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宦官往往以奸佞的形象出現在歷史舞臺上,而今天我們的主角是一位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宦之一,發跡於武則天時代,一生效忠於唐玄宗,手握大權但卻從不阿諛奉承,為人比較圓滑,說話謹慎得體,他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成為賢宦的呢?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高力士(684年-762年),本名馮元一,唐潘州人(今高州市區),是中國唐代的著名宦官之一。曾祖馮盎、祖父馮智玳、父為馮君衡,曾任潘州刺史。他幼年時入宮,由高延福收為養子,遂改名高力士,受到當時女皇帝武則天的賞識。在唐玄宗管治期間,其地位達到頂點,他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賢宦之一,忠心耿耿,與唐玄宗不離不棄,被譽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一代名宦高力士

高力士的一生可以說十分坎坷,很小的時候便受了極刑成了閹兒,如果沒有過人之處肯定不會被武則天賞識,且兩次被召入宮中。

他入宮之後能文能武,有勇有謀,堪稱是宦官中的奇才。後來被唐玄宗重用,步步高昇,變得位高權重,在歷史的宦官裡無人能比,連皇宮貴族都懼怕他三分。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景龍年間,李隆基在藩國,高力士傾心侍奉,獲得李隆基恩寵相待。到唐隆年間(公元710年)因平定韋后之亂有功,晉封為太子太保,李隆基便表奏力士進入太子官署內坊,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為朝散大夫、內給事。

李隆基即位後,高力士參與誅殺蕭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銀青光祿大夫,任內侍同正員。開元初年,兼任右監門衛將軍,執掌內侍省事務。

他很受唐玄宗器重,每每有人上奏文表的時候,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進奉御前,小事的話便自行裁決。李隆基常說:“力士應承於前,我歇息則安穩。”

於是,朝中大臣爭相巴結高力士,因此,大臣們玩弄權術,這與高力士的舉薦有莫大的關係。但高力士辦事謹慎小心,無大的過錯。所以,他在宮中安然這麼多年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而高力士之所以能夠深得唐玄宗厚愛,並非憑著他一味的阿諛奉承,他能成為皇帝身邊的紅人,憑藉的是一方面他為人比較圓滑,說話比較謹慎得體,更重要的一點是他是個人能力很強。

他善於騎射,能夠一發而中、百步穿楊,軍中的將士對他無不心服口服,如果不考慮到他是個宦官,的確很有大將風範。因此,高力士也常常能參與到國家大事的決策中,並能直接向皇帝諫言。

高力士曾被加封右監門衛大將軍、力士驃騎大將軍等有地位的名號,想來也立下不少軍功,深受唐玄宗的重用,風光非王侯將相能比。

作為皇帝身邊的人,他忠心耿耿,另一方面,他還促成了皇帝與楊貴妃的不倫之戀,幫助唐玄宗平定韋后和太平公主之亂,對於李隆基整日不理朝政、縱情聲色不加以理會,也是憑藉這一點讓他成為了唐玄宗最信任的人。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唐肅宗李亨繼位後,李隆基當了太上皇,居住在興慶宮。

一天,久雨初晴,李隆基到了勤政樓,樓下來往的行人見到了李隆基,流著歡喜的眼淚,高呼萬歲,聲音驚天動地。

當時李亨正生病,李輔國上奏,誣陷說:“這都是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搞的陰謀。”於是他私自下詔,將太上皇遷到西內(唐太極宮稱西內)。

護送太上皇的人,只配了二三十個老弱者,到了交叉路口,四面八方卻都有執刀的衛士,他們都聽從李輔國的命令。

看到這種情況,李隆基很吃驚,好幾次掉下馬來。高力士看情況不對,騎馬來到李輔國面前說:“太上皇是五十年的太平天子,李輔國你也是老臣了,怎麼敢如此無禮,你給我下馬!”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李輔國趕緊下了馬,高力士宣了李隆基的旨意:將士們應該忠於職守。”於是,李輔國命令士兵把刀放回刀鞘內齊聲喊:“太上皇萬福!”,紛紛向李隆基叩拜。

高力士又說:“李輔國來牽馬。”李輔國趕緊穿上靴子,和兵士們一齊護送太上皇平安到了西內。李輔國領眾人退出後,李隆基哭著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說:“多虧你!要不然,我已成刀下鬼了。”

不過這下可得罪了李輔國,不久李輔國下的假詔書把九仙媛、高力士、陳玄禮等人,都流放到瘴氣多的黔中道。

寶應元年(公元762年)三月,高力士遇大赦天下而回歸,到郎州,碰到流放之人談及京城事,才知李隆基已經駕崩。高力士北望號啕痛哭,吐血而死……

一代名宦高力士:一句話點明官場最佳的處世之道!

縱觀高力士的一生,他在歷史上的功和過都很少惹人爭議,可以算是古代為數不多的宦官賢臣之一。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為保全自身,他所作的一些事也是可以理解的。

總結起來,他言事有個特點:“順而不諛,諫而不犯”。所以,其實早在安史之亂之前,玄宗逐漸沉迷聲色,又昏庸任用奸邪之人,作為皇帝信任的他,不僅僅伺候皇帝和貴妃的起居,更重要的是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應提防安祿山擁兵自重,勸玄宗收回邊事大權,可見高力士對唐玄宗的忠心耿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