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聚集了劉燁、雷佳音、林依晨的電視劇《老男孩》從開播至今熱度一直居高不下,在即將迎來收官的時候,我居然開始擔心未來會鬧劇荒。

講真,看膩了古裝劇IP劇,特想看一部現實主義題材的劇:日常生活的雞毛蒜皮,嬉笑怒罵的百態人生。雖然特別期待《淑女的品格》和《屌絲的品格》,但比較實際的還是看著《老男孩》,腦補雷佳音的大貨車司機。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這部端碗下飯的電視劇《老男孩》講述:一個工作應手、享受生活、恣意灑脫的“老男孩”,本來還沉浸在自己愜意的人生裡,“從天而降”的16歲兒子,讓他的世界翻了天。

在劇情的開篇和人設上雖然有些類似當年文章拍的電視劇《小爸爸》,卻又在喜當爹的劇情內容上融入了更多對成長的思考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雖然這部《老男孩》是不足夠達到觀眾期盼的現實題材大戲,但其接地氣的人物形象和直撞心底的情感,終還是讓觀眾在笑聲中開始慢慢感懷。

劇中吳爭和蕭晗這對父子日常相處越來越熱絡,劇情也由父子矛盾鋪展到更多層面,隨著吳爭和林小歐的愛情漸漸升溫,“送子佳音”史非經歷過苦追林小歐失敗之後,真正的感情線才慢慢浮出水面,兄弟“反目”何時重歸於好?吳爭的生父居然是隔壁飯館的李大爺……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劇中的嬉笑怒罵是“自己”生活裡的雞毛蒜皮

大家習慣看父子日常暖心的互動,隨著劇情的推進,觀眾的興趣點從吐槽角色或橋段上升到對現實生活的討論。

比如:

投懷送抱的費文麗就那麼遭人煩嗎?

歇息底裡的周洲媽只是為了劇情需要而尷尬存在嗎?

小歐老師和吳爭相互都瞧不上對方,為啥還能走到一起?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老男孩》這部電視劇能夠傳遞給我們非常多的共情,比如:有人煩林小歐的莽撞,有人卻能夠在林小歐身上看到年輕的自己;有人煩費文麗的投懷送抱,有人卻也能看到曾經費經心思想去討好一個不喜歡自己的人的尷尬;有人煩周洲媽尷尬的存在(好像純粹就是為了推動劇情製造矛盾),可回看自己身邊的朋友,也許真的有全職媽媽為家庭犧牲了工作、社交以及自己的生活,出力不討好的歇斯底里,不僅自己生活在患得患失的情緒中,連丈夫孩子都不能夠理解……

關於吳爭、蕭晗、史非、費文麗、周洲媽所有劇中的角色,嬉笑怒罵地推動著劇情發展,劇外的我們日子還不是一樣的雞毛蒜皮。在疲憊的工作和生活裡,看電視劇裡那些人,看他們經歷生活中的無奈與欣喜,看他們的反應和處理,何嘗不是看我們自己呢?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這些林林總總真的好像身在其中的自己。正義、莽撞、對任何事情有著一腔熱血;被人坑了渾然不覺,被人幫助反而懷疑別有用心;嘴硬心軟,在處理感情上或多或少有些小傲嬌;在工作和生活裡被一地雞毛的事情搞的力不從心;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職業又遇到了瓶頸……好似大部分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雖然一邊笑自己又喪又慫,另一邊又不得不咬牙前進。好的影視劇是一面鏡子,鏡子裡都是雞毛蒜皮的我們。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永不丟失的少年意氣

作為劇中絕對的“老男孩”吳爭,他有著很好的工作,過硬的職業技能,倍受同事尊重,又不缺女性乏追求者,好似出場人設都應該是自帶光環的。

但劇情又通過他各種各樣的毛病,剝離了“傑克蘇”的人設,使不完美的吳爭更加具有煙火氣,從而大大地拓寬整部劇主旨“老男孩”成長的空間。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吳爭在缺乏父愛的成長中,在煙火氣濃郁的弄堂老屋裡,承載的不僅僅是對母親的懷念,更是不想面對的成長及對於純真的恪守。他看似成熟、深諳世故的年紀裡,還像孩子一般任性自我,看似工作業務能力很強、冷靜睿智的機長,卻在職場規則中屢犯錯誤,導致職場之路曲折顛簸。

正是這樣不完美的人設,又飽含對純真恪守的少年意氣。

當吳爭面對“從天而降”的兒子時,不相信、不承認、逃避妥協、不願面對的反應讓人設變得可愛,劇情變得合理。

“老男孩”吳爭從一開始不願意當父親,到逐漸接受,再到開始嘗試去做一個好父親,當兒子蕭晗要輟學工作時,他以過來人的經驗去引導,看似放手不管,卻背地裡干擾讓兒子在社會上碰壁;當兒子和別的孩子發生衝突時,他認同兒子是對的,卻為了孩子去低頭認錯。

或許,這就是吳爭作為老男孩代表的“少年意氣”。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少年意氣”是在對錯是非面前,清晰知道自己該怎麼做。

吳爭看似大大咧咧的不靠譜,但是做很多事情,他的出發點不是“利己”而是“利”他,為了幫助他人,他敢於突破陳規。

劇中吳爭兩次職場危機,都是違反航空公司的規定,無論是面對無理的乘客,還是送受傷的小足球運動員,再或者面對突如其來的兒子,在他的意識裡是不管孩子是不是自己的,孩子他前妻的,他就不能不管。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老男孩”這個話題並不是今年才被提及,早在2010年由肖央、王太利主演的電影《11度青春系列電影之老男孩》就曾撩起過一撥人的共情。

而電影版《老男孩》的故事從另一個視角講述:兩個“老男孩”經過歲月的蹂躪,在殘酷的現實裡丟棄了很多,卻始終不願丟失自己的“少年意氣”。

“少年意氣”或許就是每個人心底應該堅持的東西,它是人生之初對於對錯善惡最本能的認知和對夢想從不磨滅的堅守。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成長就是勇敢去面迎人生

真少年蕭晗更多是渴望快速成長。例如他從剛開始和吳爭一起過日子,就在牆上貼著距離十八歲還剩多少天;他希望鬍子濃密,看起來成熟點,開始刮鬍子;他要輟學去工作,一副少年直面成長而出身牛犢不怕虎的樣子等等。

隨著吳爭和蕭晗這一大一小在劇中日常生活的碰撞,劇情漸漸展開關於成長的多面化討論。通過成長對比,展現給我們的是兩個年齡階段面對成長的不同反應。

一方面是吳爭塑造出“老男孩”不願成長又不得不去成長;

另一方面是蕭晗作為“真少年”初生毛犢不怕虎渴望快速成長。

而這一系列“喜怒哀樂”的真諦是:無論想或者不想,成長都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事情。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老男孩》用日常化、現實化的生活,不僅闡釋出成長多面性,又繼續深入探討成長的殘酷性。

它不僅僅是個體的成熟,更多必須面對人生的不得已,比如告別。

劇情開始初蕭晗就失去母親,又被養父遺棄,他不得不向過去美好安逸的生活告別。

他帶著奧斯卡離家出走,在面對現實,感受到自己的弱小和無能為力時,將奧斯卡出售給小胖,並和奧斯卡做了告別。

成長的疼痛感很多時候不是對現實的屈服,而是斷掉不捨,向身邊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去主動告別。

無論是“老男孩”還是“真少年”,真正的成長,有時候是一個不斷丟棄和尋找的過程。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小時候讀《彼得·潘》永遠無法理解它為什麼不想長大,長大後讀《彼得·潘》羨慕他的同時,卻又不知不覺地活成了胡克。

或許,這就是大多數人面對成長最深切的感觸。

有些人在成長中會選擇迎面直上,乘風破浪。

有些人卻經歷了少年的彷徨、畏懼、逃避之後,從跌倒中爬起來,在倉皇無措又毫無選擇中面迎人生。

《老男孩》:打著中年危機的旗號,賣著成長煩惱的梗

電視劇《老男孩》雖然是後者,它直擊成長道路上的彷徨又不得不面迎人生的晚熟群體,通過親情、愛情、事業、成長等多維度地展現出現實生活中的“老男孩”。

“老男孩”擁有自己的原則、恪守和堅持,在生活的蹂躪中成長。但無論是“老男孩”在成長旅途中的蛻變,還是“真少年”的告別稚氣的成熟,面對現實的殘酷和成長的蛻變,卻從不曾對“少年意氣”的告別。

擔起灰暗,恪守純真,面迎人生,或許,就是無所畏懼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