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看待教育部給孩子減負?

文 | 霧滿攔江

(01)

當標題中出現 “正確” 兩個字時,肯定就錯了。

所謂正確,不過是基於立場、情緒與偏見的觀念觀點。

距離客觀,不啻十萬八千里。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用這樣的標題涅?

因為我們希望借這個話題,尋找一種更積極的思考方式,廓擴我們的認知。

(02)

探討教育減負,第一個問題,是要弄清為什麼會有這麼個政策出臺?

我們注意到,發達國家的公立教育,多是小班上課,倡導快樂教育。為什麼會這樣涅?

——因為發達國家富裕,孩子值錢。如果校方敢玩分數導向,強制孩子苦學,萬一有孩子承受不了壓力,搞出點名堂來,學校即使是賠塌天,也賠不起。

賠不起,就由你。

所以發達國家公立教育的目標,是孩子囫圇個的來到學校,再完整的離開,就OVER了。所謂快樂教育,就是不讓孩子有壓力,別把孩子惹炸給你一槍。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讀書雖非苦差,但也絕對跟快樂不搭界。讓人快樂的化學物質,諸如血清素、多巴胺,催產素,這些東西都跟讀書思考無關。說到底教育本是社會博弈,一個穩態的呈現,必是多方合力促成。

現在的中國,有產階層興起。兩年前有首歌:我不想成為龍和鳳,我只想生活在幸福中。去年有個廣告歌《你不必》:你不必改變自己,不必為父母的節儉而內疚,你不必刻意追求傳說中的彼岸和遠方,你不必成功!

這兩首歌,堪稱是富裕時代的年輕心聲。

時代變了。

此前,人們追求胼手胝足的打拼與成功。

現在,殺馬特族類追求仨飽倆倒的幸福。

這就叫潮流,叫趨勢!

有的家長抗議說:你願意幸福就幸福去吧,我不想讓自家孩子減負,我想讓孩子刻苦努力,改變命運……但這麼說話的家長,會被打的。你年富力強,膘肥體壯,卻不肯動動手指頭改變命運,反而想把責任推給更脆弱的孩子,想想這可能嗎?

就算你孩子喜歡高壓式教育,但別人家的孩子卻未必。畢竟學校不是給你家單獨開的,當教育的目標呈現多元化,得到的就是今天的結果。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趨勢而已。

你可能不喜歡,但趨勢就是趨勢。

(03)

有關減負的第二個話題,叫優質教育資源。

什麼叫優質教育資源涅?

就是985、211,那些集中了大牌教授的知名大學。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進名校遇名師,為此後的人生順利搶灘。所以這些父母不希望自家孩子減負,苦讀還讀不明白,再減負,豈不是越減越糊塗?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這些父母的初心是好的,但卻犯了個認知上的錯誤:

——優勢的教育資源,只是人為構設。未必就適合你家寶寶。

著名鋼琴家朗朗,早年為成就人生,被父親帶到北京學琴,託關係找到優質教育資源:一位極有影響力的鋼琴大師。

可是,朗朗在對方門下受教,卻一點東西也沒學到。大師的教育方法,就是每天惡毒羞辱朗朗父母,羞辱半年後一腳把朗朗踢出來,差點逼得朗朗父子雙雙跳樓。

為什麼大師要這樣做?

因為大師雖然是優質,可也是人,也有人性。

大師未必有好的人性,但人性中的齷齪與骯髒,卻一點不少。之所以羞辱朗朗,就是因為嫉恨朗朗的天資,想毀掉朗朗。

——弱水三千,孩子最多喝半盆。所謂的優質教育資源,未必對你家孩子脾胃。只有最適合你家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最優的。

(04)

有些家長抱怨,學校減負甩鍋,讓家長受累。

累,那是因為方法不對。

父母最應該做的,不是手把手教孩子做題,而是給孩子一個長遠的人生目標,帶著孩子一起努力。

相比於孩子,父母更成熟,更抗挫折,人生經驗更豐富,人脈與見識更廣。擁有如此優勢的父母,如果仍然感覺生活吃力,可想而知你的孩子更艱難。所以引導孩子的過程,也是父母繼續成長的過程。除非當父母真切的意識到:言傳不如身教,對孩子耳提面命一萬句,莫不如自己是個努力上進、有明確人生目標的人。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05)

前有車,後有轍。

發達國家的今天,就是中國的明天。

公立教育負責公平,私立學校才講效率。

發達國家的公立學校,孩子笑著進去,笑著出來,不是真的有什麼妙法,讓你家孩子笑著學了許多知識。而是根本沒學到什麼,所以孩子才沒有壓力。

——出了公立學校大門,才是真正刻苦的開始。

你有天資也好,你渴望苦讀改變命運也罷,這些都是要付費的。只有私立學校能夠滿足你這些需求,願打願挨,這就是商業時代的交易法則。

如同生物界,低等生物只有一個神經元。而越高級的生物,細胞功能性分化越複雜。社會也是這樣,粗放式社會里,公立教育與私立教育混同為一。而隨著社會進步,這兩者必然會分開。

(06)

有關減負的第五個問題:什麼才是教育的目標?

克里希那穆提說:教育的目標,是喚醒孩子的內心。

有些孩子也知道學習重要,應該努力……可是,一拿起書本來,真的沒精神。還有些孩子,一看書就腦仁生疼。是真的疼,不是矯情。

為什麼會這樣?

這是因為孩子沒有人生目標,自我弱小。處於“我必須”階段。

“我必須”階段,是生理與心理雙重不接受,只是在外界的強壓下,才勉強拿起書本。但因為自己完全不明白為什麼學,學之有何用,所以內心痛苦不堪。

除非孩子從“我必須”的被動狀態,發展到“我想要”的主動階段。

“我想要”的階段,就是孩子自己渴望學,一旦孩子想學了,你攔都攔不住。當孩子的人格發展到這個階段,減負也好,加壓也罷,對孩子來說都是無感的。

對減負反應劇烈的,應該是被動型孩子的父母,所以渴望校方能夠替自己對孩子施以高壓。但高壓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必須要以身做則,才能引導孩子。

(07)

第六個問題:對減負反彈較大的家長,必須要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很多事情,不是有興趣才能做好。

而是能做好,才產生出興趣。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減負實際上對每個家長,都意味著一個機會:讓你靜下心來,找到最適合孩子的發展方向。讓孩子的每一點努力,都贏得周邊人的驚訝與讚賞,這時候孩子的努力才會進入一個良性循環,才會有勇氣、有信心面對未來。

(08)

有關減負的第七個問題:教育的質量,比教育的時間長短更重要。

這是不需要重複的常識,家長們都明白。而之所以揣著明白裝糊塗,在減負這個問題上爭長論短,更多的心思,還是想找個地方放孩子吧?

潮流所至,大勢所趨,以後我們的孩子,就要送到自己挑選的私立教育機構了。

(09)

有關減負的第八個問題:家長要走出寒門心態。

社會和學校,千萬不可把寒門心態灌輸給孩子,動輒寒門學子,你哪兒寒了?不缺你吃也不缺你穿,你還想咋曖?

人生於世,最怕不過的是身強體壯,卻有顆弱者的心。這種無端生出的卑微意識,會讓人面臨無盡的酸楚悲憤,喪失進取意志。如這種疲軟之心,無論是減負還是加壓,都解決不了你的心病。

你必須自強!

(10)

有關減負的最後一個問題:到底什麼叫素質教育?

前段時間,有朋友講述海外一場不同國家的學生素質大賽,主題是幫助飢餓的非洲兒童。

先是一批東方教育背景的孩子出場。

這些孩子有的唱歌,有的跳舞,有的拉起了優美的小提琴。看得考官目瞪口呆。

……歌是唱的不賴,可這跟拯救非洲兒童,有個毛線關係?

輪到另一批學生出場。

這些學生們制訂主題,從氣候、環境、教育、慈善等各個角度,制定援助方案,進行演講遊說。

考官說:後者才是素質。而前者誤解了素質教育。

錯把唱歌跳舞蹦迪打啵,當成了素質——但那只是才藝而已。

1934年,教育家陶行知曾列出小學生素質教育的五項內容: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一是康健的體魄。

二是科學的頭腦。

三是藝術的興趣。

四是生產的技能。

五是自由、平等、互助的精神。

從陶行知提出這五個標準到今天,已經84年了。

我們這些成年人,距離84年前的小學生目標,還有多遠?

再次重複一遍常識:想要知道什麼叫素質教育,至少父母的認知,得比“素質”本身更高一點吧?如果父母自身質素不足,不讀書不思考,又如何知道怎麼才能提升孩子的素質?與其圖省心隨大流鬧軋猛,還不如認真一點,好歹是自己生的孩子,含著淚也要把孩子教育好,這才是為父母者的初心。

霧 曰

你在生活中收穫到了什麼,取決於你與生活的互動博弈。

你的運氣,就是你對人性的洞察與認知。

你的運氣,就是你對這個世界的態度。

回到你的心,認識你自己。

愛自己,慈悲心,這是幸運的最基本要素。

去年今日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部给孩子减负?

1

老霧團隊招!聘!啦!

崗位職責:

2、協調配合完成財經科技類文案內容產出;

3、熱點事件專題相關內容更新與維護;

4、策劃運營針對話題性事件。

崗位要求:

1、喜歡互聯網新聞業務,對財經,科技板塊具有強烈的敏感度;

2、熟練使用word,PowerPoint等辦公軟件

3、對熱點內容具有較強的敏感性,善於信息整合並發現利於傳播的新聞點

4、有良好的文字表達能力和語言提煉能力;

5、思維敏捷,邏輯思維能力強,擁有良好的團隊協作能力,能構承受一定的工作壓力及週末加班,有較強的責任心和執行能力;

6、有網站內容運營工作或實習經驗的優先考慮;

7、新聞傳播相關專業優先考慮。

社群運營

崗位職責:

1、負責運營用戶社群,創建激勵機制以提升成員留存率、轉介紹率,挖掘、維護核心用戶;

2、定期組織策劃線上社群活動,推送信息至新老用戶,關注社群內成員交流內容;

3、針對社群活動進行相關數據分析,對每一次活動做出及時反饋、結案、報告彙總;

4、配合團隊完成其他運營相關工作。

崗位要求:

1、熟悉互聯網行業,有社區、社群、用戶運營經驗者優先;

2、有組織策劃活動的經驗,熟悉增加用戶粘性的方法;

3、擁有高校學生會及相關背景優先;

4、擅長線上溝通,有親和力和講究方法;

5、有一定的文案編寫能力;

6、具備良好的責任心、耐心、溝通協調能力、執行力,抗壓能力及團隊合作精神,愛互動,性格外向、活潑。

工作地點:北京西紅門

簡歷請投至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