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你怎麼看?

唯一愛曼

首先在農村隨禮關係一般的話也就是一百元的禮,關係近一點的親戚才是兩百元的大禮。一般親戚的話都是200元以上,而關係近一點的鄰居也都是200元的禮。所以說和城裡人結婚的時候依靠酒席就能夠發財的現象,其實農村人吃的是熱鬧。



一桌子10個人,在上禮的時候一般每個人發一包煙,生孩子的還會有雞蛋,這樣的話一桌費用就是150元。之後一桌酒席的價格一般都是600-800,價格隨著家主定,大廚來控制份量。一般好一點的酒席就是800元,我們取中間值700元來算,再加上酒和飲料的價格,一桌的成本是900元,按照一桌子一人100元來算,那一桌子收1000元,等於家主賺100元,但別忘了,農村忙酒席提前一天準備,給親鄰管好菸酒,給大廚一些勞務費,這樣的話主家是不賺錢的。



而那些帶著200元全家來吃的現象,只能是親戚關係,普通關係的話頂多帶著孩子去吃飯。而農村人在紅白喜事上講究的是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樣的話自己就倍兒有面子。所以一般在前一天主家通知親戚的時候都會央求帶著全家人過來,這樣的話主家就會非常的開心,認為自己的親戚行動上到位了。



所以說親戚來的越多越好,這裡可不是佔便宜的意思,大家不要被誤導了。而農村的酒席講究的是熱鬧,除了熱鬧就是熱鬧,根本不會考慮辦酒席套著大家的份子錢。和城裡人動輒一千兩千的份子錢,農村人在這方面做得還是非常好的。而在酒席上,農村人能夠好好坐在一起聊天,這可是平時所沒有的熱鬧景象,看到這麼多的老朋友在場,大家興致起來了難免會喝高。不知道大家怎麼看呢?


農業補貼

這個情況在一些農村還是比較常見的,有的甚至連200都不送。送個幾十塊錢,就拖家帶口的來趕飯了。

其實對主人來說,並不公平。按照成本支出來計算,辦桌酒席花費不低,加上主人家還要回禮,以後別人辦喜事也要送禮。這樣一來,辦酒=虧錢。

所以還是得自覺一點,站在對方的角度上多考慮考慮。送的禮金不多,就少一點人去。

感謝關注愛農幫!


愛農幫

在我們當地,現在農村隨禮基本都是兩百左右。當然,隨兩百的禮又分幾種情況一是在一起玩的好的朋友;二是關係比較淡的親戚;三是同村在一起關係比較好的。

首先,在一起玩的好的朋友基本都是自己一個人去,如果有小孩的可以帶個小孩。如果是和老婆共同的朋友也可以夫妻兩人同去,帶人自己的孩子,我們這邊兩胎居多一般是四個人。因為在一起關係好主人家也不會多想。

其次,是關係比較淡的親戚。一般是指平時很少走動,只有擺酒席的時候通知去隨禮的親戚。這種是一到兩個人不會再多了。

還有一種,是自己媽媽的孃家人。雖然是孃家人但是隔的輩數多平時又少走動,所以關係不是那麼親。但是這種是可以全家都去的,就是有多少人可以去多少人的。這在我們當地是一種風俗,意思是姑娘回家人越多越好。所以主人家也是歡迎的。

至於同村關係好的,一般都是一個大人帶上自己的孩子。同村有捧場之意,不至於讓來的親戚覺得這家人擺酒席連同村的都沒來幾個。所以人多些也無妨。

最後對於這個話題,要根據當地的消費情況。民俗民風來看,不能一概而論。


花樣農夫

我老家也是農村的,對於這些紅白喜事也略知一二,因為老家農村有親戚結婚或者老人去世,父母會打電話給我讓我也去走動一下,平時也經常回家,也會聽到父母說起村子裡的事情。在我們老家一般沒有結婚的就不必要隨禮,父母隨一份就行。但是已經結婚的,就要單獨隨禮了,如果還和父母隨一份禮是會讓人笑話的。

在我們農村老家現在辦喜事請客一般也是到附近的飯店,在家請客的已經很少了,飯店成本高,去吃飯隨一分錢,去三四個人確實讓主家賠本了。我覺得農村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和原來的風俗有關係,大家也都是來湊個熱鬧,給主家捧個面子,如果人很少,主家的面子也不好看不是。

再說一下城裡隨禮的習俗,我這兒隨禮一般是三百元,當然隨三百元的份子錢的都是關係一般的,去吃飯肯定去一個人,不會一家人都去;關係好的呢隨禮500、1000的都有,因為關係好家裡人會一起去,也就是夫妻倆人一起去吧。再說家裡有喜事親朋好友都會去幫忙,隨多隨少也都是一份心意吧!

總之,我的觀點是隨禮二百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還是不要去人太多,現在物價都很貴,會給主人造成經濟壓力的,要想一家人都去最好多隨點。再說說辦喜事的主家,也不要在乎隨禮多少,人家肯來還不是咱的人緣好不是,人家來也是捧得人場,有人氣的喜事,咱也喜慶啊!試想一下沒有人氣的婚禮該有多難堪!所以凡事都要往好處想,不要以金錢為重,以感情為重,和為貴!


小魚兒遊世界

很正常呀,我們村就是這樣,我就是這樣過來的,能隨禮二百,都是關係不錯的,我們這裡一般都是一百。現在分子錢也漲了,50元已經拿不出手了。

我們這裡不但是全家出動,而且幾乎一天都不用做飯,都去這家吃。小時候就是這樣長大的。

我感覺這沒有什麼,農村的酒席都是在家裡過,圖的就是熱鬧,不怕你來的人多,就怕沒人來,就怕把飯菜做好了,沒人願意來吃,這才是最丟人的。

說到這裡,就有這樣一件事不得不說,我和師傅到外村給人做飯。當然,這家經濟條件好,不差錢,但與村裡人的關係處的不怎麼樣,一下準備了40席,快做好了,師傅告訴這家人,讓到村裡去叫鄉親們吃飯,招呼人去。

因為這家人經常不在家,他以為農村像城市裡的一樣,到飯點就都來了,不聽師傅的話,結果,時間差不多了,師傅又催這家人趕緊去招呼人去,這家人就是不去,讓上菜。

結果尷尬了,菜上好了,還是沒有人來,師傅一看,感覺這家人為人處世不行,連自己都感到丟人,帳一結,我們就離開了。

這或許就是農村人與城裡人的區別,城裡人或許認為來的人多,而農村人卻希望人越多越好,不就是多雙筷子嗎?要的就是這個氣氛。

當然,有一點要提一下,吃可以,但不能帶回家,這樣就不好了。


鄉村小二哥

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我看這就不錯了,給你們說一說俺這邊的風俗規矩,你們更受不了。


我是山東滕州的,我們這邊,不論紅白事,男方的同姓族人,只要不出五服,就是“近門子”,就不用花一分錢,紅事去喝喜酒,白事去喝豆腐湯。當然你也不能光帶張嘴去,白吃白喝,你作為事主的近門子,要跟著幫忙幹活,比如紅事要接客陪客,白事更復雜,因為孝子光跪那哭,所以一些重活累活,全指望近門子上,比如挖墓坑,抬棺材,所以不花錢的大席也不是白吃的。


現在隨著生活條件好了,誰家也都不差乎那兩個錢,就是近門子,也跟著隨禮了。其實,在俺這邊,近門子不拿錢,或者親戚家拿二百塊錢來一家人,事主是不會生氣的。


因為辦紅事人越多越熱鬧,說明事主家人緣好,有的人你倒貼他二百,他也推脫有事來不了,那就尷尬了。辦白事,也是人越多越好,不光幹活,對逝者也是一種尊重。


農村辦場,都是流水席,不差乎幾雙筷子,再一個還是那句話,生活條件好了,即使主家不在乎,人們也不再像從前那樣吃大席了,上班族忙,學生不請假,所以一般不湊節假日的話,很少很少有一家人全出動去吃酒席的熱鬧場景了。


鄉村大嫂

在農村紅白喜事圖個熱鬧排場,人越多越好,但隨著形勢的發展,似乎和以前不一樣了,有點變味了,以前一般隨禮不多,但去參加宴席的人一家一個,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隨一份禮,去幾個人吃,有的拿二百,有的拿一百,東家真的虧大了

地區不同,習貫不一樣,我們是河南泌陽縣人,屬豫南部,駐馬店西邊和南陽相鄰。這裡習俗有點和其它地方不一樣,也就是近十至十五年形成了這樣,這地方誰家辦事,包括紅白事在內,一般鄰家隨禮一百元左右,關係好的也有二百的,基本都是一百元,到吃飯時一家能去幾個人吃飯,特別是有小孩的,有幾個帶幾個。客人還沒就位,小孩已經坐滿了,正常每棹坐七至八人,但由於小孩太多,三個大人就有四至五個孩子,特別是節假日,禮拜日孩子特別多。

請客圖個喜慶吉利,東家心裡不高興但嘴上不說,說了怕客人不高興,如果是宴請親戚還好說,因為親戚拿錢多,賠不了錢,如果鄰家隨了一百元錢,那就虧大了,

正常一棹坐八個人,如果每人隨一百元禮錢,每棹等於收了八百塊,一般農村一棹飯四百五,抽兩包煙二十元,喝一瓶灑五十元,共計五百二十元,八百減五百二,餘二百八,也就是說東家能賺二百八十元。如果每棹坐四個大人,四個孩子的話,等於東家每棹只收了四百元禮錢,五百二去四百,每榫棹賠了一百二十元。

還有一個最不好的習貫就是好多人拿著食品袋,邊吃邊往袋裡倒,吃著拿著。也不怕別人笑話,人不管任何時侯,素質最重要,品格更重要。

待客不是待你家小孩的,本來好好的氣份,讓小孩一攪和,大熬風景,客人還沒吃,小孩就下手了,拿的拿,搶的搶,叫客人弄的多沒意思,誰家的孩子誰嬌慣,但在人多的場合下,還是要管好自己的孩子,不要讓他太出格,孩子太沒規距,別人心裡不舒服,因為是你的孩子,不是別人的孩子。

這種不良習貫真的該去掉了,人以禮儀為先,樹以枝葉為園圓。別人家的飯再好,也不能飽一輩子,更不能一家全體出動,更不把你的孩子當太上皇。

要想圖個清靜,最好不要宴請左鄰右舍,免得自討苦吃。


平凡家務事

在農村老百姓家裡有喜事大擺宴席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隨禮200,全家人去吃,這主要看主人家會不會介意。

我就是地地道道的農村人,在我們陝西關中農村,家裡過喜事擺宴席,關係好的隨禮100塊,關係稍微遠一點的隨禮50塊都是很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無論隨禮50或者100的,每到吃飯的時候,都要有人去鄉親家裡請人家來吃飯,我們那叫坐席。



農村過喜事擺宴席就是圖個熱鬧,圖個紅紅火火。很少有人擺宴席是為了收鄉親們的份子錢的,而且都是老百姓大家的份子錢肯定也不會多,如果太在乎錢財得失,太算計這些小帳的話完全沒有必要擺宴席。


另外,鄉親能給隨200份子錢已經是很給力了,即便人家一家全去也就四五個人,更何況現在農村人在外打工的比比皆是,能有幾個家庭是全員都在的,大多數都是隨禮後不去吃飯的。

總而言之,農村喜事就是圖熱鬧,鄉親們去也是給你捧場,不要利益心太重,這樣幸福感就會降低。


你好特先生

在我們老家,這種現象比較普遍,一戶人家辦喜事,很多人都是往是一百元的禮,然後全家都去吃飯,從飯菜席到正餐,有時能吃二三天。如果是辦喪事的話就更不得了,有的連錢也不拿,直接備個“三晌”(音),即一刀火紙、一塊布、一條三寸寬的肉片,就可以吃上幾天。

一、辦喜事圖個熱鬧,人越多越好,一般東家心裡也比較高興。在請客時,東家一般會說:“你們要提前來,一家人都要來哈!”方能顯示出東家的熱情。如果客人一家沒有全部到齊,東家還要問問誰誰怎麼沒有來。所以一家人辦事,很多農村人全家都去吃大桌,這種現象在農村再也正常不過。

二、最令人吃驚的是辦喪事。有一年我奶奶去世,家裡要辦喪事,結果我姥姥那個村莊來了上百人,而且不用往禮,上百人兌錢買了一份“三晌”就可以吃上幾天。後來有一天在集鎮上,我見到一位中年婦女,在談話間她說:“我還去過你家呢。”我心裡想,我家沒有這個親戚啊。她說:“當時我正在地裡幹活,聽說你村莊有老人去世了,也不知道是誰,就跟著同村的人一起過去了。”我這才明白,原來我奶奶去世時,她是隨著大部隊去燒紙的。所以說,在農村辦喪事,很多人都會來蹭蹭喝,要賠上不少錢。

三、還有一種陋習叫“去香帽子”。在老人過世後,孝子需要戴白色的“香帽子”給老人送喪。入土為安之後,“香帽子”不能長期戴,需要一些朋友給孝子去掉,這就需要一個“去香帽子”的儀式:幾個朋友兌錢安排一桌飯,備上毛巾、肥皂、淨水,請孝子去吃飯,洗洗手之後將“香帽子”去掉,然後就可以坐下來吃飯了。孝子在入席之前,需要提供一箱酒和一條煙,供大家享用,而且入席寒暄幾句之後,來不及吃飯就要離開,因為還有其他朋友準備的相似的酒席需要再次“去香帽子”。一晚上下來幾個孝子分開跑,最多時能跑幾十桌“去香帽子”的酒席,光菸酒得花掉好幾萬。

“草根影像”認為,在農村這種現象很正常,但是也有不少的陋習需要改變。比如“去香帽子”的這種酒席,給當事人帶來了沉重的負擔,真的應該廢止了。


草根影像

對於農村隨禮二百,全家人去吃,這情況還比較多的,這個問題提出者肯定不瞭解全部實質。


以前農村稍大一點的酒席是須要很多人幫忙的,文職中須寫的,記帳,還有幫借瓷器,木器的,切菜,洗碗,放信(到點叫吃飯的),大廚等等,這些人要麼為親戚,朋友,村中兩家關係較好的,而這些人中往往有的是夫妻同在酒席中做事的,自家中老的,小的就沒有了可煮飯弄菜的了,自然東家須全力把這家人叫來在席上吃的,夫妻都幫做事的(那自然須無償供飯食,還要完席後回請吃飯的,農村這些幫忙的又不收工錢的),孩子和老人才能算隨份子錢中去祝賀吃的了(農村一般隨份子的會叫二人吃飯)。如果多出一兩個自然東家也會吩咐放信的叫來一塊吃了,整個酒席中己經定好了飯菜的,只是添點碗筷而己。況老人,孩子一來還能提供一定熱鬧程度,或面子。

一般在農村男人會做文職的,寫的。女人會做酒席廚事的,這樣的家庭在整村中是有地位的。東家如果都沒請到他家人來祝賀,是件非常失面子之事的。

當然也有非做事者,全家都去的,這就要看這個村的原來風俗如果就這樣,己經約成俗定的,無可厚非,你辦酒席是這樣,別人辦酒席也是這樣,己經扯平了。農村人圖的是個熱鬧,面子。沒有幾個如此斤斤計較有幾個人去你家吃了酒席。如果在農村去計較這些的,自己趕緊滾出去,沒法在農村混的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