伶為拒日偽邀約,寧願離開舞臺做農民

1958年3月9日京劇“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悄然合上了雙眼,結束了他輝煌的一生。作為戲劇演員,他的演技、唱腔,他的身段至今仍為人所津津樂道。作為一箇中國人,他拒絕為日偽服務,甚至不惜離開自己心愛的舞臺,就憑這點也足以為人稱道。

一代名伶為拒日偽邀約,寧願離開舞臺做農民

程硯秋

程硯秋常對人說:“我們除靠演戲換取生活費用之外,還對社會有勸善懲惡的責任……如果我們演的戲沒有這種高尚的意義,就寧可另找吃飯穿衣的路,也絕不靠演玩藝給人家開心取樂來吃飯穿衣。”這就是一代戲劇大師的風骨。

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程硯秋正在外地演出,他回到北京也就是當時的北平後,這座千年古城已被日本侵略者佔領。當時程家還在東城什錦花園居住。回到家裡,程硯秋聽著街上日本軍人整齊的皮靴聲和雜亂的馬蹄聲,想起幾個月前,自己和尚小云還為二十九軍軍長宋哲元將軍表演了《弓硯緣》和《青城十九俠》,座中還有副軍長佟麟閣、師長趙登禹,而現在,佟、趙兩位將軍卻已戰死沙場。他和與夫人相顧無言,沉默了好久。

不久之後,日本侵略者為了粉飾太平,要求北平京劇界的名演員為日本侵略者演戲,還要把演出收入捐給日軍去買飛機,他們通過北平梨園公會,讓程硯秋出演。

一代名伶為拒日偽邀約,寧願離開舞臺做農民

程硯秋劇照

程硯秋聽了,勃然大怒。北平梨園公會的人十分害怕,勸他說:“程先生,日本人惹不得呀。以程先生在戲劇界的地位,如果堅決不答應,我們受影響是小事,恐怕於您自己更不利呀!”

程現秋說:“我一人做事一人當,決不能讓大家受連累。獻機義演的事,我程某人寧死在槍下也決不從命,請轉告日本人,不要找梨園同業的麻煩,有什麼讓他們直接找我說話就行了。”

由於程硯秋的堅決反對,日偽當局獻機義演的事不久便泡湯了。但這還不算完,他們對於程硯秋不肯合作,一直耿耿於懷,不僅查封了由程硯秋創辦的中華戲校以及《劇學月刊》,還一直找機會,圖謀報復。

程硯秋卻絲毫不以為意。時間來到1938年,同為“四大名旦”的梅蘭芳遠走香港,前輩餘叔巖沉痾不起,楊小樓病逝。京中的戲劇舞臺一直由程硯秋勉力支撐。

但他只唱給平民百姓聽。敵人的堂會,寧死不去;去偽滿洲國親善訪問,寧死不從。

面對國土淪陷,百姓深受欺凌,程硯秋滿腔義憤。他根據《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創作出京劇新戲《亡蜀鑑》以抒亡國之憤,戲中一句“願國人齊努力,共保神州”激發了觀眾的共鳴,營造出舞場上下萬人傾淚的悲壯場面。

此外,他演出由陳墨香編劇的新戲《費宮人》,以劇中吳三桂引清兵入關來影射漢奸、賣國賊為虎作倀。

1941年年末,日偽特務們終於逮到了機會。當時程硯秋應上海黃金戲院之邀,赴滬演出。演出結束後,已是初冬時分,天氣有些冷。程硯秋由滬取道天津乘火車返京,當火車進入前門火車站時,偽警務段以偽警察徐大麻子為首的幾個便衣特務和日本憲兵隊藉口檢查,說程硯秋態度不好,把他帶到站內一間小屋裡,試圖圍毆程硯秋。

一代名伶為拒日偽邀約,寧願離開舞臺做農民

程硯秋扮相美麗大方

所幸程硯秋自小演戲,在臺上所演的武藝不是花架子,而是實打實的硬功夫,他甚至師從武術名家高紫雲先生練習過太極拳。程硯秋見勢不好,便施展起拳腳,以一人力敵七人,把這一幫特務、警察打得七零八落。

徐大麻子惱羞成怒,掄起刀鞘從後面向程硯秋劈去。眼看程硯秋要吃虧,路經此處的鐵路工人急中生智,用日語喊道:“八格牙魯(混蛋),不要打了!”

徐大麻子真以為是日本主子的命令,驚得趕緊住手。程硯秋乘機向出站口跑去,脫離了險境,但託運回來的戲箱、行頭,盡數失落了。

經過這次打擊,程硯秋決定不再演出,他說:“特務們還會來找我的,我程某就是不給日偽唱戲,看他們到底能把我怎麼樣吧!”

他準備洗淨粉墨,荷起鋤頭,隱居務農。妻子有些不忍,勸他不要草率做決定。

他安慰妻子說:“幾年來為了劇團同人的生活到處奔走演出。現時身陷淪陷區域,眼見國破民窮,一切都是末路,戲劇更是走上窮途,毫無希望,不如從此不演,在鄉間覓一居處靠自己種田,年年能有口窩窩頭吃已是滿足了。”

一代名伶為拒日偽邀約,寧願離開舞臺做農民

青龍橋務農時期的程硯秋

從此之後,程硯秋便隱居北京西山青龍橋。一代名伶,整日以務農為生。在北京市檔案館珍藏著程硯秋“停演”後在青龍橋務農的照片,照片中程硯秋一手牽毛驢,一手拿農具。此時的程硯秋雖然身處艱苦的環境中,但是避開了日偽特務的威逼,他的臉上流露出平和溫暖的笑容。

1945年抗戰勝利後,他滿懷勝利的喜悅在北平廣播電臺做廣播演說,控訴日寇在華的種種罪行:“我寧死不從,他們只好在電臺上不準播放我的唱片……”

程硯秋講的慷慨激昂,聽者大呼痛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