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歲海帆賽,閱盡千帆心少年

9岁海帆赛,阅尽千帆心少年

不知何時起,一句很文藝的話流行開來:願歷盡千帆,歸來仍少年。據說出處是馮唐的詩百首。“油膩中年”的心塞或許難以化解,但帆船與少年,確實是天作之合的配搭。

什麼是帆船?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揚帆的畫面,亦有一千個航海的理由。感悟大自然、追尋未知、挑戰極限、重塑自我、夢想與拼搏……當你佇立在茫茫大海的一葉扁舟,天地之間似乎有一種力量,支撐著你勇往直前。那一刻,無論你芳齡幾何,都彷彿回到少年時。

成長到9歲的海帆賽,最動人的情懷便是那份初心。不只來自於劈波斬浪的水手,更來自整個賽事所洋溢的蓬勃朝氣。

9岁海帆赛,阅尽千帆心少年

3月25日,碧桂園杯2018第九屆環海南島國際大帆船賽在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揚帆起航

9年前,帆船對於國人如此陌生,離岸帆船賽在國內還是空白。“海帆賽初創時,連停泊碼頭都沒有,晚上帆船就綁在漁船上,聯絡通訊只能靠手機,離岸遠了連信號都沒有。”海帆賽創辦者回憶著。或許連他們也想象不到,海帆賽能走到今天的聲勢與氣候。

任何賽事都無法速成,看準了方向、選對了路,更要矢志不渝地走下去。海南並非體育大省,選擇的幾個項目——帆船、自行車、高爾夫,無不最大化彰顯海島特色和優勢,打出了一手好牌。

2012年,海帆賽第一次實現全環。“國內首個大帆船多日拉力賽”的名號,讓這項新興賽事有如磁鐵,吸引著每年大批船隊“漂洋過海來參賽”,帆船愛好者自發購船、租船來參與的越來越多。正如國際帆聯評價,“中國帆船運動從無到有的加速度非常快。”

9岁海帆赛,阅尽千帆心少年

在碧桂園鳳凰通號上,來自羅馬尼亞的水手克里斯汀娜竟然有孕在身,她不僅照常工作,還幫助絞盤手,爬上主桅杆降帆,實在是強大的“女漢子”

駕帆船在海上,最怕的是無風帶。海帆賽不缺少前行的東風,但無論跑得多遠,始終沒忘了國際化、專業化的初心。受制於帆船文化與受眾,中國註定無法複製西方的辦賽模式。創新探索本土化運營,辦賽瞄準國際標準,讓海帆賽形成政府、專業公司、市場的多方合力,“像自己孩子一樣養大這個品牌。”

海帆賽打響了“金字招牌”,也在滋養著這座海島,“藍色生活方式”成為帆船運動的饋贈。每年三月,碧波盪漾、帆影點點成了最美的風景。參賽的船隊離港環島航行,觀賽的市民們“大手牽小手”,享受帆船嘉年華的樂趣。

在三亞半山半島帆船港,今年的“海尚生活節”預計有三四百個家庭參與帆船體驗活動。從航海課堂到近海域實踐掌舵開船,時間雖短,但播撒下的帆船種子遲早會開花結果——據統計,僅三亞市擁有帆船帆板運動基礎的人數就將達到1萬人。

9岁海帆赛,阅尽千帆心少年

本屆海帆賽有42支大帆船隊和31支OP青少年帆船隊的400多名水手參賽,首次新增博納多休閒組,讓更多帆船愛好者體驗競技樂趣

海南省文化廣電出版體育廳廳長林光強見證了海帆賽的9年曆程。“三四年前海帆賽已經實現收支平衡,逐步走向盈利,市場非常認可海帆賽的價值,僅靠政府的支撐是無法取得現在的成績的。”在本土賽事“造血”不利、難尋盈利模式的當下,創造社會經濟價值已超過1.4億元的海帆賽,在產業鏈開發與運營方面走在了前列。

“不要忘記為什麼而出發”,印刻在海帆賽的骨子裡,但對於明天還有更大夢想。林光強希望,未來幾年內,海帆賽航線可以拓展到北部灣、香港和深圳地區,乃至整個南海,更遠的目標是拓展到越南、柬埔寨、菲律賓等亞洲各國,努力成為亞洲首屈一指的離岸拉力賽。

在海帆賽OP組別比賽現場,一個叫陳雲漢的小男生坐著輪椅前來參賽。“我本來是衝著冠軍來的,沒想到腿受傷了,只要順利完賽就好,如果幸運地登上領獎臺,就帶著我的輪椅一起上去。”這個少年的豪情,不正是“海帆賽,勇敢愛”的最佳詮釋嗎?

9岁海帆赛,阅尽千帆心少年

陳雲漢在比賽前一天傷了腿,雖然沒骨折,醫生還是建議他打石膏休息,但小男生堅持來參加比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