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这是唐朝大诗人杜牧的诗句,从这句诗中就能看出清明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印象。

清明,祭奠先人。

归家,上坟;踏青,旅游。

有的地方还禁止烟火,吃点冷餐。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其实,清明的内涵远比我们平常意识到的要多。

2008年,国家把清明确立成为节日,希望大家对清明的风俗有所体悟。

清明,是24节气之一,是节气当中唯一的节日。

上巳节、清明节和寒食节,三个节日演化而来。

所以,清明节蕴含的深意是其他节日所不能替代的。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它身兼节气与节日的双重身份。

也充满了悲伤与欢乐的双重情绪。

甚至还是年轻人相亲相爱的节日。

清明节算是一个矛盾结合体。

它包罗万象,具有感恩、成人和情人意味。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介子推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寒食节也是因为他而来。

但是这首他的诗,可能不曾被我们正视过。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禁火、扫墓、踏青、折柳,这是风俗之下的清明节。

愚忠、谏臣、勤政,这是封建士大夫的信条。

而清明本身,却是所有人都该有的夙愿。

清明节不光要祭奠和缅怀先人,更要感谢先人带给我们生命。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人类不光只是哺乳动物,要超脱与动物的某些共性,需要体现出某些人类独有的差异。

到底有哪些差异呢?

这就需要我们在清明这一天做到“反思”。

反思历史,反思自我。

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我们更需要的是追问。

要在错误当中积累经验。

在时光这个漏斗当中,下面的错误越多,经验也就越多。

上面的时光就能越来越少犯错误。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宗教的日常仪式时时刻刻提醒着人们检讨自己与鞭策自己。

慢慢达到个人心灵的空境,慢慢地完成整个社会的清净与秩序。

中国人,整天忙着生计,很少有时间去真正放空心灵和自我检点。

不能忘根,不能忘本,更不能忘宗。

尊重生命,尊重灵魂,善待自己,善待他人。

超脱于西方的礼拜,周期长,历史长,反思的深度更要长。

清明节体现了故人天人合一的思想。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人是关系的产物,并且无时无刻不活在关系当中。

清明节就是现在生存的我们与逝去的祖先和过去的历史之间的关系构建时间。

我们会在关系中成长,而与历史、先人之间的关系,则决定了未来我们的走向。

我们不是被动地依赖自然,而是要亲近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我们在清明节这样的一天,我们常常燃放鞭炮,燃烧纸钱。

其实,这些习俗与清明节真正的内涵是矛盾冲突的。

清明踏春和旅行,在景区中随意刻字,让景区脏乱差,这也是乱象。

过了“清明节”, 你就“清明”了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断魂的可能不是去上坟,去祭奠祖先的路人,

可能是看着自己栖身环境被破坏的先人们。

清明的意蕴,要比春节更为深厚。

春节是在世的家庭人员的相聚,而清明节更是整个家族传承的相聚。

通过这样的仪式,我们强调整个家族血缘的团结。

爱社会、爱民族、爱祖国的国民教育的载体。

只有清明的政治,才有清明的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