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体而合“礼”地问候他人,是一门学问

文青刚刚进入一家外企的写字间工作,顶头上司吴俪小姐对她十分关照,因此文青打心底里感激吴小姐。只是她隐隐约约觉察到,每逢她向吴小姐主动问候时,对方的反应不仅不热情,反而还有一点儿勉强的意思。她好长时间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

于是,文青只好找同事小艾帮忙解惑。

原来问题出在文青的问候语上。按照老习惯,文青每次见到吴小姐,总是这样问候对方:“大姐,您忙什么呢?”“大姐,您身体怎么样?”

来自香港的吴小姐对文青的这种问候方式很是不喜欢,“大姐”这个词儿在她听来就像称呼四五十岁的中年女性,而自己显然没有那么“老”。况且,我忙什么是我的隐私,你作为下属,为什么老在公众场合打听我的隐私呢?还有就是,我健健康康的,又没患病,你怎么老问我“身体怎么样”?

在我们现在看来,文青的这种问候语显然是不合适的,在一个香港人面前整天“大姐”“大姐”地叫个不停,你想想对方是什么感受。

得体而合“礼”地问候他人,是一门学问

互致问候

以上这一事例表明,得体而合“礼”地问候别人,是十分重要的。

那么,我们在问候别人时,需要注意些什么礼仪呢?

首先,我们需要注意问候语的具体选择。

选择问候语,最重要的是要看场合与对象。

我们先说场合。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总不会在洗手间里问候别人“你吃饭了吗?”或者,你也不会在好友新婚大喜之日去问她“你真的感觉幸福吗?”

对一个刚刚结束长途旅行的人,或是一个刚考完试的学生,问一声“累坏了吧?”显然合情合理。可是对一个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当然就不能这样去“骂”他。

对来自海外的人士,在正式场合问候一声“你好”或“见到你很高兴”,是符合国际惯例的。而对于几乎每天都同自己见面的同事,则无此必要。

选择问候语,还应当视被问候的对象而定,即应根据被问候对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问候一个久未谋面而关系普通的朋友,可选择“您一向可好”这一类泛泛的问候语。

问候在校生:“学习忙吗?”问候刚刚生育不久的年轻母亲:“孩子乖不乖?”不但做得恰如其分,还有助于让对方心甘情愿地主动打开话匣子。

不恰当的称呼

得体而合“礼”地问候他人,是一门学问

不恰当的称呼

其次,我们需要注意问候他人时的具体称呼。

问候他人之际,少不了要以适当的方式称呼对方。在问候中称呼不恰当,或是直接以“哎”来代替称呼,均不大合适。

在商务往来中,应以“先生”“小姐”或是被称呼者的职务作为称呼。

对德高望重的老前辈或是令人钦佩的师长,称其为“先生”,是比较习惯的一种做法。

有时遇到才结识不久的朋友,而且对方年长于己,并学有所长,要是不知道怎样称呼对方才恰当的话,可以“老师”相称。对文艺界人士尤其可以这么做。

关系极好者之间,有时为了表示亲密无间,可以不称其姓,而直呼其名。长辈对晚辈经常这样称呼;但关系普通者,特别是关系普通的异性之间,直呼其名,甚至叫小名,是不合适的。

遇到外宾时,问候中的称呼应合乎礼仪,体现尊重与友好。

在正式场合,称呼外宾可选用其职务,或是对方引以为荣的头衔,如“部长先生”“尊敬的教授”。在日常生活中,对男子应称“先生”,对未婚女子应称“小姐”,对已婚女子应称“夫人”,以上称呼可以连同姓名一起使用。要是遇上不了解其婚姻状况的女子,应根据外国女士“崇尚年少”的特点,称其为“小姐”。

外国人姓名的构成比较复杂,称呼哪一部分才合乎礼仪,是有不少讲究的。在一般情况下,唯有在十分正式的场合,才称呼其姓名的全称,即连姓带名一起称呼。平常以姓相称,是常规做法。除非得到对方允许,或是与对方是至交或亲属关系,否则不宜直呼其名或爱称。

得体而合“礼”地问候他人,是一门学问

最后,我们需要注意,在问候他人时如何掌控自己的神态表情。

问候他人时,我们的态度应主动、热情、大方,并且向被问候者充分表达出我们的关怀与敬重之意。

主动:见到他人时,要积极、主动地问候。同样,当别人问候自己时,也要立即予以回应,千万不要摆出一副高不可攀的样子。

热情:向他人问候时,要表现得热情、友好、真诚。

大方:向她人问候时,要表现得大方、得体。不能矫揉造作、神态夸张,或者扭扭捏捏,给人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而且一定要专注。问候的时候,要面含笑意,与她人有正面的视觉交流,以做到眼到、口到、意到。不要在问候对方的时候,目光游离、东张西望,这样会让对方感觉你不真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