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是如何操縱利潤的?

上市公司操縱利潤的動機無非有兩個:為了保地位,有意做高利潤;為了少繳稅,有意做低利潤。然而操縱利潤的手段千千萬,咱們也不能一味地說操縱利潤的上市公司有多麼邪惡,這就像稅收籌劃一樣,合理避稅和調節利潤其實也是一門藝術。笨笨專業水平有限,疏漏之處,還請大神們批評指正。

調節利潤,其實就是簡單的加減,簡化一下,淨利潤=收入-成本-費用+/-損益。在這裡面做文章,可以有很多種(以下順序由易到難):

1、固定資產延遲折舊。這種手段對於製造業這種固定資產龐大的企業來說特別好用。我拿一個現在比較流行的例子打比方,笨笨花血本,大手筆買了一件2000塊的大衣,想著過年回去見岳父岳母的。但你這麼一算:笨笨10號回老家,21號回深圳,總共11天,這件大衣是為了見家長而買的,每穿一天就折舊2000/11=182塊,假設笨笨月薪9000,平均每天收入300塊(為了方便,按30天算),而過年回去這件大衣每天的折舊近200,想想還有點小心疼呢。

但是,如果你把大衣的折舊期延長,比如笨笨打算這件大衣穿2個冬天呢?1季按3個月算,90天*2年冬天=180天。2000/180=11塊。每天才折舊11塊有木有?!買的時候一點也不心疼。

下面是一個真實的“大衣例子”。這家上市公司將固定資產折舊年限由8年調整至8-15年,預計可減少折舊約3.5億,增加淨利潤約3億!

上市公司是如何操縱利潤的?

2、壞賬準備少計提。這種多發生在那些行業地位不是很高的企業,因為應收款是人家先拿貨,後付款,你不確定人家到底會不會還,為了充胖子,只能自嗨:少計提壞賬準備。

比如這家上市公司將1-2年期的應收賬款的壞賬計提比例由10%下調至5%,也就是說,如果它有1億的應收款,這一下子將增加500萬(1億*(10%-5%))的利潤。

上市公司是如何操縱利潤的?

3、將投資性房地產由成本計量變更為公允價值計量。這個容易理解,比如一家企業2010年買了10套房,共1000萬。到現在這些房子已經漲到了5000萬。如果按照成本計量,那賬面上依然是1000萬,那如果改為公允價值計量,也就是所謂的市價,那麼賬面上將是5000萬,平白無故地增加4000萬。

4、利息處理的貓膩。在利息處理中,分為資本化和費用化兩種。比如說房企經常要貸款拿地蓋房子,這裡就會涉及到長期借款。如果房子還沒蓋好,這裡又欠著銀行的錢,這時的利息支出是算作資本化的,即算作房屋的價值,不影響利潤;如果房子蓋好了,開始出售,那就要費用化處理,應該算作出售價格的一部分。但這時就要把原來沒算的利息算做費用,衝減利潤。

因此,很多企業為了不減少利潤,在賬面上遲遲拖著不把在建工程確認為固定資產,因此利息也就遲遲不會影響到利潤,間接地增加當期利潤。但這種方法並不是長久之計。

其實調節利潤的手段還有很多,由於篇幅有限,就不一一說明。但最後笨笨想提幾個自己遇見比較奇葩特殊的利潤調節大法。

1、會計中俗稱“垃圾箱”——應收款,感覺好像這錢收不回來了,但又對未來回款帶有一絲幻想,這麼糾結咋辦?!沒關係,放進應收賬款吧!你看,既不影響利潤,又不確認損失,多好!

2、商譽減值準備。根據會計新準則規定,企業合併所形成的商譽,應當在每年年終進行減值測試。這其中就很有意思了。商譽的定價是很難界定的,你說值10億,他說值百億。因此很多企業會利用商譽為利潤大洗澡,甚至破罐子破摔,反正今年扭虧無望,乾脆多減值一些,減輕未來幾年利潤的壓力。

3、投資收益。還是拿買房子舉例,比如你2010年買了A樓盤1套100平的房子,花了100萬,現在2017年你又買了A樓盤1套100平的房子,花了500萬;這時,你原來的那套房投資收益就是400萬,利潤也多了400萬。是不是很神奇,買買買也能做利潤。

講真,如果你有紮實的會計基礎,你去深挖財務報表其實比小說都更有意思。

我們不追求高大上,只用普通老百姓都聽得懂的大白話,讓你學財經,懂理財,跟著小白讀財經,財經從此so easy!


分享到:


相關文章: